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3年 24卷 4期
刊出日期:2013-04-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229
Gd-DTPA对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加权成像影响的初步临床研究
孙洪赞;高 军;王晓明;卢再鸣;张 军;潘诗农;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Gd-DTPA对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前瞻性选取41例头MR增强检查的患者,平均年龄(43.3±17.3)岁。采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注药前肘静脉团注0.1 mmol/kg体质量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约3.4 min行横断面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扫描(b=0 s/mm2和1 000 s/mm2)。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增强前、后DWI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ADC值。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增强前、后DWI图像上,正常脑组织的SNR、44处脑内病变的SNR及CNR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1处脑外病变仅在b=0 s/mm2的DWI图像上,SNR及CNR增强后略有减低(P=0.026及0.017)。增强后正常脑组织及脑内病变ADC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脑外病变ADC值降低比例最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约5.9%,P=0.002)。结论:常规Gd-DTPA增强对脑外病变低b值DWI图像的信号及ADC值略有影响,富血供病变,如大部分脑外病变的DWI扫描应尽量在增强扫描前完成。
2013 Vol. 24 (4): 229-233 [
摘要
] (
992
)
HTML
(0 KB)
PDF
(0 KB) (
162
)
病例报告
233
颅锁骨发育不全1例
肖正伟;樊世富
DOI:
2013 Vol. 24 (4): 233-233 [
摘要
] (
88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5
)
论著
234
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SWI脑铁沉积的定量研究
王 波;马 莎;戴敏方;安鸿飞;王云勇;张 洁;沈 凌
DOI: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多个结构的T2*值,定量分析PD患者T2*值的变化规律,探讨PD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4例原发性单侧症状PD患者组及24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及SWI序列的扫描。经后处理在T2*图上分别手动测量双侧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PD组症状同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组症状同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黑质网状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红核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D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各兴趣区的T2*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原发性单侧症状PD的亚临床期就有铁的异常沉积;②PD铁异常沉积的部位包括黑质致密部、黑质网状部、红核,与苍白球、壳核、丘脑和尾状核无关。
2013 Vol. 24 (4): 234-238 [
摘要
] (
108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8
)
病例报告
238
超声诊断精索平滑肌肉瘤1例
郝长春;孙秀云;高 洁
DOI:
2013 Vol. 24 (4): 238-238 [
摘要
] (
88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3
)
论著
239
锥形束CT在诊断上颌埋伏牙冠根成角中的应用
田玉楼;刘 芳;朴美玲;王 晶;赵修良;刘 明
DOI: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在诊断上颌埋伏牙冠根成角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曲面平展片、上牙咬合片上不能确切判断冠根是否成角以及成角大小的上颌埋伏牙患者13例,对其进行CB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埋伏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冠根是否成角,并测量成角度数及冠根长度比。结果:13例上颌埋伏牙中,3例无冠根成角,10例确诊为冠根成角,其中6例冠根成角在120°~150°之间,另外4例冠根成角分别在150°~180°、90°~120°、60°~90°之间不等;7例冠根比在1∶1.5~1∶1之间,5例在1∶1~1∶0.5之间,另1例在1∶2~1∶1.5之间。结论:CBCT能够明确诊断上颌埋伏牙的冠根成角情况,对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3 Vol. 24 (4): 239-241 [
摘要
] (
910
)
HTML
(0 KB)
PDF
(0 KB) (
248
)
242
18F-FDG PET/CT显像在甲状腺病变的应用:与病理对比分析
吴 江;朱 虹;王新刚;桂 一;刘伟彦
DOI: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的28例甲状腺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男13例,女15例,年龄25~84岁,术后病理26例,穿刺病理2例,其中10例患者甲状腺有2个或多个病变,共包括8个恶性病变、31个良性病变。结果:8个恶性病变中7个甲状腺癌均表现为局灶性FDG代谢增高,1个淋巴瘤累及甲状腺病灶表现为弥漫性FDG代谢增高;31个良性病变中5个PET和CT均未显示,17个PET显示阴性、CT显示形态学改变,9个PET和CT均显示阳性改变;9个FDG代谢高摄取的良性病变包括2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个滤泡性腺瘤、2个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个腺瘤样增生、1个甲状腺慢性炎症、1个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SUVmax与病灶最大径不相关(P=0.069)、与病灶平均密度也不相关(P=0.495);FDG高代谢摄取的8个恶性病变和9个良性病变其SUVmax无统计学差异(P=0.134);8个恶性病灶、31个良性病灶其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8),但沙粒样钙化的发生率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8)。结论:18F-FDG PET/CT单纯依靠SUV值不能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显示沙粒样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高度提示价值;FDG阴性摄取及FDG弥漫性摄取的甲状腺病变为良性可能性大,甲状腺局灶性FDG摄取灶为恶性病变的概率较大,前两者需建议超声随访,而后者需建议超声引导下抽吸活检。
