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4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2014-04-20

 
       论文
229 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结节的位置与并发其他脑畸形的关系的MRI研究
刘 斋;何 丽;董强强;祁宇轩;任庆云
DOI:
目的:分析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PNH)病人结节的位置与并发其他脑畸形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PNH病人的MRI表现,研究结节的位置、数量及单双侧分布与合并其他脑发育畸形的关系。结果:40例PNH中,前部型PNH 12例,后部型PNH 13例,弥漫型PNH 15例,合并大脑皮质发育畸形18例(45%),后部PNH较弥漫型PNH及前部PNH更容易合并大脑皮质发育异常,分别为12例、5例和1例,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PNH合并胼胝体发育异常9例(22.5%),其中,弥漫型PNH 5例,后部型3例,前部型1例,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NH合并脑白质减少17例,其中,前部PNH 2例,后部PNH 7例,弥漫型PNH 8例,前部型PNH合并脑白质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组,而后部型PNH与弥漫型PN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节的数量及单双侧分布与合并其他脑发育畸形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NH病人结节的位置与并发其他脑畸形有密切关系。后部型PNH更易合并大脑皮质发育异常,弥漫型PNH更易合并胼胝体发育异常。
2014 Vol. 25 (4): 229-232 [摘要] ( 647 ) HTML (0 KB)  PDF  (0 KB)  ( 270 )
233 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戴文静;张 伟;姚立辉;韩 露;王慧颖;辛 军
DOI: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怀疑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女性患者58例,年龄32~79岁,平均52.7岁,所有患者乳腺原发病灶均由手术病理确诊,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1例,叶状肿瘤1例,余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应用半定量分析法和目测法判断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7例复发,34例转移,局部复发病灶的SUVmax从3.64到18.70,平均SUVmax为8.04。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为97.50%,特异度为88.89%,诊断准确度为94.83%,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94.1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准确诊断乳腺癌复发及转移,能为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是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4 Vol. 25 (4): 233-236 [摘要] ( 583 ) HTML (0 KB)  PDF  (0 KB)  ( 444 )
237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
邓玉姣;夏稻子;杨冰冰;李 阳;宣健媛
DOI: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定量评价非ST段抬高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探讨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及PCI术后疗效。方法:对19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及31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分别于PCI术后1周及3月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室短轴心底水平、心尖水平高帧频二维图像,获得心底部和心尖部收缩期旋转峰值角度,计算扭转峰值角度。另选择27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从心尖向心底看,A组、B组及C组心尖部呈逆时针运动,为正值;心底部呈顺时针运动,为负值。与C组比较,术后1周时A、B两组心尖部、心底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降低,且B组降低尤为明显(P<0.05)。术后3月时A、B两组心底部及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增加,A组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改善明显,部分室壁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均受到严重损害,A组较B组受损程度轻,PCI治疗较长时间后改善尤为显著。
2014 Vol. 25 (4): 237-239 [摘要] ( 63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0 )
240 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CTA影像学对比研究
路俊英;徐 倩;郭志军;迟红卫;赵宝宏;陈艳芳
DOI:
目的:探讨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的不同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和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图像,对比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主动脉夹层和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CTA图像均可清晰分辨真腔、假腔及夹层累及动脉长度。两组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表现。两组间比较,假/真腔比值、动脉受累长度、动脉硬化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往往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受累动脉局限,真腔往往大于假腔,病情相对稳定,其影像学表现与主动脉夹层存在明显不同。
2014 Vol. 25 (4): 240-242 [摘要] ( 6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32 )
243 13N-NH3·H2O PET/CT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像的定量研究
韩婷婷;杜 名;张 新;曹 礼;李 红;赵周社;辛 军;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13N-NH3·H2O PET/CT在大鼠肝纤维化早期定量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大鼠5只;肝脏纤维化模型实验组12只,其中S1期(轻度肝纤维化组)7只,S2+S3+S4期(进展期及重度肝纤维化组)5只。以13N-NH3·H2O作为显像剂,乙酰唑胺作为水通道蛋白抑制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动态PET/CT扫描,进行数据重建及图像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显像时间点(20 s、90 s、5 min、10 min、15 min、20 min和25 min)正常对照组大鼠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对13N-NH3·H2O的摄取率,比较各组大鼠在血流灌注、组织扩散及13N-NH3·H2O代谢的差异。结果:自身配对t检验S0在10 min、15 min时点,S1在20 s时点,S2+S3+S4在10 min、15 min、20 min、25 min时点使用抑制剂前后的SUV有统计学差异。各组间各时点SUV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3N-NH3·H2O PET/CT联合乙酰唑胺抑制实验能够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并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
