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4年 15卷 12期
刊出日期:2004-12-20

病例报告
 
       论著
661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罗柏宁;张 波;孙庚喜;张中伟;文剑明
DOI: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3岁,平均45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及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紧贴侧脑室壁或透明隔。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其内夹杂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或斑片状钙化灶。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轻、中度强化。免疫组化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标记均为阳性。结论:CNC主要发生在脑室前部或靠近室间孔附近,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的可能。
2004 Vol. 15 (12): 661-663 [摘要] ( 22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8 )
664 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MR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吕国士;许乙凯;胡 蓉;陈 斌
DOI:
目的:研究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CHG)的MR表现及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G,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MR图像进行评估,观察肿瘤信号特点、囊变程度、强化特征及肿瘤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26例患者中,23例(88.46%)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19例(73%)表现为头痛、头晕,少数表现为内分泌异常(8例)和中枢性尿崩症状(7例)。MRI图像上,肿瘤表现为视神经或视交叉结节样增粗,或表现为实性或实性为主的肿块,肿块内囊变程度低,T1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大多表现为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常向周围组织侵袭性生长。结论:CHG MR表现和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CHG的诊断。
2004 Vol. 15 (12): 664-667 [摘要] ( 13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病例报告
667 输尿管囊肿1例
程 遥
DOI:
2004 Vol. 15 (12): 667-667 [摘要] ( 1146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论著
668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韩素芳
DOI: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2004 Vol. 15 (12): 668-669 [摘要] ( 1172 ) HTML (0 KB)  PDF  (0 KB)  ( 237 )
670 脑MRI灌注成像结合脑血管造影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
刘占川;王海东
DOI:
目的:研究脑MRI灌注成像(PWI)与脑血管造影(DS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PWI及脑DS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与DSA和PWI结果的关系。结果:脑PWI结果与DSA检查病变范围一致11例,不一致4例。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TIA)发作11例,中风4例。PWI中局部脑血流(rCBF)正常8例,下降6例,增高1例。达峰时间(TTP)正常5例,延迟10例。DSA存在动脉病变13例,无异常改变2例;缺血区有侧支代偿7例,无代偿8例。结论:TTP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循环状态的一个敏感的检查方法,但应结合DSA检查,对脑缺血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2004 Vol. 15 (12): 670-673 [摘要] ( 231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674 螺旋CT扫描在阴性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李家梅;杨春波;戴洁清;钟南雁
DOI:
目的:通过对经临床证实的24例阴性支气管异物的螺旋CT图像的分析,旨在提高螺旋CT对阴性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均进行透视、平片、螺旋CT扫描,最后经支气管镜取出得以证实为阴性支气管异物的24例资料。结果:本组资料包括右主支气管12例,右中间支气管4例,右下叶支气管1例,左主支气管4例,左上叶支气管2例,左下叶支气管1例。其中20例阴性异物显示支气管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肺窗示支气管腔狭窄及连续性中断。单纯横断面扫描异物检出率为88%,结合MPR后可达95%。结论:螺旋CT扫描在阴性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
2004 Vol. 15 (12): 674-676 [摘要] ( 12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8 )
677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部小病灶活检技术的应用
刘明炯;左长京;邓小强;刘永萍
DOI:
目的:探讨肺部小病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运用半自动活检针对35例患者肺部小于3cm小病灶的CT穿刺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情况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40个小病灶,其中22例为肺癌,6例为肺结核,7例为炎性结节,活检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4%,无假阳性。结核患者活检诊断准确率为8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4%。结论:肺部小病灶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准确性较高,穿刺技术中较关键的因素是训练患者的呼吸配合以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2004 Vol. 15 (12): 677-679 [摘要] ( 2466 ) HTML (0 KB)  PDF  (0 KB)  ( 285 )
680 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肺静脉血流的超声研究
薛 炜;夏稻子
DOI:
目的:联合应用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与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左心室不同构型肺静脉血流特点。方法:采用M-型和二维超声技术测量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构型,测量各组二尖瓣、肺静脉血流频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各组肺静脉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肺静脉血流频谱对识别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有重要意义。
2004 Vol. 15 (12): 680-682 [摘要] ( 1162 ) HTML (0 KB)  PDF  (0 KB)  ( 249 )