2013 Vol. 24 (4): 242-246 [
摘要
] (
105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5
)
247
MRI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李 刚;苏顺清;覃达贤;朱豫湘;陈协辉;钱会绒;陈 科
DOI:
目的:探讨MRI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M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PAMHG注射隆乳患者的MRI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PAMHG在T1/TSE/SPIR图像上表现为与腺体相等信号,在T2/TSE/SPIR图像上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75.0%(30/40)的乳腺中PAMHG内见多发低信号间隔,80.0%(32/40)的乳腺中PAMHG未见光滑囊壁;20.0%(8/40)的PAMHG形态规则,可见边缘光滑的囊壁。PAMHG分布于皮下形成结节占22.5%(9/40),分布于腺体内形成硬结占37.5%(15/40),分布于胸大肌内呈带状占30.0%(12/40),胸腔内肋间肌间隙出现PAMHG游走占20.0%(8/40)。发现伴发导管内乳头状瘤及纤维瘤各1例,并发乳腺炎症3例。结论:轴位T1/TSE/SPIR、T2/TSE/SPIR和矢状位T2/TSE/SPIR对于PAMHG注射隆乳是一个很好的扫描序列,MRI对于手术前及手术后PAMHG分布及其并发症的评估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013 Vol. 24 (4): 247-250 [
摘要
] (
97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9
)
251
儿童法洛四联症围术期右心收缩功能的实时三维超声评估及术后右心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孙思娟;陈国珍;吴兰平;洪雯静;刘怡青;张玉奇
DOI: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行根治术的法洛四联症(TOF)儿童围术期右心收缩功能进行评估,并探讨其术后右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TOF患儿围术期右心室收缩末容积(RVESV)、舒张末容积(RVEDV)和射血分数(RVEF)等进行RT3DE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以上3项右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收集患儿围术期临床资料,探讨术后近期右心收缩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3 d RVEDV、RVEF均降低,RVESV无显著性变化。跨瓣补片与否、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残余梗阻和术后残余分流的存在与否与术后RVEF变化呈良好相关性,其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跨瓣补片与否是影响术后近期右心收缩功能的主要因素。结论:儿童TOF根治术后近期右心收缩功能降低,主要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跨瓣补片与否以及术后残余分流和梗阻等因素有关,提示术中缩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尽量施行非跨瓣补片以及完全纠正解剖畸形对术后近期TOF患儿右心收缩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2013 Vol. 24 (4): 251-254 [
摘要
] (
104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2
)
255
肺原发性软骨瘤的CT表现
涂占海;林征宇;曹代荣;李银官;屈 辉
DOI: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软骨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原发性软骨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8例肺原发性软骨瘤均为单发,其中6例发生于右肺,2例发生于左肺。CT平扫,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结节或团块影,未见空洞及周围卫星病灶,3例边缘轻度分叶状,5例边缘或病灶内可见斑点片状钙化,3例无明显钙化;CT增强扫描4例无明显强化,2例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肺原发性软骨瘤是罕见的肺部良性肿瘤,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需要与肺结核瘤、错构瘤及周围型肺癌等鉴别。
2013 Vol. 24 (4): 255-258 [
摘要
] (
9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8
)
25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及2年内的随访观察
殷晓丽;畅智慧;王秋实;刘兆玉
DOI: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2013 Vol. 24 (4): 259-263 [
摘要
] (
99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6
)
综述
264
淋巴结病变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周海刚;唐光才
DOI:
2013 Vol. 24 (4): 264-267 [
摘要
] (
8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8
)
267
磁共振相位对比法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唐耀洲;李松柏
DOI:
2013 Vol. 24 (4): 267-270 [
摘要
] (
86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1
)
短篇论著
271
永存镰状窦的MRI诊断
孟方方;张 焱;程敬亮
DOI:
目的:探讨永存镰状窦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永存镰状窦患者的MRI表现,所有的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结果:MRI示上矢状窦与大脑静脉池间条状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示上矢状窦与大脑静脉池间强化的血管影,MRV显示大脑大静脉经开放的镰状窦向上引流入上矢状窦。结论:MRI结合MRV能清晰的显示永存镰状窦的病变血管走形、形态等,必要时可行增强MRV,并可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
2013 Vol. 24 (4): 271-272 [
摘要
] (
95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272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声像图特征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全丽娟;朱文军;孟 彬;冯 萍;周赵良;金惠红;徐明民
