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4年 25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685 多模式磁共振在脑胶质瘤放射性坏死与复发鉴别中的应用
张 鑫;张 冰;李 茗;武文博;王慧婷;阎 婧;杨咏波;梁维邦;朱 斌
DOI:
目的:主要探讨多模式磁共振包括DTI、T2*-PWI、1H-MRS在提高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4例病例,15例为放射性坏死,9例为脑胶质瘤复发,在传统平扫及增强的基础上行DTI、T2*-PWI、1H-MRS。分别重建病灶及正常对侧的神经纤维束,并以病灶强化区、水肿区及正常对照区为感兴趣区,得到nrCBV值及Cho/Cr、NAA/Cr、Cho/NAA的比值。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与水肿区nrCBV值均高于放射性坏死,强化区nrCBV值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2%和97.4%,而水肿区为92.3%和100%。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与水肿区Cho/Cr、Cho/NAA比值明显高于放射性坏死,强化区Cho/Cr比值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而水肿区为66.7%和88.9%;强化区Cho/NAA比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6.7%和100%,而水肿区为73.3%和77.8%。结论:利用DTI、T2*-PWI、1H-MRS等多模式磁共振可以明显提高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的正确率。
2014 Vol. 25 (10): 685-690 [摘要] ( 847 ) HTML (0 KB)  PDF  (0 KB)  ( 157 )
691 3D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祁 鸣;张 玲
DOI:
目的:评价3D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静脉(窦)的显示能力。并评价3D SWI在脑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3.0T磁共振T1WI、T2WI及3D SWI检查。根据静脉血管显示情况将其分为0~3共4级,评价T1WI、T2WI及SWI中预设的各解剖区域的脑静脉血管图像质量,分析三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回顾分析30例CVM患者的磁共振图像(常规MRI平扫(包括T1WI、T2WI)、3D SWI及T1WI增强)。根据静脉畸形血管显示情况将其分为0~3共4级,评价常规MRI平扫、SWI及增强扫描对CVM的显示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20例健康志愿者,对静脉窦(直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等较粗大静脉系统的显示,SWI与T1WI及T2WI基本一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脑深部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细小引流静脉(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岛静脉)的显示,SWI优于T1WI及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CVM患者,常规MRI平扫、SWI及T1WI增强扫描对CVM的显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分析,SWI与T1WI增强序列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CVM均获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这两组序列均优于常规MRI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灶的细节显示SWI优于T1WI增强。结论:SWI是显示脑静脉较为敏感、可行、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常规序列用于了解脑静脉系统情况。SWI对CVM高度敏感,可替代MRI增强作为诊断CVM的首选检查。
2014 Vol. 25 (10): 691-695 [摘要] ( 662 ) HTML (0 KB)  PDF  (0 KB)  ( 178 )
696 甲状腺结节105例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陈富星;肖维华;胡燕标;白延军
DOI:
目的:总结105例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CT诊断征象。方法:对照回顾性分析105例(220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包括结节密度、囊变程度、边缘、钙化、强化程度,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病理结果,CT在甲状腺结节砂粒样钙化、边缘、数目、囊变程度、结节强化程度方面,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密度及数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4 Vol. 25 (10): 696-699 [摘要] ( 567 ) HTML (0 KB)  PDF  (0 KB)  ( 173 )
700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成像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相关性分析
郭 悦;关云萍;项宇识
DOI:
目的:利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52例,利用SWE技术术前对乳腺行超声检查,获得包块弹性平均值;术后获得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平均值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级、C-erbB-2、ER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临床病理特点具有显著相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其硬度的改变。
2014 Vol. 25 (10): 700-702 [摘要] ( 60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2 )
703 MRI分型诊断方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回顾性研究
李为民;刘 丽;赵瑞峰;仪孝臣
DOI:
目的:回顾性评估MRI分型诊断方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54处病变)患者于手术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I检查。由两名有乳腺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根据病变MRI征象从形态结构(肿块的长径、形态和数量,非肿块的分布形态,边界及邻近结构)和增强特性(强化形式和强化曲线)两大方面进行评分、并分为5种类型。MR 1型为双侧乳腺无异常强化区;MR 2型为存在双侧对称强化区;MR 3型为良性或可疑良性病变;MR 4型为交界性病变;MR 5型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分型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分型方案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生的分型诊断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κ=0.78(95%可信区间为0.68~0.88)。病理证实良性肿块样病变22处(21处为MR 3型,1处为MR 4型),恶性肿块14处(10处为MR 4型,4处为MR 5型),良性非肿块样病变10处(9处为MR 4型,1处为MR 5型),恶性非肿块8处(5处为MR 4型,3处为MR 5型)。以MR 4及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8%(30/32);以MR 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31.8%(7/22),特异度为100%。结论:MRI分型诊断方案诊断乳腺病变可靠,且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MR 4、5型作为乳腺病变恶性诊断较为确实有效。