2014 Vol. 25 (4): 243-247 [摘要] ( 7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0 )
248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定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张大鹍;赵媛媛;陈 敏;刘 阳;李 猛;周一鸣;赵红伟
DOI: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技术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临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8例PB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ARFI技术进行肝脏弹性的检测,所有PBC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肝脏的ARFI弹性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BC组ARFI测值为(2.05±0.70) m/s,对照组为(1.02±0.18) m/s,两组间测值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BC按病理组织学分期,各期的ARFI平均值分别为Ⅰ期(1.64±0.58) m/s(n=16),Ⅱ期(1.83±0.53) m/s(n=19),Ⅲ期(2.37±0.65) m/s(n=13)和Ⅳ期(2.68±0.67) m/s(n=1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BC患者肝脏ARFI测值与组织学分期存在相关,相关系数为0.57(P<0.01)。ARFI技术诊断PBC患者肝硬化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ARFI技术可较准确对PBC进行无创定量分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014 Vol. 25 (4): 248-251 [摘要] ( 546 ) HTML (0 KB)  PDF  (0 KB)  ( 378 )
252 胰腺脂肪蓄积与腹部脂肪含量相关性64排VCT测量研究
曾艳红;任进军;陈艳芳;门 明;訾学荣;迟红卫
DOI:
目的:通过64排VCT对胰腺和腹腔脂肪含量相关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探讨腹型肥胖与胰腺脂肪蓄积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健康成年人64排VCT扫描并测量的相关参数。首先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组,对3组间胰腺密度和胰腺体积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胰腺密度与其它相关参数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组胰腺密度明显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超重组和肥胖组组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81例健康成年人胰腺平均密度为(42.41±6.91) HU,与年龄、腹腔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但与胰腺体积、皮下脂肪含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腹腔脂肪含量的增加,胰腺体积变化不明显,而密度相应减低,从而提示胰腺脂肪浸润程度增加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
2014 Vol. 25 (4): 252-255 [摘要] ( 48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256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前脑无裂畸形的诊断价值
邓凤莲;郭燕丽;段灵敏;李 锐;薛雅方;冯玉洁;刘建君;钟 华;王 琰
DOI: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前脑无裂畸形(Holoprosencephaly,HPE)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34例胎儿前脑无裂畸形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产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前脑无裂畸形胎儿中无叶HPE 21例,产前超声表现为单一脑室,丘脑融合,脑中线结构消失;半叶HPE 5例,产前超声表现为单一脑室,丘脑部分融合,可见部分脑中线;叶状HPE 8例,产前超声表现为无透明隔腔,侧脑室前角融合。34例前脑无裂畸形胎儿中合并单发或多发畸形29例,其中颜面部畸形23例,心脏畸形8例,肾脏异常4例,脊柱裂1例,肢体异常6例,全身水肿3例,单脐动脉6例,脐带囊肿1例,胃泡显示不清2例,羊水过多5例,羊水过少2例。34例中10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结果3例13-三体,1例18-三体,1例染色体部分缺失,5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前脑无裂畸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降低严重缺陷儿出生率,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25 (4): 256-259 [摘要] ( 58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9 )
260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的应用
段丽芬;徐 虹;何 萍;单丽萍
DOI: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6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45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回顾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穿刺注药治疗及其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根据声像图特征分为孕囊型19例,团块型23例,混合型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穿刺注药治疗16例,超声引导下清宫术3例,药物保守治疗6例,宫腔镜或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加清宫术12例,子宫动脉栓塞化疗7例,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证实,诊断准确率为86.7%,误诊6例,术后诊断2例为宫内妊娠先兆流产,1例为难免流产,1例为稽留流产,1例为宫内妊娠不全流产,1例为宫颈妊娠。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早期诊断子宫瘢痕妊娠的可靠方法,同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穿刺注药治疗也是治疗该病较好的方法。
2014 Vol. 25 (4): 260-262 [摘要] ( 584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263 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诊断
姚立辉;戴文静;曾 乔;孙玲玲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
2014 Vol. 25 (4): 263-266 [摘要] ( 917 ) HTML (0 KB)  PDF  (0 KB)  ( 276 )
