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3年 24卷 07期
刊出日期:2013-07-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45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观察不同妊娠期甲状腺超声测量参数变化的临床价值
李晓姝;赵文静;王学梅;李 响;张云飞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观察不同妊娠期甲状腺超声测量参数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以ATA指南为标准甲功正常非妊娠期妇女(对照组)53例,妊娠早期30例、中期60例及晚期妇女5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测定甲状腺大小、甲状腺上动脉内径(D)、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DV)及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妊娠期甲状腺上动脉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妊娠早期差异更为显著;不同妊娠期两两相比唯有晚期甲状腺上动脉PSV显著低于早期;不同妊娠期甲状腺上动脉PSV与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呈负相关,与FT4、FT3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不同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大小、甲状腺上动脉PDV、D及RI与正常人群相比无明显变化。不同妊娠期甲状腺上动脉PSV较正常人群增高;妊娠晚期甲状腺上动脉血流PSV较早期下降。不同妊娠期甲状腺上动脉PSV的改变可以反映不同妊娠期TSH、FT3、FT4水平的变化。
2013 Vol. 24 (07): 457-460 [摘要] ( 614 ) HTML (0 KB)  PDF  (0 KB)  ( 357 )
       病例报告
460 直肠超声诊断罕见的膀胱盆底疝1例
兰 英;曲国田
DOI:
2013 Vol. 24 (07): 460-460 [摘要] ( 67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论著
461 桥本甲状腺炎声像图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相关分析
郭玉萍;刘娟娟;丛淑珍;李妙姗;钱 隽
DOI: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图像特征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临床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图像特征,并与同期血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FT3、FT4、TSH)结果相对照。结果:68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分正常组、亢进组、减低组;各组间二维图像分型及血流分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回声减低型主要见于正常组(7/8,87.5%),弥漫性回声增强型主要见于减低组(4/5,80%);CDFI方面,0级主要见于正常及减低组(21/22,95.45%),Ⅰ~Ⅱ级主要见于正常和亢进组(37/42,88.1%),Ⅲ级仅见于亢进组(4/4,100%)。其中弥漫性回声减低型甲状腺实质内的血流分级与甲状腺功能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图像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使用二维及CDFI能间接反应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协助临床进行诊断治疗。
2013 Vol. 24 (07): 461-464 [摘要] ( 67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4 )
       病例报告
464 超声诊断游走脾并脾扭转1例
宋宴鹏;徐晓云;葛桂霞
DOI:
2013 Vol. 24 (07): 464-464 [摘要] ( 6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9 )
       论著
465 探讨BI-RADS分级在超声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吴 猛;王雪梅;周如海
DOI:
目的:探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乳腺疾病并将行外科手术患者71例,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对双侧乳房进行扫查。根据BI-RADS对乳腺病灶进行分级,选择BI-RADS 3~5级的患者61例(78个病灶),将乳腺BI-RADS分级情况和病理切片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BI-RADS分级对于鉴别乳腺癌的效能。结果:在61例患者(78个病灶)中,病理学活检结果显示:24个BI-RADS 3级的病灶中,良性20个(83.33%),恶性4个(16.67%);29个BI-RADS 4级的病灶中,良性3个(10.34%),恶性26个(89.66%);25个BI-RADS 5级的病灶中,良性0个(0),恶性25个(100%)。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73%、86.96%。BI-RADS 3~5级病灶在病变边缘、边界、回声、周围组织、钙化、血管分布、血流RI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中,应用BI-RADS分级对于诊断乳腺癌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3 Vol. 24 (07): 465-468 [摘要] ( 714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469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磁共振成像评价右心功能的对照研究
梁 蕾;闻志超;郭 君
DOI:
