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9年 30卷 2期
刊出日期:2019-02-20

中枢神经影像学
乳腺影像学
心脏、血管影像学
腹部影像学
妇产影像学
肌肉骨骼影像学
介入影像学
病例报告
 
       中枢神经影像学
77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张梦知1,王瑞芳2,杨本强1,徐志华1,蔡晓楠1,段 阳1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1
目的:探讨非增强CT(NC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2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于入院时进行NCCT检查,并在入院后48 h内复查NCCT检查,评估入院时NCCT图像是否存在混杂征,并对比两次NCCT检查的血肿体积。结果:126例脑出血患者中入院NCCT图像上40例出现混杂征,38例血肿扩大患者中30例出现混杂征,混杂征阳性组血肿体积大于阴性组(P<0.001),混杂征预测血肿扩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5%、88.64%、75.00%、90.70%。结论:NC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有临床预测价值。
2019 Vol. 30 (2): 77-79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0 KB)  ( 40 )
80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张学敬,郝伟丽,吴颂时,高不郎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2
目的:大脑前交通(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动脉瘤是脑动脉瘤中最复杂的一种,较大的分叉顶角往往伴随着动脉瘤的形成。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考察Acom动脉瘤的形成与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分叉角度、分叉血管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98例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用于本研究,包括171例Acom动脉瘤患者和527例无瘤患者。我们测量了ACA分叉角度、分叉血管直径和动脉瘤的最大高度、宽度。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ACA分叉顶角(Acom/A2)的角度显著增加(P<0.000 1),而Acom/A1和A1/A2角度显著降低(分别为P=0.000 2和P<0.000 1)。Acom动脉瘤组的Acom/A2角度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但是A1/A2、Acom/A1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0 1和P=0.003 7)。并且,Acom、ACA的血管直径、动脉瘤瘤颈与动脉瘤的大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均为P<0.000 1)。结论:Acom动脉瘤患者具有较大的Acom/A2角度,分支血管直径与动脉瘤的体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2019 Vol. 30 (2): 80-83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0 KB)  ( 64 )
84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吕青青,张 勇,程敬亮,朱晨迪,汪卫建,许 珂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3
目的:探讨T2-MRI全域灰度直方图分析鉴别儿童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儿童后颅窝肿瘤,其中星形细胞瘤36例、室管膜瘤49例。在MR T2轴位图像上包含肿瘤的每一层面用Mazda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并进行全域直方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平均值、方差、偏度、峰度、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等9个参数,并对获得的直方图参数特征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2组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特征,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利用全域直方图提取出的9个直方图参数中,方差、偏度、峰度、第50百分位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744、0.679、0.651,方差鉴别两组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1.1%和61.2%;偏度为69.4%和77.8%;峰度为65.3%和69.4%;第50百分位数为61.1%和61.2%。方差、偏度、峰度、第50百分位数鉴别两肿瘤的临界值分别为1688.239、-0.764、-0.310、137.938。结论:T2-MRI全域直方图分析可以提供更多量化信息特征,可作为鉴别儿童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辅助手段。
2019 Vol. 30 (2): 84-87 [摘要] ( 335 ) HTML (1 KB)  PDF  (0 KB)  ( 68 )
88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徐卫卫,卢春强,居胜红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4
目的: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类型及脑灰质密度改变,并探讨COPD患者灰质密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联系。方法: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招募25例稳定期COPD患者做为COPD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健康对照组,对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被试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的方法比较两组大脑灰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MoCA量表、数字广度测试、符号数字模式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评分明显降低(P<0.05)。VBM结果显示,COPD患者右侧缘上回、顶下小叶及右侧小脑的灰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Alphasim校正)。右侧小脑的灰质密度值和MoCA评分(r=0.586,P=0.002)以及数字广度逆序测试呈正相关(r=0.603,P=0.001)。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以非遗忘型认知功能障碍为主,以执行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稳定期COP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密度减小,并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针对诊断及评估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磁共振检查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19 Vol. 30 (2): 88-91 [摘要] ( 416 ) HTML (1 KB)  PDF  (0 KB)  ( 69 )
