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1年 22卷 1期
刊出日期:2011-01-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1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1H-MRS的研究
张立苹;蒋根娣;苗迎春;谭中建
DOI: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患者,Alzheimer病(AD)和正常对照组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Novus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入选的研究对象行相应的常规MRI扫描,脑内感兴趣区的1H-MRS采集,采用SVS-SE-30序列,对12例aMCI患者、12例AD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健康对照的双侧内侧颞叶和左后扣带回1H-MRS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肌醇(mI)/Cr,NAA/mI及不对称指数的差别。结果:左内侧颞叶aMCI和AD组的NAA/Cr均明显低于NC组(P<0.05),AD组与aMCI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P>0.05);aMCI组和AD组的NAA/mI低于NC组(P<0.05),AD组与aMCI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右内侧颞叶AD组和aMCI的NAA/mI显著低于NC组(P<0.05)。aMCI、AD和NC组左扣带回后部NAA/Cr、Cho/Cr、mI/Cr及NAA/mI差异均无显著变化。双内侧颞叶aMCI组与NC组代谢物不对称指数比较发现,aMCI组与N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余代谢物比值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左内侧颞叶NAA/Cr的变化在aMCI、AD与NC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双内侧颞叶NAA/mI比值的变化早于NAA/Cr的改变,可能神经胶质的增生早于神经元的丢失。1H-MRS是aMCI、AD与NC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的有用工具。
2011 Vol. 22 (1): 1-5 [
摘要
] (
190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8
)
6
鼻咽癌CT表现与Annexin A7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杨民正;梁庆模
DOI:
目的:研究Annexin A7蛋白表达与鼻咽癌CT表现的关系。方法:经病理证实鼻咽癌58例,全部病例做鼻咽轴位平扫,部分病例同时做冠状位扫描及增强扫描。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患者、20例淋巴结转移性鼻咽癌和24例慢性鼻咽炎患者中的Annexin A7蛋白的表达。结果:鼻咽癌患者中Annexin A7阳性率为87.9%(51/58);淋巴结转移鼻咽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5.0%(19/20);对照组鼻咽上皮中阳性率为41.7%(10/24);Annexin A7表达在转移癌中高于鼻咽癌,鼻咽癌中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nnexin A7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局部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Annexin A7表达与CT征象中的侵及后鼻孔、侵及口咽部、颅底骨质破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Annexin A7蛋白表达与鼻咽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颅底侵犯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鼻咽癌CT表现恶性度及预后的指标。
2011 Vol. 22 (1): 6-9 [
摘要
] (
110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7
)
10
鼻窦冠状位CT在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白伟良;郑加贺;高 鑫;曹志伟;王振海
DOI:
目的:探讨鼻窦冠状位CT在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冠状位CT表现,根据鼻窦冠状位CT上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制订治疗方案。结果:所有鼻腔鼻窦肿瘤均经鼻内镜下取病理确诊,其中鼻腔鼻窦鳞癌占30.0%(15/50),黑色素瘤占14.0%(7/50),腺样囊性癌占14.0%(7/50),嗅神经母细胞瘤占8.0%(4/50),淋巴瘤占14.0%(7/50),其他恶性肿瘤占20.0%(10/50)。鳞癌多侵犯上颌窦,占66.7%,鼻腔鼻窦黑色素瘤多发于鼻腔,侵犯筛窦达71.4%,嗅母细胞瘤多起源于鼻腔,侵犯筛窦达100.0%,鼻腔鼻窦淋巴瘤侵犯鼻腔双侧达28.6%,在各鼻窦均可有发生和侵犯。根据鼻窦冠状位CT病变范围选择术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为30.0%(15/50)、鼻内镜下仅取病理为26.0%(13/50)、鼻内镜辅助经上颌窦手术为14.0%(7/50)、鼻内镜辅助鼻侧切20.0%(10/50)、上颌骨和或眶内容物手术分别为10.0%(5/50)。结论:鼻窦冠状位CT能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和累及部位,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2011 Vol. 22 (1): 10-12 [
摘要
] (
101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2
)
13
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评价中的价值
罗 松;周长圣;张龙江;路 莉;赵艳娥;卢光明
DOI:
目的:评价双源CTA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CTA,6例患者的术中DSA资料和CT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术前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上方附近,3例位于主动脉弓部,2例假腔机化,11例均累及胸主动脉及降主动脉,4例累及主动脉弓主要分支;术后CTA复查均很好显示置入支架位置,假腔血栓机化情况,重建主动脉弓及旁路血管显示清晰,其中2例患者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主动脉弓部局部出现内漏,其余患者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大,旁路血管通畅。结论: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的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11 Vol. 22 (1): 13-15 [
摘要
] (
18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2
)
16
RT-3DE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
何秀丽;李玉宏
DOI: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价值。方法:采集96例高血压病患者(32例正常构型组,28例向心性肥厚组,36例离心性肥厚组)与36例正常人的左心室三维图像。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心外膜容积(EDVepi)、左室重构指数(LVRI),结果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Simpson法测值比较。结果:①RT-3DE与2DE检测的LVRI、EDVI、LVMI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高血压病正常构型组内、高血压病向心性肥厚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病离心性肥厚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高血压病正常构型组、高血压病向心性肥厚组内,RT-3DE和2DE检测的LVRI、EDVI、LVMI值均呈显著正相关。高血压病离心性肥厚组内RT-3DE与2DE检测的LVRI、EDVI、LVMI值均不显著相关。结论:运用RT-3DE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左室壁运动同步性具有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优点,是有效、准确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1 Vol. 22 (1): 16-19 [
摘要
] (
12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20
探讨血管指数在慢性肾脏病诊断中的意义
吴 迪;吕沐天;王学梅;刘艳君;宛伟娜;冯跃琴
DOI: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3D-CPA)超声参数血管指数(VI)评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损害的能力。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CKD的患者进行3D-CPA检查及肾脏组织病理活检,计算VI值及病理学积分,正常对照组30例。超声测量结果与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临床CKD分期对照分析。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有不同的VI值;32例病变局限在肾小球(I组),VI值37.64%±9.97%与对照组VI值33.44%±4.31%相接近(P≥0.05),28例病变累及肾小管间质及血管(II组),VI值23.34%±12.12%小于I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VI与CKD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V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肾脏病的病理类型;病例组在VI值正常时,其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在VI值降低时,其病变已累及肾小管间质或血管;VI值越小,CKD临床分期越高。
2011 Vol. 22 (1): 20-22 [
摘要
] (
10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2
)
23
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系统评价
翟亚楠;郭顺林;周怀琪;王 平;王海军
DOI:
目的:系统评价当前研究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文献的质量并合并分析其准确性。方法:收集当前研究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文献,并根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质量,用MetaDisc软件对敏感性、特异性等进行合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并绘制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宫颈癌患者346例(3979例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为单位合并分析:敏感度为0.58 [95%可信区间(CI) 0.51~0.65],特异度为0.98(95%CI 0.98~0.99),阳性预测值为0.686(0.464~0.852),阴性预测值为0.936(0.833~0.995),阳性似然比为21.5(7.20~64.24),阴性似然比为0.43(0.32~0.58),准确度为0.900(0.75~0.993),AUC值0.7724;以病人为单位合并分析:敏感度为0.54(95% CI 0.45~0.63),特异度为0.86(95%CI 0.98~0.99),阳性预测值为0.725(0.471~0.923),阴性预测值为0.765(0.615~0.886),阳性似然比为4.58(1.86~11.31),阴性似然比为0.52(0.34~0.80),准确度为0.756(0.620~0.0.897),AUC值0.8699。结论:PET/CT对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中度诊断价值,可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意见。
