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2年 2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2-03-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153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李 科;金 真;张 磊;曾亚伟;张小峰;吴 樵
DOI: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机制。方法:应用3T MR扫描仪对6例脑卒中患者失语后及康复后分别进行两次图片命名任务的BOLD 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方案,利用SPM5软件的总体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进行后处理产生激活脑区图像。并对所有患者在发病后与康复后的脑内激活分布、大小、强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在失语后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部分出现激活,其中3例右侧Broca’s镜像区出现激活。而在康复后所有患者的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增多,激活强度增加,其中左侧Broca’s区均出现激活,右侧Broca’s镜像区激活减弱。结论:失语后优势半球丧失功能的语言区移至对侧镜像区和优势半球未受累语言区的功能重组这两种机制都参与了语言功能恢复的过程,近期以右侧半球为主,远期左侧半球发挥更重要作用。
2012 Vol. 23 (3): 153-156 [
摘要
] (
748
)
HTML
(0 KB)
PDF
(0 KB) (
178
)
157
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滕登科;王 辉;孙丽娜;林元强;隋国庆
DOI:
目的:对比常规超声评价超声弹性成像(UE)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4例患者的99个淋巴结行灰阶超声(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及UE检查。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组织学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与B超、CDFI及UE进行对照。结果:在UE检查中,采用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法,以SR≥1.78作为颈部淋巴结的恶性诊断标准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3%,65.9%和84.8%;B超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55.2%,82.9%和66.7%;CDFI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2.4%,75.6%和73.7%。UE较B超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更大的ROC曲线下面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E较CDFI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弹性成像中以SR 1.78为分界值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与B超比较价值更大。
2012 Vol. 23 (3): 157-160 [
摘要
] (
86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161
102例房颤患者冠状窦的放射解剖学参数(64排CT测量报告)
胡 斌;胡 梅;王 炎
DOI: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软件分析102例患者冠状窦的放射解剖学参数,为置管及导管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2例拟行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软件Advantage Workstation 4.3(GE Medical System)多个切面分析,三维重建冠状窦和心脏外形,测量主动脉直径、胸椎高度、冠状窦开口段的方向、直径、末段直径,冠状窦开口高度距心脏下缘的距离,分析冠状窦直径、开口高度与身高、体质量、胸椎位置关系、心脏外形的相关性。结果:冠状窦开口向上(与轴面成角27.4°±10.2°)指向右前方(与矢状面成角31.1°±11.4°),冠状窦开口直径最小12.4 mm×4.3 mm,最大37.3 mm×21 mm,其末段直径(8.9±2.7) mm。冠状窦开口高度,以胸骨角平面向下记录,平均值为4.8±0.7个椎体高度,窦口距离心脏下缘水平线上平均(27.8±8.5) mm(1.2个椎体高)。冠状窦开口与心脏外形成角相关性较佳,横位心冠状窦口显著下移。结论:冠状窦开口向上且指向右前方,开口段直径变异巨大。冠状窦开口高度与胸椎绝对位置相关性差,而与心脏是否横位相关,一般位于心脏下缘水平线上约1.2个椎体高。
2012 Vol. 23 (3): 161-164 [
摘要
] (
704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病例报告
164
骶尾部滑囊囊肿1例
崔光辉;张格群;李海霞;杨夫龙
DOI:
2012 Vol. 23 (3): 164-164 [
摘要
] (
759
)
HTML
(0 KB)
PDF
(0 KB) (
168
)
论著
165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的研究
王 帅;秦石成;张瑞芳
DOI: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T)探讨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特征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26例3天~15岁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A婴幼儿组(3天~3岁),B学龄前期组(3~5岁),C学龄期组(6~9岁),D青春前期组(10~12岁),E青春期组(13~15岁)。经胸超声同时采集左心室心尖四腔和两腔切面图像后,获取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存储图像后运用3DT分析软件进行在线分析。分析获取的左心室心肌整体及16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S)测值。结果:①各组内比较:心尖段LS测值大于基底段及中间段,基底段至心尖段应变值递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间比较:5组左室壁心肌整体及16节段LS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5组各节段LS测值:除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外,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整体LS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B组及C组整体LS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心脏的发育,左心室整体及16节段室壁心肌纵向应变值随年龄增加有一定的规律。