92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董俊伊,苗延巍,王微微,周宇婧,韩 亮,李晓欣,宋清伟,刘爱连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5
目的:通过测量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合并及不合并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脑皮质及灰质核团的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参数,初步探讨T2DM对AD脑灰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5例经神经内科确诊的A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AD+T2DM组(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74.46±8.26)岁)及AD-T2DM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82±8.72)岁)。每例受试者由神经内科医生对其进行MMSE及MoCA评分。所有被试者均行常规MRI序列和DKI检查。经过ADW 4.6工作站处理获得DKI各参数(MK值、Ka值、Kr值、MD值、Da值、Dr值和FA值)图。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所有受试者双侧额上回及颞中回灰质、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海马部位分别测量两次DKI参数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部位的DKI参数值以及临床指标;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DKI参数值与临床MMSE以及MoC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AD-T2DM组相比,除了壳核,AD+T2DM组中所有部位的FA值均升高,但是仅在颞中回灰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了苍白球的MD值、颞中回灰质和苍白球的Da值,其余所有部位MD值及Da值均降低,然而仅在尾状核头及丘脑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MK值和Ka值仅在丘脑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T2DM组海马部位的弥散率值(MD值、Da值、Dr值)及颞中回灰质FA值与临床MMSE评分存在负相关;而海马部位的弥散率值、额上回灰质、颞中回灰质、背侧丘脑FA值与临床MoCA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AD患者合并糖尿病会加重额颞叶皮质、基底节及丘脑微观结构的改变,而利用DKI可以检测这些变化并反映患者的临床行为状态。
2019 Vol. 30 (2): 92-97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0 KB)  ( 65 )
       乳腺影像学
98 mono和bi拟合方法对乳腺病变IVIM参数的影响
魏清顺,卢冬梅,刘瑜琳,叶建军,牛娟琴,陈 纲,杨晓萍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6
目的:探讨mono、bi两种拟合方法测得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参数的差异及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患者共58个乳腺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7个,恶性病灶31个,应用IVIM后处理软件测量mono、bi两种拟合方法测得D值、D*值及f值;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比较mono、bi两种拟合方法测得乳腺良恶性病变各参数CV大小;比较mono、bi两种拟合方法测得乳腺良恶性病变IVIM参数的差异及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mono拟合方法测得良恶性病变的IVIM参数CV小于bi;mono、bi两种拟合方法测得乳腺良恶性病变IVIM参数D值及D*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f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乳腺良恶性病变通过mono拟合方法获得IVIM参数D及D*值具有统计学差异,bi拟合方法仅有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在鉴别乳腺良恶性方面,mono拟合方法测得D值曲线下面积大于bi拟合方法。结论:乳腺病变mono拟合方法测得IVIM参数优于bi拟合方法,mono拟合方法更加适合乳腺病变IVIM参数测量。
2019 Vol. 30 (2): 98-101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0 KB)  ( 64 )
102 IVIM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早期反应评估的应用价值