267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X线表现与分期的前瞻性研究
蔡 懿;储东辉;叶胜强;赵松波;田昭俭
DOI:
目的:分析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的X线特征表现,前瞻性探讨FAI的X线分期诊断标准。方法:结合FAI X线平片评分法,对31例FAI患者和3例手术患者髋关节的X线片进行影像特征分析、分型、分期。结果:①X线平片可清晰显示髋关节特征性、形态学病变,应用FAI X线平片评分法,进行X线征象的量化分期,即评分低者,病变分期趋势亦早。②31例FAI中,Cam型9例,Pincers型7例,Mixed型15例。结论:X线诊断FAI主要征象是髋臼的异常形态和股骨头颈交界处病变,选定一些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及数据分析,可以对FAI分期提供有效参考价值。
2014 Vol. 25 (4): 267-271 [摘要] ( 65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272 脑卒中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左智炜;李功杰
DOI:
2014 Vol. 25 (4): 272-274 [摘要] ( 6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275 能谱CT双低剂量在头颈联合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初探
吕仁锋;于丽华;庄美俊;闵 南
DOI:
目的:评估宝石CT低千伏及低浓度对比剂(双低)对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头颈联合CTA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A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威视派克27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欧乃派克350 mgI/mL)。图像重建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算法(ASiR),其它扫描参数不变。记录图像最佳对比噪声比、颈动脉CT均值和噪声值、辐射剂量及平均碘摄入量。由两位放射医师用4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①A组图像对比噪声比高于B组(A组:15.23±2.10;B组:13.42±1.93,t=4.91,P<0.001)。②两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9.45±1.04和3.64±0.49分,9.38±0.97和3.52±0.48分,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组颈动脉平均CT值((406.4±48.2) HU)高于B组((385.1±44.4) HU)(t=10.45,P<0.001)。④A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降低约35%((2.59± 0.30) mSv和(4.02±0.58) mSv,t=17.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A组人均对比剂碘摄入量((230.42±5.04) mgI/kg)低于B组(303.34±7.34) mgI/kg)(t=63.46,P<0.001)。结论:宝石CT头颈联合血管成像使用管电压100 kVp及低浓度对比剂270 mgI/mL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对比噪声比,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的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减少了对比剂碘的摄入,对潜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014 Vol. 25 (4): 275-277 [摘要] ( 61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0 )
277 BI-RADS评级标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李岩玲;朱 玲;蔡婷婷
DOI:
目的:分析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评级标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47例(306个肿块)乳腺肿块患者(良性243个,恶性63个)分别进行BI-RADS评级及UE检查评分并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分析BI-RADS评级标准联合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结果:BI-RADS评级法标准ROC曲线下面积(AUC) 0.739,UE改良5分法AUC 0.847,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种方法结合后AUC为0.938,与2种诊断方法分别构建的ROC进行比较,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RADS评级标准联合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2014 Vol. 25 (4): 277-279 [摘要] ( 86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279 同龄组1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腹部脂肪分布的CT对比研究
王铭梁;祝安惠;姚 丹;崔 斌;张晓锦
DOI:
目的:通过与正常人腹部脂肪分布特点相比较,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为1型糖尿病3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5例,且两组间年龄匹配。分析1型糖尿病及对照组腹部脂肪含量(TA)、腹腔脂肪含量(VA)、腹壁脂肪含量(SA)、VA/SA、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差异性。结果:1型糖尿病与对照组间TA、VA、SA、VA/SA有显著性差异;BMI、TG、HDL、Tch、LD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CT技术测量腹部脂肪含量,方法简便可靠;1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更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4 Vol. 25 (4): 279-281 [摘要] ( 465 ) HTML (0 KB)  PDF  (0 KB)  ( 186 )
282 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在慢性肾病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
李 涛;李亚峰;闫丽娟
DOI: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VTQ)在慢性肾病(CKD)肾损害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利用VTQ检测CKD组和对照组的上、中、下级肾实质剪切波速度(SWV),比较两组间SWV的变化。结果:同组间上、中、下极肾实质SW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CKD组组内SWV比较均为肾皮质>肾髓质>肾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KD患者肾皮质SWV减低,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髓质和肾窦区SWV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肾之间各区域SW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对照组肾皮质区SWV 95%可信区间2.1~4.6 m/s,将CKD组患者VTQ结果与血Scr和BUN结果进行对照,CKD组患者VTQ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血Scr和BUN检查,两者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病肾皮质SWV减低;VTQ测量肾实质SWV在肾脏疾病的定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4 Vol. 25 (4): 282-283 [摘要] ( 618 ) HTML (0 KB)  PDF  (0 KB)  ( 183 )
