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0年 2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0-04-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229
11C-CFT脑PET显像在早期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王慧春;左传涛;黄喆慜;王长梅;华逢春;赵 军;管一晖
DOI:
目的:探讨11C-甲基-N-2-甲基酯-3-(4-F-苯基托烷)(11C-CFT)脑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PET显像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8例临床诊断原发性早期PD患者(Hoehn & Yahr 1~2级)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11C-CFT脑PET显像,应用感兴趣区(ROI)法分别划取左右尾状核、前壳核和后壳核ROI,以基底节各亚区与小脑的放射性比值作为半定量指标,比较早期PD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底节DAT分布的差异。结果:早期PD组双侧前壳核、后壳核11C-CFT摄取明显减少,分别降至对照组的40.7%和23.5%(P<0.05),以起病对侧减少为主,后壳核区域最为显著;双侧尾状核CFT摄取降至对照组的97.4%(P>0.05)。早期偏侧PD患者起病同侧(“健”侧)前壳核、后壳核CFT摄取分别降至对照组的48.5%和30.5%(P<0.05),同侧尾状核降至98.0%(P>0.05)。结论:11C-CFT脑DAT PET显像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2010 Vol. 21 (4): 229-232 [
摘要
] (
16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6
)
233
多发性硬化早期胼胝体的DTI改变
周福庆;Chi-Shing Zee;龚洪翰;谭 令;Mark Shiroishi
DOI: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早期常规MR扫描表现正常的胼胝体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方法:20例病程相对较短(平均2.3年)的MS患者和20个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进行MR扫描,获取高分辨常规MRI(T1WI、T2WI、FLAIR)图像及DTI图像,获得表现正常胼胝体(NACC)和额、枕区的表现正常白质(NAWM)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结果:早期MS患者的NACC与正常对照比较其FA值显著下降(P<0.001)、MD值显著增加(P<0.001),但早期MS患者额、枕区的NAWM和正常对照比较其FA值(P=0.216)、MD值(P=0.6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CC区的平均MD值和反映脑实质中央性萎缩的Evans指数间存在相关性(r=0.648,P=0.043)。结论:定量磁共振弥散张量值(FA值和MD值)的变化表明MS疾病早期损害优先出现在胼胝体,胼胝体的结构特点可能是其在MS早期易受损害的重要原因。定量DTI可用于监控和评估早期MS患者NACC的改变和预后。
2010 Vol. 21 (4): 233-260 [
摘要
] (
128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4
)
236
干燥综合征的腮腺和颌下腺损害特点分析
代文莉;梁九根;蒋宁一;刘 生;卢献平;张 弘;刘幸光;陈少雄
DOI:
目的:通过比较干燥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定量参数差异,观察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腮腺和颌下腺损害的各自特点。方法:38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均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对照组14例,所有病例按常规行唾液腺动态显像,并计算获得3项摄取功能参数:4min摄取比值(UR4)、15min摄取比值(UR15)、摄取速率(UV);3项排泄功能参数:最大排泄量(MS)、酸刺激后腺体计数下降到最低所需的时间(Tmin)和1min内排泄速率(SV1min),将两组定量参数进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干燥综合征组腮腺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比例为2/38,干燥综合征组腮腺功能参数SV1min、UR15明显减低。颌下腺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例数为14/38,干燥综合征组颌下腺功能参数包括:UR4、UR15、UV、MS、SV1min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腮腺与颌下腺功能损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颌下腺损害更加常见,摄取和排泌量及速度均减低。腮腺仅高峰摄取比值和早期排泌速率明显减低,摄取速率和排泄量可表现正常。
2010 Vol. 21 (4): 236-239 [
摘要
] (
1287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240
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
蔡爱群;陈俊伟;李仰康;陈雪吟;周修国
DOI: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根据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方法,27 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和NK/T细胞性淋巴瘤22例,1例NHL未分型。CT表现:①病变绝大部分位于鼻腔前部(13/27)和前中部(6/27),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未见坏死液化。多伴有鼻翼、鼻背、面颊部软组织增厚、肿胀或肿块(24/27)。②向周围蔓延,浸润筛窦(15/27)、上颌窦(6/27)、蝶窦(4/27)、颞下窝(2/27)、翼腭窝(2/27)、眼眶(2/27)、鼻咽(2/27)等。③骨质破坏少而轻,一般上颌窦前壁未见破坏。④鼻前庭受累少(3/27)。⑤颈部淋巴结受累少(3/27)。⑥放化疗后,短期内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14/16)。结论:鼻腔NHL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征,CT扫描能直观全面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和程度,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0 Vol. 21 (4): 240-243 [