2012 Vol. 23 (3): 165-167 [
摘要
] (
74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4
)
168
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CTA成像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
雷 伟;徐秀芳;余日胜;崔 凤;徐坤元
DOI: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603例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且心率≤65次/分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其中18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超快速螺旋(FS)模式扫描;102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序列(S)模式扫描;315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的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其中45例心律不齐。对3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并对LS模式扫描的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结果:FS、S及LS模式所获得的可评价冠状动脉段百分比相近,分别为99.4%、99.5%、99.2%;而不同模式扫描辐射剂量有明显差别,分别为(0.91±0.05) mSv、(5.48±0.95) mSv、(9.19±3.00) mSv,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3组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LS模式扫描的患者中,心律齐者270例,心律不齐者45例,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分别为(8.45±2.44) mSv、(13.62±2.09) mSv,经t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13.428,P<0.01)。结论: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种(FS,S及LS)模式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而FS模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S、LS模式,FS模式是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的有效手段。根据受检患者心率、心律不同,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从而实现扫描方案最优化。
2012 Vol. 23 (3): 168-172 [
摘要
] (
7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5
)
173
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在脂肪肝分度中的价值评估
陈越峰;冯占武;吴丽桑;郭汉涛;许少兰
DOI:
目的:探讨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在脂肪肝分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的肝组织标本按脂肪变程度分度,所有患者肝穿前常规超声扫查后,使用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扫查,作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测量感兴趣区域内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并对肝组织脂肪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按肝组织脂肪变分度:12例为肝细胞脂肪变<30%(正常对照组),9例为肝细胞脂肪变30%~50%(轻度脂肪肝组),8例为肝细胞脂肪变50%~75%(中度脂肪肝组),7例为>75%(重度脂肪肝组)。各组间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表现有不同特点。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在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与肝组织脂肪变性病理分度的相关系数r=0.832(P=0.000),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随脂肪肝程度的上升而增高。结论: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有助于脂肪肝分度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2 Vol. 23 (3): 173-175 [
摘要
] (
71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176
磁共振弥散成像活体检测rAd/p53治疗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早期疗效
谢 琦;张鼎旋;梁碧玲;陈明旺;张 静;吴延恒
DOI: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研究rAd/p53治疗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的早期改变,探索MR-DWI活体无创评价rAd/p53早期抗癌疗效的标记物。方法:52只人类结肠癌SW480荷瘤BALB/c裸小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rAd/p53治疗组。于假治疗或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168 h各组分别随机取5只荷瘤鼠行MR-DWI。随后处死荷瘤鼠,即切下肿瘤,检测肿瘤的p53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凋亡(TUNNEL)。结果:rAd/p53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ADC值较对照组增加、EADC值较对照组降低。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凋亡较对照组增加,p53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正相关(0.205 3,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正相关(0.203 8,0.000 0);E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负相关(-0.318 4,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负相关(-0.328 0,0.000 0)。结论:ADC值和EADC值在治疗后24 h即可出现有统计意义的改变,可作为rAd/p53治疗肿瘤早期疗效评价的生物标记物。