683 不稳定性心绞痛所致心肌损害的心脏MR影像研究
王 屹;杜湘珂
DOI:
目的:应用心脏MR影像技术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后6~12周进行心脏MR影像检查。MR影像方法包括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心脏电影MRI和判断心肌活性的心肌灌注延迟时相MRI。结果: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内。18例患者的左心室内存在非透壁型延迟强化灶,其大小范围占左心室总体积的2.30%~24.30%。结论:心脏MR影像能够显示临床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非透壁型心肌梗死;小范围的心肌梗死灶不能显著影响左心室整体运动。
2004 Vol. 15 (12): 683-684 [摘要] ( 1155 ) HTML (0 KB)  PDF  (0 KB)  ( 496 )
685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
吴 波;邢 艳;马依彤;刘文亚
DOI: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可行性及对冠脉狭窄的显示能力。方法:30例窦性心律患者经MSCT检查1~3天后行定量冠脉造影。以3.5ml/s速率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延迟15s,用GE公司MSCT机进行扫描,要求患者1次屏气30s,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显像窗进行显像重建。分析所有直径≥2mm冠脉及分支并识别狭窄(≥50%)及闭塞病变。其结果与定量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在253支冠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包括≥2mm的侧支)中218支(86.2%)可评价;11例(36.7%)患者所有冠脉均可评价。检测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是82.6%、特异性是97.9%;阳性预测值(PPV)是82.6%、阴性预测值(NPV)是97.9%;高度狭窄(≥75%)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3.3%、98.1%。总的敏感性(包括MSCT不可评价的血管)是68.4%。对于右冠脉近段、左主干、前降支的MSCT直径测量与定量冠脉造影相比相关性较好。结论: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显像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由于目前MSCT不能有效消除冠脉运动的伪影影响,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但仍然是一项有前途的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2004 Vol. 15 (12): 685-689 [摘要] ( 3517 ) HTML (0 KB)  PDF  (0 KB)  ( 392 )
690 冠脉造影正常的II型糖尿病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分析
张 欣;张延军;解静慧;杜雪梅;郑平伟;刘岩岩;夏丽华;朱 毅
DOI: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正常的II型糖尿病(NIDDM)患者SPECT心肌负荷显像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T)定性与半定量记分法,比较18例CAG正常的NIDDM患者(A组)及15例正常对照组(B组)运动负荷/静息心肌显像特点。结果:①A组负荷状态下有16例(16?/18,88.8%)共计38个节段出现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其中可逆性缺损占16个节段,部分可逆性缺损18个节段,固定性缺损4个节段);B 组15例受检者中有2例共计3个节段存在血流灌注异常(均为评分1分的可逆性缺损),与A组比较两者心肌出现血流灌注异常的机率差异显著(38/162,3/135;χ2=26.15,P<0.001)。②A组、B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值分别为64.9%±7.8%、71.6%±5.2%(t=3.641,P<0.01),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NIDDM患者即使CAG检查是正常的,负荷状态下多数仍存在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左室射血功能减低。
2004 Vol. 15 (12): 690-691 [摘要] ( 219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2 )
692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应变和应变率显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心脏病左室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白江涛;陆凤翔;许 迪;陈 莉;周 蕾;雍永宏
DOI: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QTVI)、应变(ε)和应变率(SR)显像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与高血压病患者局域心肌舒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肥厚型心肌病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患者不同心肌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应变率值以及收缩期最大应变值。结果:HCM组Vs、Ve、SRs、SRe及ε测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CM组部分心肌节段SRs、SRa、ε测值与高血压LV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QTVI、ε和SR显像为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节段心肌功能异常及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性心肌肥厚提供了准确和实用的新方法。
2004 Vol. 15 (12): 692-695 [摘要] ( 1135 ) HTML (0 KB)  PDF  (0 KB)  ( 218 )
696 多层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贺 锋;岳建国;唐佩华;蔡 毅;李晓红;管荣平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胆系成像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胆系成像(MSCTC)检查,成像结果与ERCP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2例PCS患者均获得良好的MSCTC图像,MSCTC检查可明确诊断与胆系相关的PCS的各种病因。结论:MSCTC对PCS患者胆系相关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创伤性ERCP检查,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2004 Vol. 15 (12): 696-698 [摘要] ( 1202 ) HTML (0 KB)  PDF  (0 KB)  ( 352 )
699 三维超声动态观察移植肾体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曹兵生;董宝玮;梁 萍;盛 林;许 勇
DOI: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观察移植肾的体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三维超声体元模型法重建移植肾进行体积测量,对9例移植肾进行了动态观察,随访期1年。同时利用二维超声椭圆体积法计算肾脏的体积;利用多普勒超声在移植肾不同部位采样测量阻力指数(RI)和波动指数(PI)。比较几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9例患者共发生排异反应7次。出现排异反应时,肾脏体积均增大,增大率为18%±10%,范围7%~36%,抗排异治疗后,肾脏体积复原,非排异反应期间,肾脏体积较稳定。三维体积测量较二维测量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移植肾早期,RI值均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大约6个月后趋于稳定。结论:三维体元模型法体积测量能够较敏感地反映移植肾体积的变化,动态观察移植肾体积的变化有助于排异反应的诊断和抗排异疗效判定。