摘要
] (
1311
)
HTML
(0 KB)
PDF
(0 KB) (
235
)
病例报告
243
后胡桃夹征2例
程 乐
DOI:
2010 Vol. 21 (4): 243-243 [
摘要
] (
1097
)
HTML
(0 KB)
PDF
(0 KB) (
266
)
论著
244
多层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研究
车子刚;靳激扬;储成凤;杨小庆;徐柏林;孟玮;龚单春;王帆
DOI: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手术前后上气道狭窄程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5月,经专科检查及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为OSAHS患者10例,于术前、术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所获数据进行计算机后处理重建,观察上气道形态学变化,测量其最小截面积、相应径线、体积及软腭长度,并将患者术前与术后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上气道各层面情况:术前上气道总体积(UAV)值为(7.22+2.03)cm3、舌后区体积(RGV)值为(3.07+1.18)cm3、舌后区(RG)最小截面积(XSA)值为(122.06+66.38)mm2、前后径(APD)值为(10.39+3.64)mm、 左右径(LRD)值为(14.56+5.96)mm、软腭长度(SPL)值(42.20+7.80)mm;术后UAV值为(13.09+7.64)cm3、RGV值为(8.16+5.25)cm3、RG区XSA值为(260.93+117.38)mm2、APD值为(13.49+5.71)mm,LRD值为(24.39+7.22)mm、SPL值(32.15+4.88)mm,将上述所测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发现:术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PD、UAV 2项指标P<0.05;VRG、XSA、LRD、SPL 4项指标P <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OSAHS患者,在实施改良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颏舌肌前移术或颏前移手术前后的上气道情况作客观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 Vol. 21 (4): 244-246 [
摘要
] (
116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247
应用心肌矢量应变力和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左室壁运动的变化
李 燕;杨晓英;王润兰;梅 丽
DOI:
目的:应用心肌矢量应变力和应变率成像技术(Vector strain imaging,VSI)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VSD,PDA)患儿手术前后左室壁运动的变化。方法:应用VSI成像技术对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P组)、手术后1周内(A组)和对照组(N组)21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左心室壁16个节段的纵向、圆周方向、径向运动进行检测。结果:①P组患者左室壁径向运动速度(9节段/16节段)、圆周方向运动速度(3节段/16节段)、纵向运动速度(7节段/16节段)均高于N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②A组患者左室壁径向运动速度(5节段/16节段)、圆周方向运动速度(3节段/16节段)、纵向运动速度(2节段/16节段)均高于N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③A组患者左室壁径向运动速度(4节段/16节段)、纵向运动速度(9节段/16节段)较P组明显减低,P<0.05;A组与P组患者左室壁各节段圆周方向运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1周内左室壁代偿性增强的运动有所降低,逐渐趋于正常,应用VSI技术可以从径向、圆周方向、纵向全面分析患儿手术前后左室壁运动的变化。
2010 Vol. 21 (4): 247-250 [
摘要
] (
1176
)
HTML
(0 KB)
PDF
(0 KB) (
354
)
病例报告
250
胰腺Castleman病1例
覃绍超
DOI:
2010 Vol. 21 (4): 250-250 [
摘要
] (
1117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论著
251
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
李 荣;王志斌;何香琴;吕启凤;孙 慧
DOI: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左心房内径正常且左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减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获得左心房侧壁、下壁、前壁及后壁的应变率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DSR)和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AS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SSR和DSR均减小(P<0.01),而ASR增大(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即出现左心房功能变化,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
2010 Vol. 21 (4): 251-253 [
摘要
] (
1176
)
HTML
(0 KB)
PDF
(0 KB) (
155
)
254
关节滑膜巨噬细胞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MRI实验研究