DOI: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PTM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分别从结节的部位、形态、纵横比、边界、与包膜关系、微钙化、血流分布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57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4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与甲状腺包膜紧密接触、微钙化、有血流分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5)。综合分析以上特征,当符合≥4项特征时,预测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0.7%,特异性为88.6%。结论:综合分析PTMC癌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能较好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
2013 Vol. 24 (4): 272-274 [
摘要
] (
107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4
)
274
应用MRI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红宇;吴海鸰;徐祖良;王增献
DOI: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MRI特点,探讨MRI预测TNBC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42例具有完整免疫组化病理和术前MRI检查结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体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Luminal组、H组和TNBC组3组。MRI扫描采用STIR轴向序列、弥散加权成像轴向序列和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横断序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病理特点和MRI影像特点,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TNBC的MRI参数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H组和Luminal组相比,TNBC组的年龄较小,病灶直径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肿瘤分级和Ki-67表达较高,形状规则、边缘光滑、瘤内呈超高信号强度、病变周围存在水肿、环形增强和呈平台型曲线的病灶的比例较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年龄、病灶直径、Ki-67表达、形状规则和病灶周围存在水肿为TNBC预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较小、病灶较大的乳腺癌患者,如果其MRI表现为形状规则和病灶周围存在水肿等特性,均应高度怀疑TNBC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2013 Vol. 24 (4): 274-277 [
摘要
] (
8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27
)
278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分析
张雪梅;刘 波;邹荣莉;高燕华;陈 娟;王永恒
DOI: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ICC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7例乳腺IC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大部位于单侧乳腺外上象限。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4例,性质待定2例,误诊为良性肿瘤1例。其声像图表现:形态欠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欠清或不清,多数内部为低回声,后方回声略增强,可伴有微钙化,CDFI示肿块内可见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阻力指数(RI)平均为0.84。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经典型,2例为混合型,3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在乳腺ICC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超声医师应了解乳腺ICC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2013 Vol. 24 (4): 278-280 [
摘要
] (
1037
)
HTML
(0 KB)
PDF
(0 KB) (
277
)
280
三维纵向应变评价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局部功能
丁晓明;郑哲岚
DOI:
目的:探讨三维纵向应变(3DLS)评价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患者左心室局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23例单纯LAD病变患者为LAD组,健康志愿者23例为对照组。经胸于心尖四腔观采集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运用4D Auto LVQ软件进行在线分析,得到左心室17节段收缩期末3DLS,对两组间上述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AD组LAD供血区域各节段3DLS减低(P均<0.01),邻近区域(4/6)节段3DLS减低(P<0.05),远隔区域各节段3DL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LS能够显示因心肌缺血或梗死所导致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对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范围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2013 Vol. 24 (4): 280-282 [
摘要
] (
9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9
)
283
CT引导下单纯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时 代;张雪宁;牛冬梅;郭 琪;杨景魁;郑晶晶;胡丽丽
DOI: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单纯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再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后1、3、6月CT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3、6月总有效率分别为70.8%、87.5%、83.3%。手术并发症包括少量气胸22例、少量出血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前12例发生肺不张,术后8例复张,4例减轻;术前10例胸腔积液,术后完全吸收;术前32例咳嗽、咳痰,术后28例症状消失,4例缓解;术前16例胸痛,术后14例疼痛消失,2例缓解;术前22例胸闷憋气,术后20例症状消失,2例缓解;术前4例发热,术后3 d症状消失。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并发症轻,近期疗效显著。
2013 Vol. 24 (4): 283-285 [
摘要
] (
9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286