熊发奎1,崔 凤1,龚良庚2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7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扩散运动(IVIM)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早期反应的监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女性患者30例,患者行多b值双指数信号衰减模型的IVIM检查,采用15个b值,分别为0、25、50、75、100、150、200、500、700、800、900、950、1 000、1 200、1 400 s/mm2。首先将病例分为化疗前组和化疗后组,又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化疗后组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果:新辅助化疗前组与化疗后组比较,化疗后组ADCslow值明显增高,f值减小,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21),经2周期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ADCslow高于无效组,f值低于无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ADCfas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08),ADCslow预测性能高于f值,曲线下面积AUC 88.9%,f的AUC为74.3%,ADCfast的AUC为64.9%。通过比较化疗前后两组差值,ΔADCslow与Δf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4%、88.9%,ΔADCfast无统计学意义(P=0.211),AUC为70.8%。结论:IVIM在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中有价值,其中ADCslow和f值具有潜在对化疗早期反应的评估价值,而ΔADCslow对化疗反应的评估价值最大。
2019 Vol. 30 (2): 102-105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0 KB)  ( 62 )
       心脏、血管影像学
106 代价敏感的算法在超声诊断右心衰竭中的应用
李 劼1,李晓庆2,牛慧敏3,马 琳1,孙玉伟1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8
目的:使用代价敏感的机器学习方法,依据超声参数对右心衰竭进行诊断,以增进超声在右心衰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右心衰竭患者82例为病例组,非右心衰竭者106例为对照组,使用的主要超声参数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及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Tei指数、三尖瓣环等容收缩期加速度(IVA)及右室内径、右房内径、左室内径等。通过代价敏感的朴素贝叶斯分析,以上述参数为特征建立诊断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比较代价敏感的判别模型与代价均等的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较单一参数诊断右心衰竭,机器学习模型能达到更好的正确率(91%),代价敏感的朴素贝叶斯方法可达到更小的总体代价。结论: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的诊断模型较单一超声参数的效果更佳,较常规方案可降低诊断代价,该方法在右心衰竭的影像筛查中具有潜在实用价值。
2019 Vol. 30 (2): 106-108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0 KB)  ( 61 )
109 迭代重建算法联合不同卷积核应用于冠脉双低扫描支架显示的比较研究
李 妍,金士琪,多国帅,涂春蓉,戴 旭
DOI: 10.12117/jccmi.2019.02.009
目的:探讨应用Safire迭代重建技术联合不同卷积核在冠脉支架成像的价值,评价卷积核(I50f)图像在冠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42例冠状动脉支架(84个)植入术后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应用Safire迭代重建技术联合卷积核(I26f、I46f、I50f)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分别从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比较各三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图像主观评价分析显示,I50f组支架及其管腔显示的评分最高,为(4.07±0.32)分,三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主观分析中,随着卷积核核值增加,图像的噪声逐渐增大,三组图像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客观评价分析显示,三组支架管腔噪声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fire技术联合卷积核I50f对于支架显示评价最佳,可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
2019 Vol. 30 (2): 109-113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43 )
114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任亚娟,肖沪生,徐 芳,刘 萍,马菲菲,银浩强,高东雯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0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及桡动脉寸口脉象各参数,分析颈总动脉、桡动脉WI参数与寸口脉象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将两处WI参数比较分析,探讨将WI技术运用于人迎脉、寸口脉脉象研究的可行性及两处WI各参数的意义,丰富脉象研究的信息量,为脉象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 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DDMX-100脉象仪对4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及桡动脉的WI和桡动脉脉象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双侧颈总动脉及桡动脉处的WI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总动脉处及桡动脉处的WI检测各参数均与寸口脉脉象仪检测各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颈总动脉WI各参数与桡动脉WI各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总动脉与桡动脉处的WI技术参数与桡动脉脉象仪各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WI技术可应用于人迎及寸口脉象研究,具有可行性,能为中医脉象的研究拓展新途径。颈总动脉与桡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学基础不同,因此人迎脉与寸口脉反映的机体信息不同,WI技术拓展了脉象研究的检测部位,对人迎脉与寸口脉的研究均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2019 Vol. 30 (2): 114-117 [摘要] ( 348 ) HTML (1 KB)  PDF  (0 KB)  ( 63 )
       腹部影像学
118 利用CT屏幕画线计划和引导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穿刺
郑玉劲,吴庆德,何旭霞,欧建宏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1