方挺松;彭加友;黄钰坚;许乙凯
DOI:
目的:探讨SPIO增强MRI扫描在抗原诱导兔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滑膜巨噬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8只致敏成年新西兰白兔通过右侧膝关节内注射卵清白蛋白的方法建立抗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左膝关节以相同的方式关节内注射等渗盐水溶液作为对照;关节炎模型建立之后经静脉注射SPIO对比剂,24h后行T1WI、T2WI、T2*WI序列MRI扫描;实验动物在SPIO增强后处死制成膝关节病理切片,并与MRI表现对照。结果:MRI平扫右膝关节见关节滑模增生、关节积液增多,SPIO增强扫描T1WI序列2例出现右膝增生滑膜线条样阳性强化,T2WI序列6例右侧关节增生滑膜信号呈不均匀减低,关节积液有1例于T2WI出现信号减低,另6例信号改变不显著;T2*WI增强后7例右侧膝关节增生滑膜呈不均匀信号减低,关节积液有2例于T2*WI出现信号减低,另5例信号改变不显著。病理切片普鲁士蓝铁染色显示右膝增生的滑膜巨噬细胞胞浆内大量蓝色铁染色颗粒。结论:经静脉注射SPIO能够被抗原诱导兔关节炎模型的关节滑膜巨噬细胞吞噬,且在1.5T场强MRI条件下能够显示明确的增强效果。
2010 Vol. 21 (4): 254-257 [
摘要
] (
1302
)
HTML
(0 KB)
PDF
(0 KB) (
356
)
综述
258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成人心脏扭转运动方面的研究应用
张 军;赵新民
DOI:
2010 Vol. 21 (4): 258-260 [
摘要
] (
10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6
)
短篇论著
261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
王 华;段 青;梁辉顺;陈 阵;王 勇
DOI:
目的:研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GC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GCA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0.6~26岁,平均14.1岁。结果:12例患者中,皮脂腺瘤2例,癫痫发作2例,智力减退1例,室管膜下结节10例,脑皮质结节3例,颅压高症状9例,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TS)家族史2例。12例患者共13个SGCA,其中12个肿瘤位于孟氏孔附近,1个位于侧脑室体部;大小1.0~7.3cm,平均3.6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占位效应明显;其中2个肿瘤中央或周围囊性变;CT平扫等或高密度,偶见周边钙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1例手术全切肿瘤,未见复发;1例次全切除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全切肿瘤,未见复发。结论:伴发TS的SGCA,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室管膜下结节有助于诊断的确立;不伴发TS的SGCA诊断,发病年龄及部位具有一定帮助;手术全切肿瘤是治疗SGCA的有效方法。
2010 Vol. 21 (4): 261-264 [
摘要
] (
10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95
)
264
造影剂稳态磁化率MR灌注技术在评估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初步研究
牛洪涛;张文丽;郭启勇;于 兵;马 丽
DOI:
目的:探讨造影剂稳态磁化率MR灌注技术在评估鼠脑胶质瘤微循环结构和功能信息中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荷瘤15d大鼠10只行造影剂稳态磁化率MR灌注成像,测量肿瘤周边区、中心区及对侧正常脑区的BV和VSI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荷瘤15d大鼠的肿瘤周边区及中心区BV和VSIMRI值分别为(5.93±1.75)%和(4.64±1.92)%以及(10.34±3.21)μm和(14.57±7.13)μm,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MR和组织学测量的VSI值在肿瘤周边区、中央区呈明显相关。结论:SSCE-MR技术测量的BV和VSIMRI值能够很好的描述肿瘤微血管结构,可作为评价肿瘤微循环状态的指标。
2010 Vol. 21 (4): 264-266 [
摘要
] (
1263
)
HTML
(0 KB)
PDF
(0 KB) (
250
)
26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脂血症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研究
张 静;王润兰;杨晓英
DOI: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5例正常对照组、43例高脂血症患者OA和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和阻力指数(R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患者OA和CRA Vs降低(P<0.05),RI升高(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OA和CRA的血流速度降低、循环阻力增加,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脂血症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2010 Vol. 21 (4): 266-268 [
摘要
] (
1083
)
HTML
(0 KB)
PDF
(0 KB) (
243
)
268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肿块的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立斌;许幼峰;曹 涌;卢 剑;毛 峰;丁高峰
DOI:
目的: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肿块良恶性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08年12月~2009年8月甲状腺肿块患者105例,病灶共160个,行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此外加做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弹性成像结果分为0~4级,评级标准:0级,病灶内绝大部分成液性,囊内可有或无部分中低回声,弹性图像表现为蓝-绿-红相间(Blue-Green-Red,BGR),及液性暗区内无彩色填充,囊内实性部分表现绿色;1级,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为均匀绿色;2级,病灶内以绿色为主,周边可有少部分蓝色;3级,病灶内杂乱蓝绿相间,红蓝比例约1:1,或病灶内以蓝色为主局部可见少许绿色;4级,病灶内绝大部分为均匀蓝色覆盖。结果:良性病灶共128个,弹性成像评级0级病灶15个,1级67个,2级34个,3级9个,4级3个。恶性病灶32个,其中弹性成像1级1个,2级1个,3级13个,4级17个。以弹性成像评级≥3级为界值,则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8%(30/32)、90.6%(116/128)、91.2%(146/160)。超声弹性成像12个假阳性肿块中有6个病灶周边伴有弧形钙化,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甲状腺肿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病灶周边弧形钙化及囊实性病灶可能是影响弹性成像误诊为良性肿块的重要原因。
2010 Vol. 21 (4): 268-270 [
摘要
] (
1136
)
HTML
(0 KB)
PDF
(0 KB) (
357
)
271
颈动脉体瘤CT和DSA的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
胡绍童;皮厚山;华道亮;董其龙
DOI: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19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4例,双侧5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种方法均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19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6例肿瘤均匀强化,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9/19)。12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正确诊断率为100%(12/12)。结论:CT和DSA检查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CT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2010 Vol. 21 (4): 271-273 [
摘要
] (
131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274
超声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78例分析
潘高云;夏建克;李选峰;朱张茜;孟媛媛
DOI:
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方法:78例HT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病史或手术病理证实,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甲状腺声像图特点。结果:本组HT患者甲状腺不同程度增大,峡部增厚明显。甲状腺内回声改变可分为4型:弥漫性回声减低型27例(34.6%),弥漫小结节型17例(21.8%),结节型20例(25.6%),回声改变不明显型14例(17.9%)。CDFI示HT组甲状腺内血流信号轻中度增加,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异性,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价值。
2010 Vol. 21 (4): 274-276 [
摘要
] (
118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2
)
276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任亚娟;肖沪生;银浩强;徐 芳;陆 盈;潘 明
DOI: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在血管舒张功能(FMD)模式下实时跟踪肱动脉血管内径方法的可行性和肱动脉不同血流阻断位置对FMD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30例健康年轻人用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实时跟踪肱动脉血管内径,分别将血压计袖带绑缚于前臂与上臂进行测量。比较同一受试者在两种加压位置时肱动脉在加压前和反应性充血后的内径变化,以及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上臂加压的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绝对值和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臂加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达峰时间明显长于前臂加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TRACKING技术显著提高了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精确度,并能实时检测血管内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信度。血压计袖带绑缚于上臂时FMD的测量值较大,反应性充血的效果更好。
2010 Vol. 21 (4): 276-278 [
摘要
] (
1182
)
HTML
(0 KB)
PDF
(0 KB) (
380
)
278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变中的应用
马玉峰;张 微;陈洪波;陈立文
DOI: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住院前于我院行二维及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患者还进行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赘生物的位置、形态及活动度做出明确的诊断,并可对心内结构和心功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与术中观察一致。三维超声对疾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和并发症的诊断提供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明确而丰富的信息。