目的:以磁共振电影成像法为对照,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探讨两项技术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9±3.2)岁),全部志愿者均于24 h内行心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检查。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全容积显像方式采集图像数据,并导入TomTec工作站,应用4D RV-function软件行图像后处理,构建右室三维模型并进行心功能测量。最终获取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参数。与MR多次屏气电影法测得右心室功能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Bland-Altman法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心功能指标平均EDV (143.5±23.2) mL,平均ESV (68.4±19.2) mL,SV (78.1±11.7) mL,EF (51.2±5.6)%,与MR多次屏气电影法测得的心功能指标EDV (147.5±26.8) mL(r=0.947),ESV (63.2±15.9) mL(r=0.909),SV (78.8±15.0) mL(r=0.788),EF (55.2±7.7)%(r=0.627)均无显著性差异,显示出较高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显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1.5T磁共振成像评价右心功能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高,在右心功能定量评价方面准确、可靠。
2013 Vol. 24 (07): 469-471 [摘要] ( 696 ) HTML (0 KB)  PDF  (0 KB)  ( 175 )
472 双源CT Flash大螺距技术对主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升主动脉图像质量的研究
李 剑;宦 怡;赵宏亮;王 颖;石明国;郑敏文
DOI: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对主动脉的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的图像质量优势。方法:将110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5例,分别行传统扫描与Flash大螺距扫描,两组分别检出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48例。对两种扫描模式下的主动脉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0.7(A组)和1.4±0.6(B组)(t=5.2,P<0.05)。B组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2.7±0.6) mSv,低于传统扫描模式的(3.9±0.9) 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P<0.05)。结论:双源CT主动脉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可以较低辐射剂量获得清晰的升主动脉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3 Vol. 24 (07): 472-475 [摘要] ( 66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病例报告
475 跖骨成软骨细胞瘤1例
陈巧妮
DOI:
2013 Vol. 24 (07): 475-475 [摘要] ( 5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70 )
       论著
476 钆塞酸二钠增强MR评价肝纤维化分级的Meta分析
张 沥;雷军强;王寅中
DOI: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评价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4—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Gd-EOB-DTPA增强MR评价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准确性文章,采用METAVIR计分系统标准进行分级,检索时间均由2004年1月—2012年12月。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并根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ic accuracy studies)评价条目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软件和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及SROC曲线。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4篇,最终纳入6个研究,共56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示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Gd-EOB-DTPA增强MR对轻度肝纤维化(≥F1)组、明显肝纤维化(≥F2)组、严重肝纤维化(≥F3)组、早期肝硬化(F4)组的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和0.81、0.76和0.86、0.85和0.95、0.87和0.9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 8、0.932 2、0.983 7、0.932 6。结论:Gd-EOB-DTPA增强MR对肝纤维化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是对于明显肝纤维化(≥F2)组、严重肝纤维化(≥F3)组及早期肝硬化(F4)组。
2013 Vol. 24 (07): 476-480 [摘要] ( 68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6 )
481 3.0T磁共振R2*值在肝纤维化诊断及分期中应用价值初探
张 兰;石 喻;卞胜昕;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磁共振R2*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8例健康志愿者和36例肝脏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纤维化患者、4例临床明确诊断肝硬化患者进行3.0T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MRI),重建R2* map并测算肝脏平均R2*值,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R2*平均值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采用Dunnett T3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纤维化分期的组间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R2*平均值预测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正常志愿者组、肝纤维化组的R2*平均值分别为(47.63±5.98) Hz、(60.11±12.18) Hz。随着纤维化分期的进展,R2*平均值逐渐增大,R2*平均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698,P<0.01)。不同纤维化分期的肝脏R2*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5,P<0.001),R2*平均值在S0与S1、S2、S3、S4,S1与S2,S2与S3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2*平均值预测肝纤维化≥S1期的能力优于预测肝纤维化≥S2期、≥S3期、≥S4期,曲线下面积0.927,敏感度0.966,特异度0.737(R2*≥49.32 Hz)。结论:肝脏BOLD-MRI的R2*值可反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是区分肝纤维化及其分期较为敏感的方法,有用于临床肝纤维化评价的潜能。
