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6年 17卷 12期
刊出日期:2006-12-20

病例报告
 
       论著
661 颞叶癫痫的质子磁共振波谱与PET/CT及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王 娟;周义成;胡章勇;夏黎明;朱文珍;王承缘;李 龄
DOI:
目的: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前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脑电图(EEG)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评价1H MRS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做发作期间脑电图和/或长程脑电图监测及PET/CT检查。对28例健康志愿者和16例患者分别进行双侧海马的1H MRS采集,定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代谢物的变化。3例患者手术切除致痫灶送病检。结果:病侧组、对侧组和对照组的NAA/Cr、Cho/Cr和NAA/(Cho+Cr)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5例为单侧异常,11例为双侧异常,14例可确定异常侧,定位敏感度87%。结论:患者1H MRS示病侧与EEG、PET和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1H 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变严重的一侧,为术前致痫灶的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2006 Vol. 17 (12): 661-664 [摘要] ( 14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6 )
665 MELAS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
韩顺昌;蒲传强;郎森阳;吴卫平;黄旭升
DOI:

目的:探讨MELAS综合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及肌肉病理资料。结果:3例颅脑CT未发现钙化。10次卒中样发作颅脑MRI发作期常规T1、T2加权相表现为颞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长T1、T2异常信号,2例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相应部位脑回样高信号。恢复期受累部位表现为局限性萎缩,可显示典型层状坏死。5例患者肌肉Gomori染色可见典型的破碎红边纤维。结论:MRI反复颞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与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类似,弥散加权成像可能会更早地显示病灶。