?眼关键词?演 心内膜炎;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2010 Vol. 21 (4): 278-280 [
摘要
] (
117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5
)
281
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良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
丁 千;王知力
DOI: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一侧乳腺病灶≥2个)良性病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VACORA旋切系统对经超声和/或钼靶X线检查诊断为BI-RADSⅢ级的102例患者共314个乳腺病灶进行切除,并对其进行追踪随访分析。结果:所有乳腺多发病灶均准确切除,经病理诊断均为良性。7例患者术后3~6月复查时发现复发,均进行二次旋切;21个病灶术后1d复查可见血肿形成,术后3~6月复查时,血肿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切口瘢痕。结论: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对乳腺多发良性病灶切除效果好,具有美观、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2010 Vol. 21 (4): 281-282 [
摘要
] (
109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283
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与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李春志;徐荣天;李 响;金银华
DOI: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在评估胃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病人55例。术前均通过双源CT行灌注扫描,获得BV、BF、TTP、TTS、Patlak P、PBV等灌注图及其具体参数数值。获取术后手术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MVD计数、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的双源CT灌注参数PBV、Patlak P、BF、BV值与MVD计数、VEGF表达评分值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参数BV、BF、 Patlak P、PBV可用来评估胃癌肿瘤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
2010 Vol. 21 (4): 283-286 [
摘要
] (
1115
)
HTML
(0 KB)
PDF
(0 KB) (
370
)
286
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溶液抑制3D-MRCP图像中胃肠信号的初步研究
佟咸利;高振龙;孙文阁;张汉国;李松柏
DOI:
目的:评价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溶液(Gd-DTPA)后3D-MRCP图像的改善程度。材料和方法:本组共收集MRCP病人22例。在服用Gd-DTPA前、后以相同的采集参数对其行3D-MRCP成像。图像评价从胃肠信号消除情况和图像质量改善情况两方面进行。结果:使用造影剂后胃部的对比信噪比由7.06±3.86降至1.04±0.46,十二指肠则由5.49±3.92降至1.93±2.32,两者的P值均小于0.001;MRCP的图像质量由造影前的2.83±2.05增至9.13±2.03,P<0.001。结论:使用Gd-DTPA可有效消除3D-MRCP图像中的胃肠信号,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2010 Vol. 21 (4): 286-288 [
摘要
] (
99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288
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在肝外胆管梗阻中应用的研究
许相丰;万业达;孙东辉
DOI: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CPR)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共振胆胰管成像术(MRCP)和B超提示有肝外胆管梗阻病例的多层螺旋CT薄层原始图像,分别用工作站软件进行肝外胆管和胰管的曲面重组成像,采用盲法分析CPR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的能力。结果:CPR成像成功率为100%,利用CPR技术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1.8%(45/49)。结论:CPR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肝外胆管和胰管的全貌,是轴位图像的有效补充,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
2010 Vol. 21 (4): 288-290 [
摘要
] (
12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90
)
290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
许守利;马永华;孙晓峰;孙建刚;刘 华