284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陈 玲;田霞辉;陈菲菲;林 婷;梁 文
DOI: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3例)和穿刺(1例)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均为女性,年龄41~65岁,平均53岁。所有病灶均为单发,3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块多位于肾皮质区,向腹腔或肾盂突出,肾皮质受压呈杯口状。平扫肿块多数不均匀,实质部分以等密度为主,纤维或瘢痕组织密度稍低于正常肾实质,主要位于中央,可向周围延伸。增强扫描有2例病灶出现“辐轮状”强化,此征象在皮质期观察最佳,1例皮质期肿块边缘见供养血管(提示血供丰富),3例有延迟强化表现,1例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4例均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3例可见包膜样结构。1例纤维组织伴有多房囊性改变。病灶出血、坏死、钙化、脂肪等征象相对少见。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准确的术前诊断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25 (4): 284-286 [摘要] ( 651 ) HTML (0 KB)  PDF  (0 KB)  ( 333 )
286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与X线分析
张雪峰
DOI:
目的:总结尺骨撞击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对27例确诊的尺骨撞击综合征进行分析,全部为X线检查。分析尺骨头、月骨及三角骨情况。结果:27例中大多数存在尺骨阳性变异,占92.6%。外伤就诊者13例,特殊用手工种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腕部疼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X线检查发现单纯月骨坏死14例,单纯三角骨坏死5例。二者均有改变4例。结论:常规X线检查可以确诊大部分尺骨撞击综合征。
2014 Vol. 25 (4): 286-288 [摘要] ( 651 ) HTML (0 KB)  PDF  (0 KB)  ( 165 )
288 多螺旋CT诊断良性石骨症影像学分析
王志军;杨冬生;洪 波
DOI:
目的:探讨多螺旋CT诊断良性石骨症的影像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5例良性石骨症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石骨症的主要表现为骨硬化及成型异常。全身大部分骨骼密度增高,硬化区骨结构消失而不能辨认,出现特征性影像表现。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石骨症的传统、主要检查方法。多螺旋CT对细微病变显示较好,并可进行CT值定量测量,虽单纯横断检查显示病变整体观效果不佳,无法很好显示一些传统征象,但结合三维重建等后处理功能,同样可以达到诊断要求,对石骨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14 Vol. 25 (4): 288-290 [摘要] ( 530 ) HTML (0 KB)  PDF  (0 KB)  ( 188 )
291 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临床应用研究
张秉宜;张郁林;平 杰;聂 军;张利伟;张 玲;邢博缘
DOI: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0月完成的23例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23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均获得成功。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移位或并发症,术前出现肺栓塞者,术后未再发生肺栓塞。结论: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预防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的发生,较X线引导下滤器置入术具有:无X线辐射,费用低廉,对于危重不宜搬动患者可行床边引导,对肾功能不全及对造影剂过敏患者可施行手术等优点。该手术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易于在基层医院普及推广。
2014 Vol. 25 (4): 291-292 [摘要] ( 613 ) HTML (0 KB)  PDF  (0 KB)  ( 357 )
293 头颈部3D-CTA智能触发监测点的合理选择
姚利华;卞柳利;李 君;王永杰
DOI:
目的:探讨选取不同智能触发监测位置在多层螺旋CT头颈部3D-CTA成像影响。方法:选择疑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来我科作头颈部CTA检查患者78例,根据监测点不同随机分成升主动脉组和主动脉弓组。通过两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生对两组重建CTA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以及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处、颈总动脉舌骨处、大脑中动脉处、基底动脉处强化CT值。结果:升主动脉组CTA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主动脉弓组。升主动脉组血管强化明显差于主动脉弓组。结论: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对头颈部3D-CTA扫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部时头颈部血管强化最好,重建后各级分支显示满意。
?眼关键词?演 脑血管障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脑血管造影术
2014 Vol. 25 (4): 293-295 [摘要] ( 7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4 )
295 超声诊断胎儿Galen静脉血管瘤1例
叶 征
DOI:
2014 Vol. 25 (4): 295-295 [摘要] ( 62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296 单发颅骨浆细胞瘤1例
袁 婧;董 飞
DOI:
2014 Vol. 25 (4): 296-297 [摘要] ( 540 ) HTML (0 KB)  PDF  (0 KB)  ( 186 )
297 咽后间隙非典型性脂肪瘤1例
樊 玮;王晓明
DOI:
2014 Vol. 25 (4): 297-298 [摘要] ( 67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299 甲状腺术后生长活跃甲状旁腺腺瘤1例
刘凤菊;勇 强
DOI:
2014 Vol. 25 (4): 299-299 [摘要] ( 59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6 )
300 肺平滑肌瘤病PET/CT误诊为肺泡细胞癌1例
闫 瑾
DOI:
2014 Vol. 25 (4): 300-301 [摘要] ( 62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4 )
301 门脉高压异位曲张1例
张 鹏;宋继业;杨军妍
DOI:
2014 Vol. 25 (4): 301-302 [摘要] ( 6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9 )
302 卵巢类癌并成熟型囊性畸胎瘤1例
安瑞馥;张国安
DOI:
2014 Vol. 25 (4): 302-303 [摘要] ( 586 ) HTML (0 KB)  PDF  (0 KB)  ( 163 )
304 颈椎、胸椎及腰椎椎间孔多发节细胞神经瘤1例
韩学芳;耿左军;常瑞亭
DOI:
2014 Vol. 25 (4): 304-304 [摘要] ( 50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4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