2011 Vol. 22 (1): 23-26 [
摘要
] (
1788
)
HTML
(0 KB)
PDF
(0 KB) (
272
)
27
X线联合超声对肢体延长术的监测价值
袁 宇;舒衡生;师红立
DOI:
目的:比较普通X光片和B超检查在肢体延长中的作用,讨论两种检查方法在肢体延长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作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干截骨延长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mm/d,延长到30%后停止延长矿化5周。利用普通X光片、多普勒超声观察肢体延长过程中延长区域骨痂及血运生长情况。结果:X线片:延长到第10天之前,延长区域看不到新生的骨痂,延长到30%,骨痂量明显增加,在截骨端开始出现骨皮质。矿化3周时开始出现髓腔。超声观察,延长初期延长区增生的血管及血流速度都有增加,以后逐渐较少,在延长1周左右开始有骨痂生成。延长到30%时,超声波已经很少能透过延长区域。结论:肢体延长过程中,普通X光片和超声检查各有优缺点,但是都必不可少,将两者联合应用,将是肢体延长术成功的必须条件。
2011 Vol. 22 (1): 27-30 [
摘要
] (
9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病例报告
30
超声诊断视网膜囊肿伴视网膜脱离1例
林海淑
DOI:
2011 Vol. 22 (1): 30-30 [
摘要
] (
9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综述
31
产前超声软标志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
潘玉萍;蔡爱露;赵一理
DOI:
2011 Vol. 22 (1): 31-33 [
摘要
] (
91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8
)
短篇论著
34
超声心动图对Gore-Tex片作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早期疗效研究
邓东安;侯明晓;侯传举;方敏华;朱洪玉;朱鲜阳;吉 哲
DOI: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0.1mm厚的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2年6月~2010年3月应用超声心动图对75例合并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0.1mm厚的膨体聚四氟乙烯(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ROTV的临床研究。其中包括57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狭窄,10例I型肺动脉闭锁,4例肺动脉瓣缺如,2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永存动脉干及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各1例。应用飞利浦公司经胸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TTE),探头频率为2.5~3.75MHz。选择TTE切面: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左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及分叉处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剑突下右室流出道、流入道及左心室流入道长轴切面,术后1个月内复查,左、右心室收缩功能,观察Gore-Tex片状态,有无单瓣的狭窄、关闭不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应用TTE术后检查75例,其中62例(82.6%)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RVOT)早期瓣膜活动功能正常,13例(17.33%)单瓣固定在开放状态;72例(97.3%)均无肺动脉单瓣狭窄,3例(3%)单瓣轻度狭窄;21例(28%)肺动脉瓣轻度返流(PI),5例(6.7%)中度返流;7例(8%)心包积液,其中6例少量,1例大量;4例残余室间隔缺损,直径均为1.5~2mm,其中3例围膜部,1例肌部。左室射血分数(LVEF)0.53~0.85,右室射血分数(RVEF)0.52~0.7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0.28~0.62ml/m2。
结论:用TTE对Gore-Tex片作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早期观察起重要作用,临床结果是满意的。
2011 Vol. 22 (1): 34-35 [
摘要
] (
1152
)
HTML
(0 KB)
PDF
(0 KB) (
151
)
36
MSCT仿真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郭志军;陈艳芳;张玉环;蔺 强;孟繁杰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胃肠道炎性病变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疑似胃肠道炎性病变35例,行MSCT扫描并进行CTVE重建。CTVE诊断结果与胃镜或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病理证实胃肠道炎性病变23例。CTVE敏感度73.9%,特异度83.3%。病变处胃肠壁厚度(7.61±9.87)mm,相邻正常胃肠壁厚度(1.11±0.67)mm,总体均数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CTVE在胃肠道炎性病变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部分胃肠道炎性病变的CTVE有相对特异性表现,但其敏感度不高,需要注意结合轴位图像及临床资料。
2011 Vol. 22 (1): 36-38 [