2006 Vol. 17 (12): 665-668 [摘要] ( 126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7 )
       病例报告
668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超声所见
丁淑玉;黄 茜
DOI:
2006 Vol. 17 (12): 668-668 [摘要] ( 1008 ) HTML (0 KB)  PDF  (0 KB)  ( 455 )
       论著
66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
周俊林;赵建洪;何 宁;董 驰
DOI: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颅骨破坏6例。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示两种肿瘤来源不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其起源不同,而MRI则十分相似,前者是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等特点,据此可与后者鉴别。
2006 Vol. 17 (12): 669-672 [摘要] ( 14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35 )
673 眼眶淋巴瘤的CT诊断
吉六舟;李洪涛;孙国运;刘志刚;杨建林;孙世介;陈 涛
DOI: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2例淋巴瘤中仅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位于右侧眼眶肌锥内间隙。1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双侧眼眶发病1例,其余为单侧。12例中局限型7例,病变局限于眼球周围,弥漫型5例,表现为肌锥内外间隙弥漫软组织影,沿眶锥“铸形”生长。结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眼眶内软组织包绕眼球生长,眼环无增厚及凹陷,是提示淋巴瘤的重要线索。但最后的诊断有赖于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
2006 Vol. 17 (12): 673-675 [摘要] ( 128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5 )
676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陈祖华;郑永明;周任务
DOI: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2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1例,共13侧发病;男10例(83.3%),女2例(16.7%);单发9例(75%,9/12),多发3例(25%,3/12),共16个病灶,9个(56.3%,9/16)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CT表现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10个,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6个;增强扫描除囊变区外,病灶呈早期均匀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006 Vol. 17 (12): 676-678 [摘要] ( 1400 ) HTML (0 KB)  PDF  (0 KB)  ( 316 )
679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马 中;彭 涌;常英娟;边杰芳;贠 军;王 廷
DOI:
目的:探讨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在颈动脉体瘤(CBT)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与外科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总结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Doppler超声提示肿瘤内部血供丰富,对肿瘤定性方面不够准确,其中1例误诊为颈动脉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CMRA提示24例CBT均为Shamblin I型和II型,CMRA影像学资料可清晰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大小、病变累及范围及其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全组患者的CMRA影像学诊断均为术中所见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所证实,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CMRA是临床诊断CBT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该病进行临床分型和术前制订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可疑CBT患者,术前应常规行CMRA检查。
2006 Vol. 17 (12): 679-681 [摘要] ( 1309 ) HTML (0 KB)  PDF  (0 KB)  ( 307 )
682 胆囊癌肝浸润的CT诊断(附25例与B超对照分析)
崔延安;周钟珩;黄海青;朱敬荣
DOI: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肝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B超及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为胆囊癌肝浸润的CT表现。结果:25例胆囊癌肝浸润的病例中有21例CT作出了正确的的诊断,CT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胆囊癌肿与肝分界不清,邻近肝脏处出现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后不规则强化。而B超仅对其中的11例诊断准确。结论:CT对胆囊癌肝浸润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明显优于B超(P<0.005)。
2006 Vol. 17 (12): 682-684 [摘要] ( 1478 ) HTML (0 KB)  PDF  (0 KB)  ( 270 )
685 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在评价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中的价值
许相丰;张增利;宋宏伟;程宇清;武广利
DOI: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技术在判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中价值。方法:回顾27例手术证实的胰腺癌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沿着胰周大血管进行曲面重组,根据横断面图像和横断面图像结合CPR图像分别对胰周血管是否受侵进行分析。结果:27例8段共216支血管中,术中发现72支有侵犯,144支无侵犯。其中用横断面图像术前诊断64支受侵(误诊6支),152支无侵犯(漏诊14支);用横断面图像结合CPR图像术前诊断69支受侵(误诊3支),147支无侵犯(漏诊6支)。横断面图像和横断面图像结合CPR图像对判断胰周血管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0.6%,95.8%,90.6%,90.8%,90.7%;91.7%,97.9%,95.7%,95.9%,95.8%。结论:CPR图像易于显示胰周血管的全貌和与肿瘤的关系,横断面图像结合CPR图像,有助于提高判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准确性。
2006 Vol. 17 (12): 685-688 [摘要] ( 13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45 )
689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张秀丽;王淑静;刘 玲;吕 申
DOI: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病变特点及螺旋CT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6例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期对照分析。结果:癌灶沿输尿管横径1.0~2.1cm,纵径1.5~15.2cm,于低分期组(pT0~T2)和高分期组(pT3~T4)中横径之间差别及纵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癌灶平均CT值平扫时43HU,增强后74HU,增高幅度30HU,增强后显示更清晰;曲面重建(CPR)可显示泌尿道全程;pT3期6例,CT诊断正确1例,pT4期2例CT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输尿管癌病灶沿输尿管蔓延纵径大于其横径,但横径及纵向累及范围并不能作为肿瘤分期的依据,T0~T3期CT鉴别困难,T4期CT诊断准确;CT增强扫描具有确诊及鉴别诊断作用,CPR为临床医师直观地观察病灶提供方便。
2006 Vol. 17 (12): 689-692 [摘要] ( 1323 ) HTML (0 KB)  PDF  (0 KB)  ( 281 )
693 38例下肢静脉病变的磁共振静脉造影评价
沈东挥;邹 松;陈春霞
DOI:
目的:探讨MRV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患者进行了2D TOF法下肢静脉MRV检查,其中2例进行了增强MRV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下腔静脉下段至小腿静脉。18例同时行XRA检查。结果:38例MRV共显示腘静脉以上正常深静脉395条。血栓形成5条,狭窄5条,闭塞13条。与XRA比较,MRV显示深静脉异常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67%,准确度为94.44%。结论:MRV对显示下肢静脉狭窄和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较高,是一种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2006 Vol. 17 (12): 693-695 [摘要] ( 13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49 )
       综述
696 胰腺CT灌注成像进展
陆 娜;郭启勇;陈丽英
DOI:
2006 Vol. 17 (12): 696-697 [摘要] ( 1123 ) HTML (0 KB)  PDF  (0 KB)  ( 386 )
698 Budd-Chiari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丁鹏绪;韩新巍
DOI:
2006 Vol. 17 (12): 698-702 [摘要] ( 10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59 )
703 骨梗死动物模型研究的新进展
马 强;马大庆
DOI:
2006 Vol. 17 (12): 703-705 [摘要] ( 99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论著摘要
706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
逄利博;赵汝范;陈丽君;刘 静;丁 伟;崔 凤
DOI:
2006 Vol. 17 (12): 706-707 [摘要] ( 119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708 小儿气道异物的影像诊断
周 珉;任 彦;陈 方;李京恩;王 琪;陆双全;盛 茂
DOI:
2006 Vol. 17 (12): 708-709 [摘要] ( 107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3 )
710 急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陈信坚;曾晓华;刘 忠;陆 钦
DOI:
2006 Vol. 17 (12): 710-711 [摘要] ( 11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16 )
712 下肢完全囊变性肿块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
龙德云;陈和平;陈明安;邵伟新;周丽敏;卢 云
DOI:
2006 Vol. 17 (12): 712-714 [摘要] ( 1068 ) HTML (0 KB)  PDF  (0 KB)  ( 284 )
714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CT诊断价值
姚倩东;叶明昌;杨 光;王 虎;张劲松;杨 春
DOI:
2006 Vol. 17 (12): 714-715 [摘要] ( 1163 ) HTML (0 KB)  PDF  (0 KB)  ( 245 )
       病例报告
716 后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曹殿波;孙晓艳;杜继民;韩国良
DOI:
2006 Vol. 17 (12): 716-717 [摘要] ( 1080 ) HTML (0 KB)  PDF  (0 KB)  ( 385 )
717 全身骨显像在复发性多软骨炎诊断中的应用2例
谭春婷;贺正一;杨吉刚;李春林
DOI:
2006 Vol. 17 (12): 717-718 [摘要] ( 110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6 )
719 Hangman II型骨折1例
马羽佳;潘诗农
DOI:
2006 Vol. 17 (12): 719-720 [摘要] ( 10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42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