DOI: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回顾性分析其CT与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位于右侧肾上腺者7例,左侧肾上腺者4例,最大者约为7.5cm×9.3cm,最小者约为2.1cm×3.3cm。边缘清楚,呈圆形、类圆形。CT平扫呈低密度,边缘清楚,CT值约为15~35.6HU,平均约为23.3HU。增强后动脉期约为18.6~37.8HU,平均25.3HU。静脉期约为23.6~42.6HU,平均约为27.5HU。3例延迟2min后扫描约为28.6~47.9HU,平均约为32.7HU。有2例发现散在斑点状钙化,2例肿块包绕下腔静脉并显示“伪足征”1例。4例MRI检查病例中,T1WI呈略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均低于肝及肾,高于脾脏,T2WI呈高信号3例,等高混杂信号1例。注入GD-DTPA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边缘略强化1例,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逐渐略均质强化3例,不均质强化1例。结论: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很好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肾上腺节细胞瘤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2010 Vol. 21 (4): 290-293 [
摘要
] (
1261
)
HTML
(0 KB)
PDF
(0 KB) (
276
)
293
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特点
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特点
DOI:
目的:分析和总结暂时性小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1月经超声诊断为暂时性小肠套叠的23例住院或门诊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及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3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7例,呕吐6例,腹泻13例,其表现可独立存在或合并存在。在超声表现上,套叠平均长度为(2.8±0.6)cm,范围1.6~3.9cm。平均直径为(1.7±0.2)cm,范围1.3~2.2cm,外层肠壁的平均厚度为3.4mm,范围2.9~4.3mm。所有患儿经超声检查证实均具有自发复位的特性。结论: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特点为同心圆直径较小(<2.2cm)、套入长度较短(<4cm)、无肠壁水肿和病理性先驱物。因其均具有自发复位的特性,临床上可采取保守治疗,重复超声检查,而不需要手术治疗。
2010 Vol. 21 (4): 293-295 [
摘要
] (
1077
)
HTML
(0 KB)
PDF
(0 KB) (
159
)
295
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胎儿面部畸形的价值
高新茹;王颖金;张 喻;安培莉;穆世刚;张 荣
DOI: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胎儿面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面部畸形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普通切面及三维超声重建,并对相关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7例面部畸形胎儿包括唇腭裂7例,单纯唇裂6例,面横裂1例,全前脑胎儿特征性的眼、鼻异常3例。二维超声对上述面部畸形的定性诊断率可达94.1%,图像特征明显,但图像的空间立体感不足,逼真性差。三维超声在诊断胎儿上述畸形时图像逼真,空间立体感强,可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从不同视角观察胎儿颜面部,并可应用不同成像模式,判断胎儿腭裂等骨性畸形,其定性诊断率可达100%。结论:三维超声在普通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并应用不同的成像模式显示胎儿面部畸形。
2010 Vol. 21 (4): 295-297 [
摘要
] (
113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0
)
298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盆底横纹肌术前CT诊断价值
林飞飞;干芸根;刘 磊;谢 娜;李志勇
DOI: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行盆腔螺旋CT扫描的新生儿24例,用腹窗(窗宽300HU、窗位40HU)在横轴位观察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大小、形态及位置,与5例正常新生儿盆腔CT图像比较,其发育主观评为良好、一般、差。结果:CT扫描所有病例均显示耻骨直肠肌,发育良好22例,高位畸形中2例发育一般。低位畸形中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均发育良好;中位畸形中8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2例括约肌发育一般;高位畸形中2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括约肌发育一般及发育差各2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不同类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位置及发育状况,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并能较为准确地推断预后。
2010 Vol. 21 (4): 298-299 [
摘要
] (
113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病例报告
300
头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
贾秀川;王连庆
DOI:
2010 Vol. 21 (4): 300-301 [
摘要
] (
10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82
)
301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
白文坤;李 荔;曲素慧
DOI:
2010 Vol. 21 (4): 301-301 [
摘要
] (
1213
)
HTML
(0 KB)
PDF
(0 KB) (
389
)
302
血友病性膝关节炎1例
高 红;王 辉;黄砚玲
DOI:
2010 Vol. 21 (4): 302-303 [
摘要
] (
1091
)
HTML
(0 KB)
PDF
(0 KB) (
282
)
303
320排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修文吉;邓星河
DOI:
2010 Vol. 21 (4): 303-304 [
摘要
] (
990
)
HTML
(0 KB)
PDF
(0 KB) (
169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