摘要
] (
970
)
HTML
(0 KB)
PDF
(0 KB) (
232
)
38
门静脉-肝静脉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张丽敏;滕陈迪;黄崇权;洪瑞镇
DOI:
目的:探讨门静脉-肝静脉瘘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5~83岁。8例中3例有乙肝后肝硬化病史,1例为不明原因肝硬化,1例有心功能不全史,3例为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重建技术来显示病变与受累门静脉、肝静脉关系。结果:本组所有病变均位于肝脏周边部或肝包膜下,右肝5例,左肝3例。增强后在门静脉期均见明显强化结节样、动脉瘤样扩张血管将门静脉和肝静脉相连通。重建图像更清晰地显示了分流血管的情况。结论:MSCT及其重建技术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瘘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门静脉-肝静脉瘘的首选诊断方法。
2011 Vol. 22 (1): 38-40 [
摘要
] (
97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5
)
40
MSCT和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比较
顾 浩
DOI:
目的:比较MSCT和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和MRI均可显示主胰管和囊性病灶。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的交通在MSCT、MRI和MRCP分别显示10(83.3%)、10(83.3%)和11(91.7%)例。壁结节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5(41.7%)例和4(33.3%)例。囊性病灶内的分隔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9(75.0%)例和7(58.3%)例。结论:MSCT所提供的IPMN的诊断信息与MRCP相当,两者都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技术。
2011 Vol. 22 (1): 40-42 [
摘要
] (
946
)
HTML
(0 KB)
PDF
(0 KB) (
254
)
42
肾脏高密度病灶影像诊断与病理基础
曾志斌;黄 静;沈比先;明建中;钟文新;楚二伟
DOI:
目的:研究肾脏高密度病灶影像表现与病理基础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5例肾脏高密度病灶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14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14/25,56%)。结果:肾脏恶性肿瘤9例,包括透明细胞型肾癌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囊性肾癌1例。肾脏良性病灶16例,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出血3例,囊肿出血9例,复杂囊肿1例,囊性肾瘤2例,嗜酸性细胞瘤1例,实体病灶增强扫描可有强化。结论:CT结合MR对大多数此类病灶可以作出明确诊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2011 Vol. 22 (1): 42-44 [
摘要
] (
1037
)
HTML
(0 KB)
PDF
(0 KB) (
324
)
45
90例经皮肾镜取石超声引导体会
易 俊;黄 胜;王召德
DOI:
目的:回顾分析90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及穿刺并发症,探讨超声引导技巧。方法:收集2007年12月~2010年4月因上尿路结石接受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90例,回顾分析穿刺过程及并发症的种类和产生原因,探讨超声引导穿刺体会及技巧。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一次取石成功80例(58个肾,3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取石成功率高达88%。本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有7例患者(7个肾)出现了穿刺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7%。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肾实质撕裂,有2例患者在肾盏取石过程中引发出血,1例患者在术后复查时有明显的腹膜后渗液。上述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穿刺前结合CT及静脉肾盂造影X光片选取最佳穿刺点、术中精确定位及正确训练患者呼吸运动以配合穿刺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2011 Vol. 22 (1): 45-46 [
摘要
] (
9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47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输尿管排尿评价术后肾的泌尿功能
董 威;张屹辉;邢荣威;吴 玲;汤 祎;于 霞;姚轶群
DOI: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测输尿管排尿,评价术后肾的泌尿功能状态及恢复情况。方法:选择行手术切除的肾肿瘤患者46例,24例切除比例小于肾1/4者做为轻度损伤组,22例切除比例大于肾1/4者做为重度损伤组,以健侧做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周和7~8周行超声检查,在饮水500ml后 45~60min观测患侧与健侧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的尿流形态、尿流速度、排尿频率。结果:健侧彩色多普勒尿流呈鲜红色,尿流速度27~55cm/s,频率4~8次/min。患侧尿流色彩暗淡,轻度组尿流速度12~25cm/s,频率2~4次/min;重度组尿流速度0~17cm/s,频率0~3次/min,患侧组间比较及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8周轻度组尿流速度19~44cm/s,频率4~7次/min;重度组尿流速度15~33cm/s,频率2~4次/min。重度组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所致肾损伤可引起患侧肾功能发生改变,通过观测输尿管排尿的峰值指标,可判定术后肾的泌尿功能状态及恢复情况。