2014 Vol. 25 (10): 703-706 [摘要] ( 529 ) HTML (0 KB)  PDF  (0 KB)  ( 378 )
707 低管电压低碘含量对比剂在胸部CT强化检查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高志鹏;任笑懿;崔效楠;孟东花;王 军;叶兆祥
DOI:
目的:评价胸部强化CT检查中低碘含量对比剂在管电压100 kVp时的辐射剂量、强化效果、图像质量以及对影像诊断的影响。方法:200例初次行胸部强化检查住院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随机分为4个观察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碘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欧乃派克300 mgI/mL);B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碘对比剂使用碘克沙醇(威视派克270 mgI/mL);C组100 kVp,碘海醇(欧乃派克300 mgI/mL);D组100 kVp,碘克沙醇(威视派克270 mgI/mL)。分别记录每例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出有效放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主观图像质量分别由1名低年资和1名高年资影像医师进行评定。客观图像质量通过测量增强后肺动脉的CT值、噪声并通过计算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来评价,并对4组中有明确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病例进行符合率分析。结果:管电压100 kVp时使用碘海醇(300 mgI/mL)的C组肺动脉CT值(204.9±32.4) HU要比120 kVp时的A组(172.1±24.4) HU高19.1%;在管电压100 kVp时使用碘克沙醇(270 mgI/mL)的D组肺动脉CT值(188.7±26.0) HU要比120 kVp时的B组(154.9±21.4) HU高21.8%。100 kVp条件辐射剂量C组(3.9±0.6) mSv和D组(3.9±0.8) mSv低于120 kVp条件的A组(4.8±1.3) mSv与B组(5.1±1.3) mSv(P<0.01)。A组和B组图像评价要略好于C组与D组图像,4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2名医师对4组图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0.05)。与病理诊断随访结果显示,200例中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37例,占68.5%,4组病理诊断符合率均在82.1%~86.8%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64)。结论:管电压在100 kVp时使用低碘含量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I/mL)进行强化胸部CT检查,强化效果及影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有效辐射剂量比常规检查能减少18.8%。
2014 Vol. 25 (10): 707-711 [摘要] ( 511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712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间隔缺损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
李 莎;张立敏;马春燕;杨 军
DOI: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的应变、应变率参数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单纯VSD患儿40例按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PH)进行分组:分为VSD无PH组及VSD伴PH组。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右室常规参数。应用2D-STI测量右室游离壁的峰值应变,收缩期应变率。结果:VSD伴PH组与VSD无P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右室的舒张末期面积及收缩末期面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各节段及整体的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无P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合并PH时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应变、应变率参数对VSD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25 (10): 712-714 [摘要] ( 5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715 二尖瓣脱垂患者二尖瓣反流的评价
韩玉娜;陈 昕;王晓冰;周文艳;崔翼静;张慧慧;杨 军
DOI:
目的:应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CDE)直视下描绘二尖瓣反流(MR)的反流口面积(ROA),探讨3D-CDE对评价不同发病机制MR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不同程度MR的二尖瓣脱垂(MVP)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各30例,观察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用ASE推荐的二维综合方法对这60例患者的MR程度进行划分,分别用3D-ROA法和2D-PISA法测量每位患者的ROA,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有不同。两个病例组3D-ROA法和2D-PISA 法所测结果均具有相关性。DCM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好(r=0.783,Y=0.661x-0.45,P<0.001),MVP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大于DCM组(r=0.924,Y=1.172x-0.057,P<0.001)。DCM组 2D-PISA法比3D-ROA法低估了大约26%。结论:3D-ROA法与传统二维方法相比可以更直观、更准确的评价功能性MR。
2014 Vol. 25 (10): 715-718 [摘要] ( 616 ) HTML (0 KB)  PDF  (0 KB)  ( 175 )
719 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价值
