|
|
腰椎各椎体松质骨密度分析及皮/松比值意义 |
张 皓,周怀琪,杜富会,王文辉,房 斌,张 安,郭顺林 |
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甘肃 兰州 730000 |
|
|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L1~L4)各椎体松质骨密度(BMD)的差异及皮/松(骨皮质与骨松质BMD之比)比值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在我科进行骨密度检查的20~80岁人群,符合条件的被测者554例,男231例,女323例,除外各种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用QCT及标准软件测量腰椎BMD,通过计算机分析比较各椎体骨松质BMD值有无差异(采用SPSS软件做统计学分析)以及皮/松比值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男女两性别各年龄组各椎体(L1~L4)骨松质BMD值无明显差异(P>0.05)。腰椎骨松质BMD值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小,同时腰椎骨皮质与骨松质BMD比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二者呈显著的直线相关(男性:r=0.944,P<0.05;女性:r=0.932,P<0.05)。结论:腰椎各椎体(L1~L4)骨松质BMD值无明显差异(P>0.05);腰椎骨皮质与骨松质比值增大提示骨质疏松的存在和腰椎退行改变的程度。
|
|
关键词 :
骨质疏松,
腰椎,
骨密度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
[1] |
王建伟;许晓泉;王德杭;邹月芬;时 寅;徐 磊;施海彬.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 2015, 26(5): 355-358. |
[2] |
赵书英;张万强;耿进朝;张景国 . 实验性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X线表现与骨密度、骨灰重及钙磷元素、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 2015, 26(10): 736-739. |
[3] |
邢文华;郝利霞;霍洪军;杨学军;肖宇龙;李 峰;辛大奇.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 2014, 25(9): 645-648. |
[4] |
雷立存;何 丽;刘 斋;任庆云. 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J]. , 2014, 25(9): 648-651. |
[5] |
薛红强;姚福东;乔正梅;霍敏华;任转勤;陈 涛;张 雷. 腰椎小关节退变影像诊断技术的对照分析[J]. , 2014, 25(7): 497-499. |
[6] |
赵 珑;辛 军;郭文力;刘长平;翟 伟. 腰骶椎CT扫描识别髂腰韧带对定位节段的作用[J]. , 2013, 24(8): 597-599. |
[7] |
张璐璐;李松柏.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腰椎良、恶性压缩骨折敏感系数值的探讨[J]. , 2013, 24(6): 409-413. |
[8] |
楼菁菁;张一帆;刘 江;董 科.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 , 2013, 24(11): 801-804. |
[9] |
王生锋;胡振民;蒋健强;陆锦贵. 低场MR在骨质疏松、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J]. , 2012, 23(9): 674-676. |
[10] |
黎 宇;廖 瑛;黄煊怀. 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结合骨密度预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可行性分析[J]. , 2012, 23(6): 410-413. |
[11] |
何江涛;陈检文;杨汉丰. 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表现[J]. , 2012, 23(5): 365-367. |
[12] |
张学川;杨启明;王学清. 82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表现对比及分析[J]. , 2012, 23(2): 140-143. |
[13] |
蒋宝国;李松柏;陈晓朝;宣 扬;鲍 楠;康 彦;卑贵光;李 响. 双源CT双能扫描测量骨密度的实验研究[J]. , 2010, 21(6): 405-408. |
[14] |
范志奎;王胜林;崔志新;赵兴家;陈贺明;王富泉. 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J]. , 2010, 21(6): 449-451. |
[15] |
张思伟;王毅明;游玉梅. 特发性高尿钙症对病人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 , 2009, 20(8): 607-6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