2011 Vol. 22 (1): 47-48 [
摘要
] (
984
)
HTML
(0 KB)
PDF
(0 KB) (
268
)
49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超声表现的初步探讨
陈丽霞;李慧敏;李 鹏;陈顺平;张 华;戴珂珂
DOI: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ESS患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特征。结果:根据超声所见病变发展不同时期的病灶位置及声像图特点,将其声像图表现分为以下3型:Ⅰ:宫腔型;Ⅱ:宫壁型;Ⅲ:宫腔及宫壁型。结论:通过对该病进行超声分型,并与相应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超声诊断准确性。
2011 Vol. 22 (1): 49-50 [
摘要
] (
10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31
)
51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MRI特点及MRI对其诊治指导价值
石华亮;庞倩芸;卢再鸣
DOI: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MRI特点及MRI对其临床诊治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4月MRI确诊或怀疑CSP术后证实为CSP患者33例MRI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并对手术术式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①妊娠囊特点:22例妊娠囊包膜完整,表现为等T1或稍长T1、长T2环形信号影;囊内容物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明显、均匀,内容物强化不明显。12例妊娠囊包膜不完整,表现为T1WI图像等T1或稍长T1信号,T2WI图像稍长T2、等T2、稍短T2信号;囊内容物为稍长T1长T2、长T1长T2、长T1等T2、等T1等T2混杂信号。②妊娠囊与瘢痕、宫腔、宫颈管及邻近子宫壁关系:18例妊娠囊种植于瘢痕上,植入子宫壁较浅,与瘢痕及相邻子肌层分界较清晰。子宫壁最薄处约3~10mm。15例妊娠囊位于瘢痕深部,向子宫肌层生长或向子宫肌层及宫腔同时生长,子宫壁最薄处约2~4mm,其中4例压迫膀胱。③临床治疗过程:33例中3例采取超声检测下行刮宫术;3例行开腹病灶切除术,其中1例由宫腔镜探查后改行开腹病灶切除术;3例行阴式病灶切除术;1例行阴式剖宫取胎术,术中出血不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16例行超声检测下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结论:CS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征象,结合临床能很好的指导临床诊治,对手术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1 Vol. 22 (1): 51-54 [
摘要
] (
1177
)
HTML
(0 KB)
PDF
(0 KB) (
363
)
54
脊椎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张 林;李文峰;王成伟
DOI:
目的:探讨脊椎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脊椎包虫囊肿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为特点,呈囊状、泡状囊性肿块,边界清晰。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脊椎包虫病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11 Vol. 22 (1): 54-56 [
摘要
] (
9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56
髂腰肌滑囊扩张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
杨志远;黄 伟;余 东;陈 超
DOI:
目的:探讨髂腰肌滑囊扩张的临床特征和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17例髂腰肌滑囊扩张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MRI 15例,CT 2例)。结果:17例髂腰肌滑囊扩张患者单侧16例(右侧11例,左侧5例),双侧发病1例;病变主要出现于髋臼层面,位于髋关节囊的前缘,髂外动脉或股动静脉外后方,髂腰肌后缘或内侧,可沿髂骨基底内侧与髂腰肌的间隙向内(上)延伸,也可顺着髂腰肌与耻骨肌间隙向外(下)蔓延至小转子平面;上下范围最大径线约(冠状位测量)3.3~7.0cm,最大横截面积(冠状位测量)为2.7cm×2.3cm~6.7cm×2.0cm;11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向内推移,9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囊相对应的弧形压迹,6例有厚薄不一肌束覆盖,2例可以见到病变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向上延伸突入髂腰肌内。CT扫描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样低密度影,CT值为9~25HU,囊壁显示不清;MRI扫描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STIR压脂为高信号,FLAIR为低信号。MRI轴位扫描病变形态与CT类似,冠状扫描可见“腊肠”样外观;4例行Gd-DTPA增强,3例囊壁出现细线样轻度强化,伴发感染时,滑囊壁可有明显增厚;17例患者中单纯滑囊扩张5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8例,因外伤后检查发现病变2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1例,滑膜骨软骨瘤病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髋部疼痛,7例出现腹股沟区肿胀,5例腹股沟区可扪及囊性包块。结论:CT和MRI对髂腰肌滑囊扩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2011 Vol. 22 (1): 56-58 [