李秋菊;李加慧;赵周社;于 兵;石 喻;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分子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乙酰唑胺作为水通道蛋白抑制剂,将对照组及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分别于乙酰唑胺静脉注射抑制前后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扫描多b值包括0~4 500 s/mm2共18个不同b值,先按照常规方法获得“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然后再分别以200、1 500作为界值将其分为低、中和高b值。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将大鼠分为S0、S1、S2、S3、S4期,比较低、中、高b值下,不同纤维化分期大鼠肝脏ADC值,并观察同一分期大鼠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表达量和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标准”ADC值在各分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肝纤维化早期,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1表达相应增加。乙酰唑胺抑制前,在高b值下,S0期ADC值显著低于S3、S4期(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乙酰唑胺抑制后,高b ADC值比较,S0与S1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0与其他各期比较、S1与S2、S1与S3/S4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内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自身比较,S0、S1期抑制率分别为15.5%、16.0%,S2期抑制不明显1.9%,S3+S4期为11.7%。结论:初步实验表明,常规方法获得“标准”ADC值并不能发现肝脏纤维化早期病变,也不能有效对其分期。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主要是高b值下ADC值变化与肝脏细胞膜上AQP表达相关,该技术可以用于评价早期肝纤维化和对肝脏纤维化分期。
2014 Vol. 25 (10): 719-723 [摘要] ( 739 ) HTML (0 KB)  PDF  (0 KB)  ( 318 )
724 CDFI评价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的方法再探讨
郭 强;罗伟华;陈道芳;徐 芳;支芬燕;姚 宏;田家玮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63例(患肢81条),正常对照组24例(肢体48条),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第一对股浅静脉瓣的反流面积(RA)、反流时间(RT)、反流速度(RV),根据静脉逆行性造影结果对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进行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股浅静脉瓣RA增大、RT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测量的股浅静脉瓣RA与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呈高度相关性(r=0.998),而RT、RV与反流程度相关性差(r=0.574、0.170)。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量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RA在评价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中有意义,根据RA大小可以初步判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程度。
2014 Vol. 25 (10): 724-726 [摘要] ( 6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727 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兔脊柱结核模型的评价
周 璇;杨 毅;王 红;王云玲;刘晓晨;马景旭;贾文霄
DOI:
目的:成功构建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探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外科手术成功建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并将其分为病变组(30只)、对照组(10只),术后4周、6周、8周、10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两组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拟合ADC图,术后10周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变组ADC值与对照组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随着b值增加,ADC值逐渐减小,同一时期,ADClow值与ADChig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第4周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分别与6周、8周、10周的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与人类脊柱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兔脊柱结核,MRI能够为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信息,其中MRI的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方法对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更为敏感。
2014 Vol. 25 (10): 727-730 [摘要] ( 564 ) HTML (0 KB)  PDF  (0 KB)  ( 456 )
       综述
731 肺癌PET分子显像应用进展
张依凡;汪世存
DOI:
2014 Vol. 25 (10): 731-734 [摘要] ( 60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4 )
734 CT低剂量技术在泌尿系统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樊婷婷;刘白鹭
DOI:
2014 Vol. 25 (10): 734-736 [摘要] ( 73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1 )
       短篇论著
737 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刘宏顺;顾莹辉;赵凤丽
DOI: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防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川芎嗪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住院的60例DWI阳性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和拜阿司匹林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进展为脑梗死有较确切疗效,应用安全。
2014 Vol. 25 (10): 737-739 [摘要] ( 627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739 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死亡原因及超声心动图研究(附7例病例分析)