腹部纱布性炎性肉芽肿CT表现特征(附6例分析)
戴少明;毕俊英;周义成
DOI:
目的:探讨腹内纱布性炎性肉芽肿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特征,以便提高术前诊断水平。资料和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纱布性炎性肉芽肿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本组纱布炎性肉芽肿有4期病理改变,即急性纱布性炎性肉芽肿、纱布性炎性肉芽肿包膜形成期、纱布性炎性肉芽肿假瘤形成期和纱布性炎性肉芽肿机化钙化期,每期都有相应的CT表现特征。结论:纱布性炎性肉芽肿大多呈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内部可见斑条状高低密度影及少量或大量气泡,内部无强化,无液平。随着存留时间增长,肿块内部含气消失,包膜变清楚,甚至出现斑片状钙化,此为纱布性炎性肉芽肿的特征性CT表现。另外,结合含气软组织肿块有金属标志,有手术史和腹部肿块病史,大多数纱布性炎性肉芽肿术前可作出正确诊断。
2013 Vol. 24 (4): 286-288 [
摘要
] (
10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0
)
289
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赵新湘;杨菲菲;杨解顺;尚芸芸
DOI:
目的:探讨近段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表现和影像特征,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8例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均见肠壁不规则增厚、T1WI信号减低,累及肠管周径1/2以上,长度5.3~14.0 cm,伴壁结节或肿块;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6/8),与肠壁增厚并存;增强后病灶轻度均匀强化(8/8);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结论: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以肠壁围管性增厚为主并T1WI信号减低,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并相对多见,认识其MRI特征有助于提高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水平。
2013 Vol. 24 (4): 289-291 [
摘要
] (
92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1
)
29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价值
王 位;薛 丹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33例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其中27例与手术及病理组织学符合,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1.8%,其中1例合并宫内早孕;误诊6例,位于宫角处妊娠2例、输卵管峡部妊娠1例、输卵管残端妊娠1例、卵巢妊娠1例、腹腔妊娠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13 Vol. 24 (4): 291-293 [
摘要
] (
940
)
HTML
(0 KB)
PDF
(0 KB) (
306
)
293
睾丸浆细胞肿瘤的影像表现并文献复习(附2例报告)
龙德云;叶孝权;柳 杰;徐庆康;陈和平;周 涛;尹满香
DOI:
目的:探讨睾丸浆细胞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例睾丸浆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其中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另1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睾丸肿瘤均行根治性切除术。3个病变睾丸肿块界限清楚,包膜完整,分别行MRI、CT增强后于动脉早期肿块显著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后与正常睾丸等信号(或等密度)强化,1例患者左侧髂骨及多个腰椎虫蛀状骨质破坏,另1例患者有胃淋巴瘤病史。免疫组化瘤细胞CD79α(+)、CD138(+)、MUM-1(+)、λ(+)、PLAP(+)、Ki-67瘤细胞阳性率约为20%及40%,CD3(-)、CD20(-)、CD56(-)、Myosin(-)、α-Inhibin(-)。结论:睾丸浆细胞肿瘤临床罕见,多数临床症状不典型,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手段,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
2013 Vol. 24 (4): 293-296 [
摘要
] (
10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2
)
296
功能位MRI检查在评价腰椎硬膜囊面积体位性变化的价值
宋 敏;高克勇;张静雅
DOI:
目的:通过立卧位MRI对比检查,探讨评价腰椎硬膜囊面积体位性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百胜公司的G-SCAN骨关节成像系统,对所选择的患者进行立卧位MRI扫描,然后对照、观察、测量、统计、总结。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的183个腰椎间盘层面的分析,发现站立位时L2~L3、L3~L4、L4~L5、L5~S1椎管内硬膜囊面积均有变化。以L3~L4、L4~L5变化最明显(P<0.005),L2~L3、L5~S1节段变化不明显(P>0.005)。结论:硬膜囊面积的大小受椎间盘的改变、椎管前后径的改变、椎管内脂肪形态及黄韧带厚度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以因为体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使硬膜囊面积随体位发生改变。
2013 Vol. 24 (4): 296-298 [
摘要
] (
9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0
)
病例报告
299
CT、超声误诊巨大腹壁纤维瘤病1例
张艺军;唐志全;孙 槟;刘 琳;刘明霞
DOI:
2013 Vol. 24 (4): 299-300 [
摘要
] (
106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300
腹腔巨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李才林;吴 非
DOI:
2013 Vol. 24 (4): 300-301 [
摘要
] (
89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9
)
301
18F-FDG PET/CT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恶变术后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江茂情;孙 龙;吴 华
DOI:
2013 Vol. 24 (4): 301-303 [
摘要
] (
8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5
)
303
SAPHO综合征SPECT/CT显像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 颖;李亚明;尹雅芙;李 娜;王晓蓓;陈 松
DOI:
2013 Vol. 24 (4): 303-304 [
摘要
] (
82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2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