2013 Vol. 24 (07): 481-484 [摘要] ( 79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4 )
485 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
毛晓楠;卢再鸣;廖 伟;温 锋;郭启勇
DOI: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2013 Vol. 24 (07): 485-488 [摘要] ( 681 ) HTML (0 KB)  PDF  (0 KB)  ( 192 )
489 磁共振SWI与常规T1WI、T2WI、T2*WI在门脉高压患者脾脏Gamna-Gandy小体显示中的对比研究
陶 冉;崔进国;周祥峻;田福存;丛 薇;张久权;王 健
DOI:
目的:与常规T1WI、T2WI、T2*WI序列对比,评价磁敏感加权序列(SWI)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脏Gamna-Gandy小体(Gamna-Gandy body,GGB)的能力。材料与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9月对13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磁共振T1WI、T2WI、T2*WI和SWI序列扫描,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SPIN图像处理软件上分别计算4种序列上GGB阳性患者数量、GGB总数以及直径≤3 mm以及>3 mm的GGB数量。结果:T1WI、T2WI、T2*WI和SWI序列上GGB阳性患者分别是17、15、38和51例,平均GGB数量分别是(11.1±9.9)、(5.4±5.5)、(28.3±25.5)和(40.9±28.4)个。SWI序列对GGB阳性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T2*WI序列。SWI序列显示的GGB数量明显多于T1、T2、T2*加权序列,SWI序列在显示直径≤3 mm的GGB上更加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结论:SWI序列可以更加准确的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脏GGB数量,是目前检查脾脏GGB最敏感的方法,是常规磁共振扫描的有益补充。
2013 Vol. 24 (07): 489-492 [摘要] ( 877 ) HTML (0 KB)  PDF  (0 KB)  ( 260 )
493 MRI对胎儿骶尾部畸胎瘤的评价
郭丽波;张 军
DOI:
目的:探讨产前MRI诊断胎儿骶尾部畸胎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经超声检查怀疑胎儿骶尾部肿块,并进行MR检查的7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孕妇,孕妇年龄21~33岁,孕龄24~37周+5,分析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信号特征、与相邻组织的关系。结果:MRI诊断的7例胎儿骶尾部畸胎瘤,其中囊性6例,囊实混合性1例,MR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胎儿骶尾部(向体腔内或者向体腔外)突出的大小不等包块,病变边界光滑,大小约为0.65 cm×0.5 cm~8.8 cm×8.1 cm,均匀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中2例内伴分隔,2例向骨盆或腹腔内延伸。上述病例均由随访或产后病理结果得到证实。结论:胎儿骶尾部畸胎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明确诊断胎儿骶尾部畸胎瘤。
2013 Vol. 24 (07): 493-495 [摘要] ( 7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2 )
       综述
496 MRI水扩散加权成像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郭启勇;辛 军;张 新;于 兵;赵周社;李宏利;李 红;王晓明;廖 伟
DOI:
本文简要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原理和影响因素,多b值DWI成像临床应用,以及采用传统简单水扩散原理在对DWI临床图像进行解释时存在的一些挑战。然后重点介绍水通道蛋白(Aquaproins,AQPs)理论和研究现状,以及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表观扩散系数(ADC)与AQP表达之间的关系和研究进展。迄今,还没有通过分子影像技术直接获得ADC与AQP表达之间关系的结果。最后对基于AQP分子成像前景进行介绍,需要从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和分子影像的新观点重新认识MRI水分子成像技术和其潜在的临床应用。
2013 Vol. 24 (07): 496-500 [摘要] ( 63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短篇论著
501 高频彩超引导下颈部包块介入性诊断的临床应用
刘建学;顿国亮;艾 红;姬永浩;赵君智
DOI: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引导下颈部包块介入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66例,实性包块40例,混合性包块26例。实性包块采用高频彩超引导下粗针组织切割活检,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混合性包块采用抽吸活检,部分加用组织切割活检,抽吸液送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菌涂片及培养。结果:64例作出了明确诊断,其中转移癌30例,炎症24例,淋巴瘤9例,结节病1例,误诊2例;确诊率为97.0%,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频彩超引导下颈部包块的介入性诊断的确诊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2013 Vol. 24 (07): 501-502 [摘要] ( 6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503 四切面联合筛查法对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王 鑫;缪 伟;高文娟;李玉恩;黄 进
DOI:
目的:探讨四切面联合筛查法对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联合应用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和三血管切面检查孕期22周以上孕妇4 152例,并对检出的心室发育不良病例的三血管切面与四腔心切面进行比较。结果:4 152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脏结果异常174例,其中心脏发育不良综合征13例,在检出胎儿心脏畸形统计资料中占7.5%,包括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9例,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单纯四腔心切面异常者9例,占69.2%,三血管切面异常者13例。尸检10例,均与产前诊断相符。结论:四切面联合筛查法对于诊断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且获取方法简单,应普及推广。
2013 Vol. 24 (07): 503-505 [摘要] ( 58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505 3.0T MR在早期强化的非肿瘤结节与微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杨景震;王成健;霍英杰;张 玉;袁 静;赵永强
DOI: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的非肿瘤(Early-enhancing non-tumorous,EN)结节与微小肝癌超高场强MR诊断及鉴别。方法:对以往28例肝脏MR增强早期强化病灶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对照。结果:28例中发现早期强化病灶51个:18例检出EN结节(≤1.0 cm)共36个;微小肝癌(≤1.0 cm)14例,共15个癌灶(1例为术后2个复发灶);其中4例微小癌同时伴EN。EN灶多位于肝缘区并以楔形或不规则形多见,T2WI略高信号(1/36),余均等信号,DWI无异常,门静脉期无低信号。微小癌灶多位于肝缘内,多为圆形或卵圆形,DWI(低/高b值:92.3%/84.6%)高信号,T2WI 15个癌灶均为结节状高信号,门静脉、平衡期低信号分别为46.7%、60.0%。结论:3.0T MRI在EN结节与微小肝癌诊断与鉴别中具有明显优势与应用价值。
2013 Vol. 24 (07): 505-508 [摘要] ( 7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509 原发性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戴太炎
DOI: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MFH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例中,肝左、右叶各2例,边界清或不清各2例;4例病变体积均较大,内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其中1例含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1例合并有肝内外胆管结石及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4例,其中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缓慢下降1例。4例病变内有小血管穿行,3例周边可见受压的肝内血管;2例肝包膜受累。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提高对肝脏MFH的诊断率,但最终需临床病理学确诊。
2013 Vol. 24 (07): 509-511 [摘要] ( 597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512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任 岩;冷 冰;周 鹏
DOI: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的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位于左叶13例,右叶8例,同时累及左右叶2例。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不规则形,4例呈多囊状, 4例可见点状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3例,其中5例扩张的胆管包绕肿块,合并肝硬化4例,出现肝脏边缘脐样切迹9例,合并胆管结石11例,肝门淋巴结肿大7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23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其中出现边缘不规则环状强化8例,中心呈片絮状强化、网格样、斑片样强化12例,轻度不规则斑片状增强3例;延迟多例病灶持明显续强,少数延迟强化与前期强化相近,极少病例同前期相比略下降。全部病例未见门静脉、腔静脉瘤栓。结论:IHPCC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
2013 Vol. 24 (07): 512-514 [摘要] ( 6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60 )
514 后肾始基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李 亮;韩 悦;夏庆来;陈 莉;侯文静;张雪宁
DOI:
目的:探讨后肾始基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 M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M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34~73岁,平均51岁。表现为腹痛1例,查体发现4例。B超诊断肿瘤呈实性低回声占位1例,中回声占位2例,高回声占位2例。5例均显示肿瘤内部乏血供。CT平扫检查示5例肾皮质实性占位,2例肿瘤钙化,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至中度强化,1例呈延迟强化,1例行CTA检查示肿瘤乏血供。2例行MRI检查,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肿瘤直径0.8~4.7 cm,平均2.6 cm。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保留肾单位切除术2例。5例病理均诊断为MA。5例随访10~27月,平均19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最终诊断有赖病理学检查。保留肾单位切除术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但需术后长期随访观察。
2013 Vol. 24 (07): 514-517 [摘要] ( 69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517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MRI表现
次旦旺久;高玉颖;卢再鸣
