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8年 19卷 2期
刊出日期:2008-02-20
病例报告
论著
77
腮腺区常见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杨 林;陈燕萍;林志春;吴慧莹
DOI: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有手术病理证实,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腮腺区良性占位38例,恶性13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以多形性腺瘤(18/38)居多,平扫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其次为腺淋巴瘤(10/38),常位于腮腺后下极(9/10)并易囊变液化(2/10);13例腮腺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CT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粘液表皮样癌居多(5/7)。转移瘤6例,以鼻咽部来源常见(5/6),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原发灶。结论:CT扫描对腮腺浅叶病变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对于腮腺深叶病变及并发感染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一定困难。
2008 Vol. 19 (2): 77-80 [
摘要
] (
16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1
)
81
三维MRA技术在肝脏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陈自谦;肖 慧;倪 萍;陈代文;马 明;王锦良;钱根年;许尚文;杨熙章
DOI: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A(3D CEMRA)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30例对照组病人,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3D CEMRA技术所获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造影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造影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3D CEMRA技术可准确把握造影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造影剂总量和注射速度,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2008 Vol. 19 (2): 81-85 [
摘要
] (
1401
)
HTML
(0 KB)
PDF
(0 KB) (
483
)
86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及超声表现分析
刘 东;李凤华;高玉萍
DOI: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B患者的临床和乳腺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 岁,病程1周~5年。首发症状为乳腺无痛性肿块。所有肿块触诊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可以活动。乳腺超声检查共显示瘤体10个,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7/10)。所有肿块按超声声像图不同表现分为3个类型:其中分叶形6个,圆形、椭圆形或呈浅分叶状的3个,不规则形状1个(内部呈囊实混合性)。肿块直径1.5~9.5cm。按WHO分类标准,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2例,恶性2例。多数交界性和恶性PT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多为II级和III级。肿块内均未见钙化灶,未见异常血管图像,无邻近组织结构紊乱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PTB在临床及超声影像表现上与纤维腺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中年妇女乳腺发现较大肿块且短期内迅速长大并结合一些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应高度怀疑PTB可能。
2008 Vol. 19 (2): 86-89 [
摘要
] (
251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病例报告
89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诊断1例
俞 波;刘菲斯
DOI:
2008 Vol. 19 (2): 89-89 [
摘要
] (
1114
)
HTML
(0 KB)
PDF
(0 KB) (
404
)
论著
90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
马全福;匡安仁
DOI:
目的:探讨99Tcm- 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检查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74例骨外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 MDP SPECT/CT检查,获得全身骨显像、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74例脊柱单发病灶中,30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0.5%;4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9.5%。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不仅与病灶的位置相关,而且与病灶的形状相关。全身骨显像与同机CT互补,可以提高脊柱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结论:SPECT/CT检查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8 Vol. 19 (2): 90-93 [
摘要
] (
1445
)
HTML
(0 KB)
PDF
(0 KB) (
338
)
病例报告
93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
李培秀;都日娜;王建军;贺海荣;王国军
DOI:
2008 Vol. 19 (2): 93-93 [
摘要
] (
11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9
)
论著
94
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的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
冯 博;夏永辉;石 强;梁松年;黄莹莹;齐 民;徐 克
DOI:
目的:探讨国产外周动脉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的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及体外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喷涂装置将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与肝素的混合溶液雾化喷出,在涂载雷帕霉素聚合物涂层的12枚镍钛合金支架表面形成载肝素聚合物涂层。对载药涂层支架进行物理性能检测、降解特性检测、血液相容性试验及药物释放特性研究。结果:雷帕霉素-肝素支架表面质量良好,与支架有良好的结合力。降解实验表明:PLGA和PLGA载雷帕霉素薄膜的降解时间为3个月左右。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PLGA涂层与血小板接触,血小板粘附量明显较少,变形较小,未引起大量聚集;载药的PLGA涂层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更少,没有变形,未引起进一步的聚集;载药涂层的凝血时间长,凝血因子被激活的程度低。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雷帕霉素涂层释放曲线为线性释放,可持续释放时间约3个月。肝素涂层在释放初期存在突释,为60%左右,后期释放较平缓,在1个月左右释放为总量的70%,全部释放约50天。结论:国产外周动脉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雷帕霉素及肝素能够持续缓慢释放,提高了洗脱支架的预防再狭窄及抗凝性能。
2008 Vol. 19 (2): 94-98 [
摘要
] (
13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44
)
99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正常人左室节段容积参数的初步探讨
袁 莉;王新房;谢明星;吕 清;刘夏天;贺 林
DOI: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结合半自动内膜边界探测技术,探讨正常人左室各节段容积参数的演变规律。方法:健康成人36例,应用RT-3DE结合半自动内膜边界探测技术测量左室节段容积参数,包括左室节段舒张末期容积(sEDV)、节段收缩末期容积(sESV)和节段每搏量(sSV),并将各测值行节段间比较。结果:①正常人左室各节段容积-时间曲线为“U”型波状,形态一致,波峰和波谷坐标相近;②左室壁对应节段比较,各容积测值从基底段至心尖段呈递减趋势,而大部分室壁中间段和心尖段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沿左室长轴纵向分组比较,基底节段组容积测值较中间节段和心尖节段组高,而中间和心尖节段组之间各项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沿左室短轴横向分组比较,前壁、前间隔和侧壁节段组容积测值最大,后壁和后间隔节段组次之,下壁节段组最小。结论:RT-3DE能简便、准确地评价正常人左室节段容积参数,左室各节段容积参数存在异质性。
2008 Vol. 19 (2): 99-102 [
摘要
] (
167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病例报告
102
CT诊断胆道出血1例
杨军妍
DOI:
2008 Vol. 19 (2): 102-102 [
摘要
] (
12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82
)
论著
103
棕色脂肪摄取18F-FDG的影像学表现(附6例报告)
李剑明;刘 颖;辛 军;王晓明;翟 伟;刘长平
DOI:
目的:分析和探讨棕色脂肪(BAT)摄取18F-FDG的影像学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07年2月间所有18F-FDG PET/CT显像病例,根据判断标准选择BAT显影病例。结果:493例中有6例BAT显影(6/493,1.2%),男1例,女5例;BAT显影以对称性分布在颈部、锁骨上、腋下和胸椎旁为主,SUVmax在1.4~9.2之间;5例患者(5/6,83.3%)BAT于寒冷季节显影;1例患者两次显像中一次出现BAT显影,而另一次未出现;所有病例延迟显像发现BAT分布部位及放射性浓聚程度无明显变化,其中4例体重指数(BMI)较低。结论:BAT摄取18F-FDG的显影分布形式多种多样,PET诊断医师应熟悉和掌握BAT图像特点,以降低对BAT显影的假阳性诊断率。
2008 Vol. 19 (2): 103-105 [
摘要
] (
1310
)
HTML
(0 KB)
PDF
(0 KB) (
281
)
106
眼球突出的CT诊断价值
李晓兰;杨 全;张 翱
DOI:
目的:探讨眼球突出的病因、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及治疗随访证实的以眼球突出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格氏病2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7例,甲状腺机能正常6例),炎性假瘤20例,血管瘤16例,转移瘤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5例,淋巴管瘤3例,副鼻病变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其主要CT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后、眼球内肿块,眼肌增粗等,增强扫描,因病变不同,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囊性病变及坏死组织无明显强化。结论:CT扫描对眼球突出的价值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及病变的来源、范围显示。
2008 Vol. 19 (2): 106-109 [
摘要
] (
1239
)
HTML
(0 KB)
PDF
(0 KB) (
1103
)
110
64层CT后处理在长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白荣杰;程晓光;顾 翔;王予生;屈 辉
DOI: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长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长骨恶性肿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和容积成像(VR) 2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其中MPR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的改变、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VR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在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静脉和肿瘤血管。2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骨膜反应的形态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长骨恶性肿瘤,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长骨恶性肿瘤作出准确的影像诊断。
2008 Vol. 19 (2): 110-113 [
摘要
] (
1427
)
HTML
(0 KB)
PDF
(0 KB) (
249
)
114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刘 辉;杨永岩;史震山
DOI: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2008 Vol. 19 (2): 114-116 [
摘要
] (
1214
)
HTML