摘要
] (
22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55
)
59
磁共振对青少年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
王旭华;顾 军;刘彦平;汤 宇
DOI:
目的:通过磁共振对急性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损伤的发生率进行调查研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怀疑有膝关节内在损伤的126例儿童和青少年磁共振图像。包括82例骨骺未愈合和44例骨骺已愈合两组病人的资料。这些病人使用高清晰的质子密度加权像和T2权重脉冲序列,分析图像结果,从而得出这两组病人关节损伤的发生率,使用卡方分析。结果:在骨骺未愈合组,软骨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发生率=0.34),其次是半月板和十字韧带的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23,0.24)。骨骺愈合前后软骨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十字韧带的损伤也没有明显区别。但是骨骺愈合组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比未愈合组高(发生率=0.41)。结论:骨骺未愈合的膝关节急性外伤后,最主要发生的是软骨损伤。骨骺已愈合组,其软骨损伤比十字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常见。
2011 Vol. 22 (1): 59-61 [
摘要
] (
9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62
膝关节软骨下骨坏死MRI比较研究
任进军;崔建岭;孙英彩;郭智萍;赵 建;王 晶
DOI:
目的:研究膝关节软骨下应力性骨坏死与缺血性骨坏死临床表现及MRI特征,探讨二者鉴别方法。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07年6月MRI显示的膝关节软骨下骨坏死病变66例,其中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梗死22例,应力性骨坏死44例。比较二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应力性骨坏死患者过度应力史比例(55%)、BMI(24.7)均高于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梗死患者(分别为18%、22.4);应力性骨坏死病灶面积较小,关节软骨、半月板损伤及比例高,与后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应力性骨坏死MRI表现为呈软骨下“局灶性”稍长T1长T2信号、线状长T1短T2信号、“骨折裂隙”征等。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梗死在T1WI、T2WI均为不规则“地图样”表现,其内信号不均,周围绕低信号带。结论:应力性骨坏死与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梗死在临床表现、MRI特征之间有明显不同,容易鉴别。
2011 Vol. 22 (1): 62-64 [
摘要
] (
1058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65
基于图像中值的Sigmoid函数自适应X线图像增强
刘丽梅;王运琼;孙 勇;杨德强;赵 杨
DOI:
目的:改善医学图像质量,使低对比度的图像得到增强。方法:针对数字X线医学图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图像中值的非线性变换函数的增强处理方法。结果:在变换函数中引入可调节的参数,实现了对X线图像的自适应增强。结论:本文算法将低对比度图像拉伸到一个较大的亮度动态范围,提高了对比度,增强了图像细节信息,是一种有效的对比度增强方法。
2011 Vol. 22 (1): 65-67 [
摘要
] (
1006
)
HTML
(0 KB)
PDF
(0 KB) (
165
)
病例报告
68
乳房外Paget’s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2例
李建芳;程木华;许杰华;万苗坚;苏向阳;张 峰
DOI:
2011 Vol. 22 (1): 68-69 [
摘要
] (
86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69
食管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及文献回顾
曹殿波;高鹤丽;常 健;冯春生
DOI:
2011 Vol. 22 (1): 69-70 [
摘要
] (
95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71
超声诊断先天性单纯双孔二尖瓣1例
裴莉平;王小丛;张艳丽;于 微
DOI:
2011 Vol. 22 (1): 71-71 [
摘要
] (
1054
)
HTML
(0 KB)
PDF
(0 KB) (
190
)
72
CT诊断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伴脾、胰侵犯1例
胡明成;冬 冬;阮 洋;王淑清
DOI:
2011 Vol. 22 (1): 72-73 [
摘要
] (
9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73
骨髓纤维化症骨显像表现为超级骨显像1例
解 朋;黄建敏;潘莉萍;刘晓梅;高建青;吴炜杰;傅 鹏
DOI:
2011 Vol. 22 (1): 73-74 [
摘要
] (
993
)
HTML
(0 KB)
PDF
(0 KB) (
163
)
75
容积再现技术诊断听小骨砧镫关节脱位伴砧骨转位1例
叶玉芳;张淑倩;蔡玉琴;周汝明
DOI:
2011 Vol. 22 (1): 75-75 [
摘要
] (
940
)
HTML
(0 KB)
PDF
(0 KB) (
457
)
76
彩超诊断腘窝囊肿破裂误诊1例分析
赵丽荣;王小丛;刘 彬
DOI:
2011 Vol. 22 (1): 76-76 [
摘要
] (
998
)
HTML
(0 KB)
PDF
(0 KB) (
184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