魏亚娟;赵晓兰;刘保民
DOI: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死亡病例的死因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今7例KD合并CAA死亡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及超声心动图资料。4例经尸检证实。结果:7例KD患者中,死亡年龄10月~17岁,平均6.8岁。死亡距KD发病时间为29 d~13年。巨大CAA破裂死亡者2例,死亡时间为患病29 d和5月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死亡者3例,死亡时间为患病4月~4年;数次心肌梗死后的猝死者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患病后3年和13年。结论:巨大CAA破裂是KD患者死亡的罕见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病程早期。KD合并CAA患者中远期死亡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及猝死。超声心动图有助于KD合并CAA患者的及时诊治和预防严重并发症。
2014 Vol. 25 (10): 739-742 [摘要] ( 601 ) HTML (0 KB)  PDF  (0 KB)  ( 365 )
742 脐尿管憩室的MSCT表现
杨伟斌;纪建松;卢陈英;杨宏远
DOI:
目的:探讨脐尿管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7月间15例经手术病理、膀胱镜证实的脐尿管憩室MSCT资料。结果:14例位于膀胱前壁脐尿管走行区,1例位于膀胱右前壁;形态呈多样,乳头状憩室7例,尖角状憩室3例,短管状憩室4例,多房状憩室1例;其中9例合并憩室内结石,1例憩室继发感染,1例合并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结论:脐尿管憩室解剖部位独特,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及重建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14 Vol. 25 (10): 742-744 [摘要] ( 68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0 )
745 结节性硬化症二家系多脏器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徐万峰
DOI: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二家系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首先对2个TSC家系先证者及其成员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分析2家系8例TSC患者伴有大脑、肾脏、皮肤、肝脏、肺、骨骼等多部位病灶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3~72岁。5例有典型的TSC“三联征”表现。7例有典型的面部血管纤维瘤,6例有癫痫发作史, 8例颅脑CT均发现室管膜下钙化灶,2例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3例合并双肾多发错构瘤,1例CT发现肝脏错构瘤,1例合并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4例骨骼出现小结节状硬化,椎弓呈象牙样硬化改变。结论:TSC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包括皮肤、脑和内脏及骨骼多系统器官的错构瘤样病,临床以癫痫、智力低下、面部血管纤维瘤为特点,影像学检查以脑室室管膜下钙化和肾脏错构瘤、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最具定性诊断。
2014 Vol. 25 (10): 745-748 [摘要] ( 5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2 )
748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18F-FDG PET/CT表现(附4例报告)
丁重阳;李天女
DOI: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EGB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结果:4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脊柱2例,颅骨及肋骨各1例。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18F-FDG摄取增高,SUVmax分别为8.2、15.4、11.2及6.1。结论:EGB的18F-FDG摄取较高,CT表现有助于诊断。
2014 Vol. 25 (10): 748-750 [摘要] ( 655 ) HTML (0 KB)  PDF  (0 KB)  ( 164 )
       影像技术
751 脑外伤颅内出血黑白、彩色投影法比较
庄宝昌;张进伟;孙志远;陆荣平
DOI: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彩色重建技术对脑外伤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常规螺旋CT扫描后,进行彩色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需手术病例做彩色脑表面积分成像和VR-多对象彩色编码重建,并与黑白投影法成像对比。结果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内出血,彩色MPVR重建不如MIP容积重建显示病变清晰;对硬膜下出血彩色MPVR优于MIP容积重建。彩色脑表面积分成像可清楚显示脑外出血的形态、位置。VR-多对象彩色编码重建可以确定颅内出血与颅、脑的相对解剖关系。结论:综合应用黑白和彩色投影法重建,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2014 Vol. 25 (10): 751-753 [摘要] ( 6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4 )
       病例报告
754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韩学芳;耿左军;王全绪;常瑞亭
DOI:
2014 Vol. 25 (10): 754-755 [摘要] ( 561 ) HTML (0 KB)  PDF  (0 KB)  ( 274 )
755 纤维性纵隔炎CT误诊1例
潘晶晶;程 波;王宪雯;徐珊珊;范 薇;潘春树
DOI:
2014 Vol. 25 (10): 755-756 [摘要] ( 53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756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血管环并Roger氏病1例
宋宴鹏;胡晓阳;方 萍
DOI:
2014 Vol. 25 (10): 756-757 [摘要] ( 513 ) HTML (0 KB)  PDF  (0 KB)  ( 158 )
757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MRI表现1例
张 强;刘光耀;韩月东;郝晓东
DOI:
2014 Vol. 25 (10): 757-758 [摘要] ( 585 ) HTML (0 KB)  PDF  (0 KB)  ( 246 )
759 小儿骨巨细胞瘤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伴病理性骨折1例
葛 微;王亚捷;张 扬;刘 强;孙念念;张成军;潘诗农;郭启勇
DOI:
2014 Vol. 25 (10): 759-760 [摘要] ( 6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0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