2012 Vol. 23 (3): 176-180 [
摘要
] (
119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1
)
181
TACE治疗对兔VX2肾移植瘤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 峰;柳 港;王 帅;王 滨;蹇兆成;孙业全
DOI:
目的:探讨经肾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兔VX2肾移植瘤模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评价兔VX2肾移植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瘤块种植到22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的左肾上极。超声监测肿瘤生长,待肿瘤长至1~2 cm大小时,将实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12只。行TACE术:对照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TACE组(B组)给予超液化碘油0.2 mL/kg和阿霉素2 mg/kg。栓塞后7 d处死动物取出瘤块,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PCNA的表达。结果:本实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组共22只实验动物中PCNA均有表达,阳性率为100%,TACE组(71.6±11.01)%的细胞增殖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61.2±11.21)%(P=0.041)。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兔VX2肾移植瘤治疗方法;TACE术后1周残存肿瘤组织细胞PI升高。
2012 Vol. 23 (3): 181-183 [
摘要
] (
631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184
脐尿管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易亚辉;沈泉妹;周建胜;王春华;肖耀将;邵 欢
DOI: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点,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脐尿管癌的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4例脐尿管癌患者的病变部位均在腹中线Retzius间隙脐尿管走行区,其中3例位于脐尿管膀胱交界区的膀胱顶壁或前壁,1例位于脐尿管上端,4例脐尿管癌中1例实性,3例囊实性,4例病灶中心或周边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脐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对脐尿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2012 Vol. 23 (3): 184-188 [
摘要
] (
66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8
)
病例报告
188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
江 杰;何 波;徐艺铭;韩 丹
DOI:
2012 Vol. 23 (3): 188-188 [
摘要
] (
702
)
HTML
(0 KB)
PDF
(0 KB) (
231
)
综述
189
帕金森病BOLD-fMRI研究进展
廖鑫鑫;沈 璐
DOI:
2012 Vol. 23 (3): 189-192 [
摘要
] (
779
)
HTML
(0 KB)
PDF
(0 KB) (
459
)
短篇论著
193
Rathke裂囊肿的MR表现
逄利博;范国光
DOI: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27例Rathke裂囊肿病例的MR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MR影像诊断认识。材料和方法:收集按MRI诊断标准诊断的Rathke裂囊肿的病例27例,有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11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79岁,平均35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者9例,眩晕1例,视力异常7例,垂体功能障碍者6例,无任何症状者4例。其中12例行MR冠状位、矢状位增强扫描。结果:囊肿位于垂体内14例,位于垂体内向鞍上延伸9例,位于垂体上方4例;囊肿直径5~20 mm;矢状位囊肿呈类圆形、卵圆形、泪滴形、葫芦形,冠状位呈类圆形、卵圆形、腰果形、葫芦形。与脑白质信号对比,囊液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7例;T1WI、T2WI均呈稍高信号2例;T1WI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2例、呈低信号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6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其中6例T2WI高信号囊肿液中见稍低信号结节影,5例T1WI高信号、1例T1WI等信号。27例囊肿内未见异常强化。7例周围囊肿壁可见异常环线样强化。结论:Rathke裂囊肿发生的位置及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性,MR T1WI、T2WI信号组成情况复杂多变,MR增强扫描可以与其它鞍区病变相鉴别。
2012 Vol. 23 (3): 193-195 [
摘要
] (
714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196
耳蜗外壁长度多平面CT测量及圆周公式计算的探讨
张国来;陈光辉;郑永豫
DOI: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及圆周公式在耳蜗外壁长度测量及计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健康国人行64层螺旋CT颞骨扫描,对耳蜗多平面成像及测量后行圆周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与吴佩娜等和刁现芬等研究的测量结果比较,以及本组左右侧比较。结果:本组与CT仿真内镜测量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显微解剖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刁现芬等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平面CT测量及圆周公式计算可作为耳蜗外壁长度评估的一种新方法,具有无创、简单、快速且较准确的优点。
2012 Vol. 23 (3): 196-197 [
摘要
] (
13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15
)
198
CT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价值
舒艳艳;韩志江;孙 承