目的:探讨利用CT屏幕画线法计划和引导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9例肝肿瘤患者(54个病灶,平均最大径(2.6±1.3) cm)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中,采用CT屏幕画线计划消融针的穿刺路径和引导穿刺,消融术后即时CT复查,观察病灶变化以及实际针道是否与计划相符来评价屏幕线引导穿刺是否成功,统计微波消融的并发症及近期疗效来评价屏幕线计划的穿刺路径是否满意。结果:54个病灶均顺利完成了微波消融术,所有病灶内均可见散在分布小气泡,其中38个无碘油沉积病灶内可见碳化消融道,表现为消融道前端轨道样低密度影,其走行均与计划相符。本组病灶完全消融率为94.4%(51/54),局部残留率为5.6%(3/54),未出现病灶邻近重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结论:利用屏幕画线计划和引导消融针穿刺,保证了消融完全和消融安全,值得推广。
2019 Vol. 30 (2): 118-121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0 KB)  ( 59 )
122 DKI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分级的定量预测研究
王 睿1,仲津漫1,汪 洋1,杨如武2,赵明增2,任小军2,任 芳1,范 颖1,任 静1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2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相关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与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间的鉴别诊断并评估其在临床病理分级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7例前列腺病变,其中PCa 25例,BPH 32例。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常规MRI及DKI扫描,获得病灶的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各参数对PCa及BPH的鉴别诊断效能。分析各DKI参数与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PCa临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PH和PCa组间MK、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其中MK值诊断效能最大(AUC=0.99)。AJCC PCa不同临床病理分级的组间MK、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MD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MK值与AJCC临床病理分级之间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0和0.805),FA值与其呈中等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和-0.465)。结论:DKI模型定量分析有助于BPH及PCa的鉴别诊断,其中MK值诊断效能较高,且有助于预测PCa的临床病理分级。
2019 Vol. 30 (2): 122-125 [摘要] ( 309 ) HTML (1 KB)  PDF  (0 KB)  ( 50 )
       妇产影像学
126 初探R2*值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
田士峰,刘爱连,宋清伟,刘静红,孙美玉,朱 雯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3
目的:通过研究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的R2*值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的关系,探讨EC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行1.5T MRI检查(含ESWAN序列),经手术病理诊断为EC的影像资料,测量EC病灶的R2*值。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4个配对组,即高风险病理类型组(Ⅰ型癌G3级与Ⅱ型癌,A1组)与低风险病理类型组(Ⅰ型癌G1、G2级,B1组),深肌层浸润组(A2组)与非深肌层浸润组(B2组),脉管浸润组(A3组)与非脉管浸润组(B3组),侵犯转移组(Ⅱ、Ⅲ、Ⅳ期,A4组)与非侵犯转移组(Ⅰ期,B4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配对组R2*值的差异;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R2*值对EC高风险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的诊断效能,找出相应界值。结果:A1组40例,B1组82例;A2组44例,B2组78例;A3组25例,B3组97例;A4组27例,B4组95例。4个配对组的R2*值分别为(17.60±4.02) Hz vs. (12.81±2.66) Hz,(17.57±3.96) Hz vs. (12.58±2.40) Hz,(18.62±4.68) Hz vs. (13.29±2.75) Hz,(18.33±4.22) Hz vs. (13.26±2.94) Hz,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840、7.613、5.456、5.858,P<0.001)。R2*值对EC高风险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的AUC分别为0.856、0.876、0.834、0.855,预估EC高风险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的界值分别为R2*值≥15.24 Hz、R2*值≥14.76 Hz、R2*值≥14.67 Hz、R2*值≥15.25 Hz,灵敏度分别为77.50%、82.90%,79.50%、79.50%,特异度分别为84.00%、68.00%,85.20%、76.80%。结论:R2*值可作为MR非强化方式评估EC生物学行为的定量指标。
2019 Vol. 30 (2): 126-130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0 KB)  ( 64 )
       肌肉骨骼影像学
131 超声动态成像对正中神经活动性的评估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价值
公春丽1,阚艳敏1,杨永娜2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4