2004 Vol. 15 (12): 699-701 [摘要] ( 11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702 症状性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何志斌;周 洲;陈 敏;张常青;张杰超;杨 勤
DOI:
目的:评价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结果:血管造影显示子宫肌瘤为富血管肿瘤,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治疗后子宫肌瘤血供被完全阻断,治疗1~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除11例肌瘤消失外,其余31例肌瘤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9.8%,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4 Vol. 15 (12): 702-703 [摘要] ( 109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704 软骨母细胞瘤X线诊断
胡毓亮
DOI:
目的:探讨本病的X线征象及X线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软骨母细胞瘤的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8~35岁。病程0.5~6年。有外伤史5例。主要症状为关节无规律的疼痛,休息后疼痛缓解或消除。术前均作X线平片检查。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长管状骨。右侧6例,左侧4例。上肢1例,为肱骨头部。下肢9例,胫骨近端骨骺端4例,股骨大粗隆部3例,股骨颈2例。X线表现:10例均见圆形或椭圆形囊样透亮区,病变区有房隔,病变边缘见硬化环9例,扇状硬化1例。病变区有砂粒样钙化3例,絮状钙化2例。结论:本病好发于骺软骨部位,以长管状骨骺端最常见。X线表现囊状溶骨性破坏区,边缘多有薄层硬化环。病灶内见砂粒样或片絮状钙化是本病诊断依据。
2004 Vol. 15 (12): 704-706 [摘要] ( 111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病例报告
706 彩超诊断睾丸扭转坏死1例
丁淑玉;黄 茜;孙启元
DOI:
2004 Vol. 15 (12): 706-706 [摘要] ( 1054 ) HTML (0 KB)  PDF  (0 KB)  ( 279 )
       论著
707 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彭李青;曾粦春;杨广夫
DOI:
目的:研究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3.5岁。X线检查35例;CT 14例;MRI 11例,其中增强MRI 4例;核素(NM)3例。结果:何杰金病8例,7例为椎体多骨多灶病变,5例椎体硬化,1例肱骨溶骨改变。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18例,3例为多骨多灶病变,15例以溶骨改变为主,2例硬化为主,1例X线无改变经MRI证实。继发非何杰金淋巴瘤9例,多骨多灶病变3例,单骨6例,以溶骨破坏为主7例,硬化为主1例,1例X线无改变经MRI证实。结论:本病影像学改变不具特征性,MRI和NM优于X线平片和CT。
2004 Vol. 15 (12): 707-709 [摘要] ( 121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6 )
710 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的CT鉴别诊断
郑九林;滑炎卿;黄忠泉
DOI: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共性和特征,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身不同部位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CT资料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36岁。多数病人为发现无痛性肿块而就诊,少数病例有胸腹痛及消化道症状。CT检查采用Siemens AR-X扫描仪,层厚和层距5~10mm,其中2例仅行CT平扫,65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灶分布于头颈、胸腹和四肢,其中单发神经纤维瘤26例,神经鞘瘤37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其共同CT特征为走行于神经干所在部位的圆形、类圆形或半球状肿块,良性者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63/67,94%);恶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与邻近器官界限较模糊(4/67,6%)。其特征性表现在密度变化上,神经纤维瘤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20/26,76%),肿块较大者密度稍不均匀(6/26,24%);良性神经鞘瘤呈均匀囊性低密度者6例(6/41,14%),密度不均匀者31例(31/41,76%);4例恶性神经鞘瘤密度明显不均匀:内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或高密度出血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其中2例尚见肿块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影(4/41,10%)。结论:掌握不同部位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CT表现的共性和特征,有助于肿瘤的归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2004 Vol. 15 (12): 710-713 [摘要] ( 23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90 )
714 99mTc-Ciprotech的制备及动物模型实验
蒋宁一;肖亦明;刘 生;张 弘;陈少雄;刘幸光
DOI:
目的:制备炎症显像剂99mTc-Ciprotech,并研究其在体内分布及炎症显像的方法。方法:pH6.0时,在充满氮气小瓶中,还原剂氯化亚锡存在下,Ciprotech与99mTc络合,生成99mTc-Ciprotech。研究标记物99mTc-Ciprotech的稳定性、小白鼠炎症模型体内分布并进行了大白兔炎症模型显像。结果:制备的99mTc-Ciprotech标记率大于90%,室温下6小时内化合物的放化纯稳定。小白鼠炎症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高,注射后1、2、4、6、8小时,炎症组织与对侧正常组织比值分别为1.52、2.49、2.97、4.23和6.58。99mTc-Ciprotech主要由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血液清除较快。结论:99mTc-Ciprotech是一种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的炎症灶显像剂,优于67Ga炎症显像,且制备方法简单、方便。
2004 Vol. 15 (12): 714-717 [摘要] ( 121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2 )
       病例报告
718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王 勇;谭晓天;王雪梅
DOI:
2004 Vol. 15 (12): 718-719 [摘要] ( 110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6 )
719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
钱 永;谭晓天;王 勇;史炼钢
DOI:
2004 Vol. 15 (12): 719-720 [摘要] ( 13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74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