DOI: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29例共34枚病灶,单发27例27枚,多发2例7枚。其中腺瘤27枚,增生6枚,腺癌1枚。29枚瘤体位于气管食管沟或气管旁的甲状旁腺区,与甲状腺间均见线状低密度影,5枚瘤体异位,其中4枚位于颈根部胸骨柄上方,1枚位于上纵隔。28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3枚呈三角形,3枚呈条柱状。增强后瘤体呈不同程度强化,25枚强化均匀,9枚强化不均匀。结论: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对于怀疑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CT检查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012 Vol. 23 (3): 198-200 [
摘要
] (
727
)
HTML
(0 KB)
PDF
(0 KB) (
171
)
201
二维应变技术对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
张 丽;林 萍;于妍洁
DOI:
目的:探讨二维应变技术对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5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n=22)和B组(n=30),同时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二维及TVI条件下心尖四腔观3个连续心动周期图像。应用2DS获取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S)及应变率(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晚期峰值应变率(SRa);QTVI获取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等容收缩时间(IVCT)、等容舒张时间(IVRT)、收缩时间(ET)、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Tei指数。结果:B组患者右室游离壁长轴各节段心肌的s及SRs,SRe均明显低于正常组。A组患者右室游离壁心尖段S、中间段SR及中间段SRe均明显小于正常组。结论:二维应变技术可以早期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右室功能。
2012 Vol. 23 (3): 201-203 [
摘要
] (
713
)
HTML
(0 KB)
PDF
(0 KB) (
419
)
204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分析
曹勃玲;杜星星;梁 喜;沈德娟
DOI: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方法:12例FNH予以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及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2例病灶中10例动脉相呈“轮辐状”强化,2例呈整体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回声均高于正常肝组织。8例病灶可见中央瘢痕,1例病灶边缘见包膜样强化。结论:FNH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
2012 Vol. 23 (3): 204-205 [
摘要
] (
697
)
HTML
(0 KB)
PDF
(0 KB) (
375
)
206
X线钼靶与高频彩超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盛 洁;高 洁;钱朋飞
DOI:
目的:X线钼靶、高频彩超同期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对比研究。方法: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同期行X线钼靶摄片、高频超声成像及联合检查,并对所有的图像、声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计算AUC面积,比较三者差异。结果:术前超声及联合X线钼靶检查早期乳腺癌准确率分别为86.5%、91.04%,同X线钼靶准确率(7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X线钼靶的误诊率、漏诊率在3项检查中最高。ROC曲线下面积联合检查>高频超声>X线钼靶,联合高于任何单项检查。结论:早期乳腺癌的X线钼靶和高频超声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两者联合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确诊主要依靠病理。
2012 Vol. 23 (3): 206-208 [
摘要
] (
686
)
HTML
(0 KB)
PDF
(0 KB) (
181
)
208
儿童大肠套叠与小肠套叠的超声影像特点
张 尧;李士星;白玉作;郑黎强;李 鹏
DOI:
目的:探讨儿童小肠套叠(Small bowel intussusception,SBI)的超声影像特点及其与大肠套叠(Ileocolic intussusception,ICI)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0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诊断的小儿肠套叠149例。结果:超声确诊为肠套叠的病例149例,其中SBI 56例(男∶女 25∶31),ICI 93例(男∶女 40∶53)。SBI组年龄明显大于ICI组(分别为(32.7±22.9)月和(24.9±17.2)月,P=0.021)。两组患儿性别、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差异。SBI组46%包块位于左上腹(26/56),ICI组88%位于右上腹(82/93)。SBI组肠套叠包块的长度、直径和鞘壁厚度均显著小于ICI组,分别为(长度:(4.22±2.20) cm vs (6.37±1.83) cm;直径:(2.10±0.55) cm vs (3.10±0.64) cm;鞘壁厚度:(0.41±0.12) cm vs (0.59±0.06) cm;均P=0.000)。对于是否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肠套叠包块的直径、长度及鞘壁厚度是区别ICI与SBI的主要超声影像参数。
2012 Vol. 23 (3): 208-210 [
摘要
] (
7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211
非增强64层V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赵 静;李 健;郭庆乐;刘景旺;郑宝霞;刘淑娟
DOI:
目的:探讨非增强64层V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非增强64层VCT检查、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的临床拟诊阑尾炎病例110例。9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结果:非增强64层VCT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度99.09%,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24%。阳性预测值为98.89%,阴性预测值为100%。非增强64层V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征象有阑尾增粗、阑尾结石、阑尾腔积液、阑尾系膜水肿、回盲肠壁水肿、阑尾周围渗液、阑尾穿孔及阑尾周围脓肿。结论:非增强64层VCT可以准确及时地做出急性阑尾炎的术前诊断,有效减少阴性阑尾的切除率。