DOI: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PA)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PA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A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合病理总结MRI征象。结果:依据PA(8例)MRI表现及结合病理,我们将PA分为单发息肉型、充满型及多发小结节型。单发息肉型(6例)在MRI图像上呈单发,突出宫腔内的息肉状肿物,呈等T1,稍长T2信号,1例内见囊变T2高信号及其余5例内见纤维纵轴条状T2低信号影,MRI增强检查表现为病灶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内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充满型PA(1例)在MRI像上表现为充满宫腔息肉状病灶,呈等T1、长T2信号,T2像上信号不均。多发结节型PA(1例)在MRI像上表现为多发小结节样突出宫腔内,直径约0.5 cm,呈等T1、稍长T2结节样突出宫腔内,增强后结节呈轻度较均匀强化。结论:PA 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013 Vol. 24 (07): 517-519 [摘要] ( 66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520 剖宫产子宫放置宫内节育器位置异常的三维超声成像研究
吴晓彬;黎 明;魏远珍
DOI: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探讨剖宫产子宫放置宫内节育器(IUD)位置异常与宫腔形态的关系。方法:对39例剖宫产术后放置IUD位置异常的病例进行三维超声成像,观测子宫腔形态及各类型IUD的宫内情况。结果:39例均获得满意三维超声成像图,成像率100%。超声显像不同程度子宫形态改变的有34例,占87.18%;子宫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的有5例,占12.82%,两者比较P<0.05。子宫形态改变主要以宫体狭长、宫腔纵横径比例>2∶1居多;IUD位置下移的有20例,占51.3%;取出的IUD中,大号和中号的IUD占90%。结论:剖宫产子宫放置IUD出现的位置异常情况多合并有子宫腔形态改变,宫腔的形态改变可能是导致IUD选择不当、放置后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2013 Vol. 24 (07): 520-522 [摘要] ( 53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5 )
522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持续性右脐静脉合并畸形的应用价值
张梅玉;王建芳;钟惠玲
DOI: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持续性右脐静脉合并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产前超声诊断持续性右脐静脉合并畸形的胎儿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4例持续性右脐静脉胎儿中产前超声检查48例胎儿未合并畸形,孕妇均正常分娩,新生儿健康;合并结构畸形的胎儿16例,畸形检出率25.0%(16/64)。其中心脏异常6例,骨骼及肢体异常5例,神经系统异常、胸部异常各3例、消化系统异常2例,颜面部异常1例、泌尿生殖系统异常1例;合并畸形种类以单发多见,畸形部位以心脏、骨骼及肢体异常为主。结论:产前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持续性右脐静脉胎儿及合并畸形的首要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3 Vol. 24 (07): 522-524 [摘要] ( 72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0 )
524 磁共振检查对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
李 军;张雪雁;邹志孟;李海飞;曹庆勇;刘培政;孙立国
DOI:
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对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12例经临床诊断为臀中肌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经理疗、按摩及服用中成药10~20 d后,观察疗效并再次进行磁共振扫描。分别根据临床疗效及磁共振信号演变进行分组,两者之间进行Kappa检验。结果:12例患者均单侧发病且均于患侧臀中肌出现异常水肿信号。临床疗效分组与信号演变分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结论:通过磁共振检查可有效诊断臀中肌综合征,并可根据臀中肌信号演变评价臀中肌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2013 Vol. 24 (07): 524-526 [摘要] ( 814 ) HTML (0 KB)  PDF  (0 KB)  ( 275 )
526 小儿正常髋关节负重面股骨头覆盖角磁共振研究
刘鸿圣;曾斯慧;缪定强;陈元凯
DOI:
目的:总结小儿正常髋关节负重面股骨头覆盖角的特点。材料与方法:95名1~8岁小儿行正常髋关节磁共振扫描,所有检查者均行髋关节放射状T2WI-FFE扫描,分析负重面髋臼与股骨头骨骺的形态学特点,对负重面下的5个角度进行髋臼总覆盖角(TCA)、骨性髋臼覆盖角(ACA)和盂唇覆盖角(LCA)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作各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放射状扫描负重面各角度下髋臼与股骨头均紧密相贴,负重面各角度下TCA值无明显差异,负重面自前到后ACA平均值逐渐下降,LCA平均值逐渐上升。TCA与LCA、ACA与LCA均呈负相关,TCA与ACA无明显相关。结论:发育过程中髋臼的骨性面边缘欠规则,而软骨面光滑,边缘显示清晰,软骨性指标测量的稳定性较好,其中髋臼总覆盖角能较好反映髋关节的稳定性。
2013 Vol. 24 (07): 526-528 [摘要] ( 6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0 )
       病例报告
529 盆腔腹膜外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张 清;牛 犇;许 炜
DOI:
2013 Vol. 24 (07): 529-530 [摘要] ( 7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1 )
530 宫颈癌合并大量宫腔积脓1例
代 平;欧光乾;斯光晏;罗传斌;何其舟
DOI:
2013 Vol. 24 (07): 530-531 [摘要] ( 63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531 下颌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
谈章懋;陈 东;赵冬梅
DOI:
2013 Vol. 24 (07): 531-532 [摘要] ( 64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