目的:通过超声实时动态图像评估手指主动屈伸运动过程中正中神经的横向位移来分析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探讨正中神经活动性与神经传导研究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hilips HD15超声诊断仪对80例CTS患者(41例轻度和39例重度)和103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手指中立伸直位和完全屈曲位测量正中神经与尺动脉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两者之间距离的差值(即正中神经的横向位移)。结果:CTS各组正中神经的横向位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中神经的横向位移与末端运动潜伏期呈正相关、与感觉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通过手指主动伸屈运动过程中对正中神经横向位移的测量,表明超声可动态显示手指运动过程中正中神经的活动性,腕管内正中神经的横向位移(横向滑动)变化与CTS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在手指运动过程中用正中神经的横向滑动模式可以定量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的功能障碍。
2019 Vol. 30 (2): 131-134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46 )
135 MSCT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分型的应用价值
姜宏宁1,沈文婷2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重建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型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4例,女62例,年龄60~86岁,平均(67.4±7.6)岁。治疗前均拍摄患侧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进行MSCT检查。根据AO/ASIF分型,分别对X线正侧位片及CT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分型。结果:96例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漏诊8例,88例诊断骨折;包括A型45例(46.88%)、B型9例(9.38%)、C型34例(35.42%)。经MSCT扫描及重建图像的96例患者均发现桡骨远端骨折,包括A型11例(11.45%),B型10例(10.42%),C型75例(78.13%)。两种检查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2,P<0.01),且一致性程度弱(Kappa=0.242,P<0.01)。结论:MSCT扫描及重建图像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及分型更准确全面,尤其对复杂关节内骨折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19 Vol. 30 (2): 135-138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0 KB)  ( 44 )
       介入影像学
139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
付 鹏,刘兆玉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6
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行输卵管再通术(FTR)后的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68例输卵管阻塞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FTR治疗后自然妊娠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68例患者FTR治疗后妊娠率为60.29%。患者年龄、不孕类型、有无盆腔操作史、不孕病程、单/双侧输卵管病变、输卵管开通后形态及盆腔对比剂弥散情况对FTR治疗后的影响统计学无意义(P均>0.05)。按年龄<35岁、年龄≥35岁对患者分层后,年龄<35岁的患者,妊娠率为63.64%,单因素分析提示不孕类型对FTR治疗后是否妊娠有影响(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不孕类型及盆腔弥散情况是患者成功受孕的独立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410、1.876,P均<0.05);年龄≥35岁的患者妊娠率为24.17%,各因素对FTR治疗后是否成功妊娠均无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FTR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妊娠率,对于年龄<35岁患者,建议FTR治疗后首选自然妊娠,原发性不孕、盆腔对比剂弥散不均匀是成功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35岁以上不孕患者,FTR治疗后妊娠率较低,建议结合辅助生殖技术来提高妊娠率。
2019 Vol. 30 (2): 139-143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45 )
       病例报告
144 CT诊断Madelung病1例
张 雨,刘世同,郝大鹏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7
2019 Vol. 30 (2): 144-145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45 )
145 CT误诊冬眠瘤1例
孙 岩,王学梅,张云飞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8
2019 Vol. 30 (2): 145-146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0 KB)  ( 43 )
146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王俊力,宁红霞,杨 军
DOI: 10.12117/jccmi.2019.02.019
2019 Vol. 30 (2): 146-147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0 KB)  ( 49 )
148 超声诊断胎儿肢体-体壁综合征合并下肢并拢僵直与足外翻1例
蔡 畅,蔡爱露,杨泽宇
DOI: 10.12117/jccmi.2019.02.020
2019 Vol. 30 (2): 148-148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47 )
149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段亚阳,周坤鹏,边 杰,罗佳文
DOI: 10.12117/jccmi.2019.02.021
2019 Vol. 30 (2): 149-150 [摘要] ( 3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7 )
150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杨丽萍,王可铮,曹绍东,张 同,申宝忠
DOI: 10.12117/jccmi.2019.02.022
2019 Vol. 30 (2): 150-152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0 KB)  ( 49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