2012 Vol. 23 (3): 211-213 [
摘要
] (
7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2
)
214
HSG与子宫显著屈曲不孕症患者SSG技术改良及应用研究
代燕增;邱树芬;张巧权
DOI: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SG)的方法及诊断价值;并利用手法及改进装置对子宫显著屈曲合并输卵管梗阻的不孕症患者进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SSG),探讨其插管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常规HSG进行改良,并应用改进装置,配合手法及各种手术器械,对180例子宫显著屈曲伴单侧或双侧输卵管梗阻患者施行SSG,采用复通率及妊娠率(随访1年)评价输卵管再通术的治疗效果,并将其与子宫位置正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的HSG显影满意,与常规HSG对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对180例患者施行SSG后,均插管成功,有292条输卵管复通,复通率为87%,随访1年后32例妊娠,妊娠率18%,妊娠率低于子宫位置正常患者,而复通率与子宫位置正常患者相近。结论:改良的HSG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不仅是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较好的方法,而且可以减少对医患的放射性辐射损伤;使用手法及改进装置能够较方便完成显著屈曲子宫的输卵管再通术,各种手术器械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成功插管。
2012 Vol. 23 (3): 214-216 [
摘要
] (
67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3
)
216
128层螺旋CT高清成像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刘国庆;周子和;刘兴华;王 静
DOI:
目的:利用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优化后处理技术;评价其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检查、CT骨算法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病变8例;双侧骶髂关节病变31例。CT表现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8例;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诊断早期病变及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细节分级,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2 Vol. 23 (3): 216-218 [
摘要
] (
7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90
)
影像技术
219
角度射线管电流调制技术在下颈部扫描中的应用
吕仁锋;王 拓;邴 晶
DOI:
目的:研究角度调制管电流(Smart mA)技术对下颈部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减少X射线压倒性冗余引起的图像伪影,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2010年2—12月行下颈部CT扫描患者20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0例。A组:采用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B组:采用Z轴和X-Y轴(角度)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Smart mA),其它扫描参数设置相同。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噪声值(SD)、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D),计算出均值及标准差。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值和有效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5±0.49)分和(3.42±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B组图像好于A组图像。②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1.86±1.86和11.1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③ED值分别为(4.58±1.35) mSv和(4.06±1.12)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5),B组辐射剂量低于A组。结论:下颈部CT扫描中,启用角度调制射线管电流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颈肩部的带状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2012 Vol. 23 (3): 219-220 [
摘要
] (
668
)
HTML
(0 KB)
PDF
(0 KB) (
255
)
病例报告
221
颅内肉瘤样癌MRI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董松申;杨玉玲;王佳薇
DOI:
2012 Vol. 23 (3): 221-222 [
摘要
] (
7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43
)
223
原发丘脑区生殖细胞瘤1例
何 磊;李宝山;贾秀川
DOI:
2012 Vol. 23 (3): 223-224 [
摘要
] (
7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37
)
224
肾上腺神经鞘瘤1例
石双任;陈宏伟
DOI:
2012 Vol. 23 (3): 224-225 [
摘要
] (
773
)
HTML
(0 KB)
PDF
(0 KB) (
241
)
225
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1例
姜 颖;张 波;冉 旭
DOI:
2012 Vol. 23 (3): 225-226 [
摘要
] (
6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227
高雪氏病1例
金晓凤;唐 俊;李如铨
DOI:
2012 Vol. 23 (3): 227-228 [
摘要
] (
69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228
超声诊断胎儿三尖瓣下移畸形并肺动脉瓣闭锁1例
罗 萍;黄毅华
DOI:
2012 Vol. 23 (3): 228-228 [
摘要
] (
6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9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