(0 KB)
PDF
(0 KB) (
300
)
117
原发性与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
邓 敏;李文彬;李 梅;杨世勋
DOI: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00%),15例位于长骨(83.3%),12例为偏心型(66.7%)。其中11例见骨皮质破坏(66.1%),2例见骨膜反应(11.1%),12例边缘见分叶(66.7%),14例见囊腔(77.8%),10例见囊间隔(55.6%), 11例见低信号边界(61.1%),6例见液-液平面(33.3%),5例见软组织肿块(27.8%)。结论:①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较一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共性特点,如囊腔及低信号边界等。②MRI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尤其是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较X线及CT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③综合X线、CT及MRI进行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2008 Vol. 19 (2): 117-120 [
摘要
] (
1236
)
HTML
(0 KB)
PDF
(0 KB) (
372
)
121
沈阳地区2288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析
周久贸;刘 浩;蒋 森;李亚明
DOI:
目的:观察沈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2001~2005年来我院体检的228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BMD测定,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SD为诊断骨质疏松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沈阳地区男性BMD峰值在30~35岁,女性则在30岁左右,之后BMD开始下降,女性50岁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快速丢失,致使此期男女BMD值差异更大(P<0.05)。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Ward’s区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本分析为沈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8 Vol. 19 (2): 121-124 [
摘要
] (
237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病例报告
12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双胎合并一胎儿心脏复杂畸形1例
侯智文;李文伦;杨风霞
DOI:
2008 Vol. 19 (2): 124-124 [
摘要
] (
1069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综述
125
18F-FDG PET或PET/CT显像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贾志云;邓候富;青 春
DOI:
2008 Vol. 19 (2): 125-127 [
摘要
] (
1136
)
HTML
(0 KB)
PDF
(0 KB) (
352
)
论著摘要
128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陈 方;杨复宾;周 珉
DOI:
2008 Vol. 19 (2): 128-129 [
摘要
] (
10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130
18F-FDG代谢显像对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宋武战;池 君;汪 静
DOI:
2008 Vol. 19 (2): 130-131 [
摘要
] (
119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0
)
132
超声导引下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邓东安;侯传举;朱鲜阳;韩秀敏;盛晓棠;王琦光
DOI:
2008 Vol. 19 (2): 132-133 [
摘要
] (
11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7
)
133
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
董其龙;陈代文;史震山;钟 群;陈自谦
DOI:
2008 Vol. 19 (2): 133-135 [
摘要
] (
1261
)
HTML
(0 KB)
PDF
(0 KB) (
273
)
136
“无梗阻空回肠换位征”X线下复位的探讨
韩耀华;李文才
DOI:
2008 Vol. 19 (2): 136-137 [
摘要
] (
1325
)
HTML
(0 KB)
PDF
(0 KB) (
279
)
138
尿外渗性肾周积液或囊肿的多排螺旋CT研究
曹殿波;常 健;刘 伟;杜继民
DOI:
2008 Vol. 19 (2): 138-139 [
摘要
] (
1187
)
HTML
(0 KB)
PDF
(0 KB) (
439
)
140
多灶性肾细胞癌的MDCT诊断
祝安惠;覃莲香
DOI:
2008 Vol. 19 (2): 140-142 [
摘要
] (
1197
)
HTML
(0 KB)
PDF
(0 KB) (
270
)
14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价值
许敬华;雷建明;李 刚
DOI:
2008 Vol. 19 (2): 142-144 [
摘要
] (
1073
)
HTML
(0 KB)
PDF
(0 KB) (
248
)
144
超声波诊断新生儿锁骨骨折
殷春霞;张文云;甄景琴;朱 瑾;隋 鑫
DOI:
2008 Vol. 19 (2): 144-145 [
摘要
] (
1086
)
HTML
(0 KB)
PDF
(0 KB) (
362
)
145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X线征象分析
胡毓亮
DOI:
2008 Vol. 19 (2): 145-147 [
摘要
] (
985
)
HTML
(0 KB)
PDF
(0 KB) (
294
)
147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征象分析
杨献峰;朱 斌;周正扬;张 冰;宋维通
DOI:
2008 Vol. 19 (2): 147-149 [
摘要
] (
12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6
)
病例报告
150
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远期鞍区种植转移1例
楚燕飞;郑 鲁;刘 妍;李光振;张 旋;常书锋;李雅斌;刘 华
DOI:
2008 Vol. 19 (2): 150-151 [
摘要
] (
1156
)
HTML
(0 KB)
PDF
(0 KB) (
407
)
151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陈 伟;牛春波;刘兆丽
DOI:
2008 Vol. 19 (2): 151-152 [
摘要
] (
1063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