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1年 22卷 3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153
脑灰质异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
柴 学;刘 文;肖朝勇;袁哲星;黄清玲;胡 军;李宗鸿;杨庭才
DOI:
目的:探讨脑异位灰质及其周边白质纤维束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中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MRI证实的脑灰质异位患者DTI图像。观察DTI及DTT图像灰质异位区周围脑白质形态,并在DTI图像上测量异位灰质及其周围脑白质、对侧脑白质及正常位置脑灰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异位灰质区脑白质与对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脑白质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异位灰质区与正常位置灰质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0例患者中Ⅰ型室管膜下型灰质异位有2例;Ⅱ型皮层下灰质异位有5例;Ⅲ型带状性灰质异位有1例;兼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又出现Ⅳ型即混合型有2例。异位灰质区脑白质走行发生异常,呈受压推移或聚拢改变,无消融;异位灰质区脑白质与对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脑白质区的FA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435,P=0.669);异位灰质区与正常位置灰质间的FA值大致相同(T=-0.000,P=1.000)。结论:异位灰质区白质纤维束形态发生改变,FA值与对侧白质纤维束相比,无明显下降;DTT可清晰显示异位灰质区脑白质的走行方向及形态。
2011 Vol. 22 (3): 153-156 [
摘要
] (
112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157
多层螺旋CT定量成像技术在COPD中的应用研究
陈 淮;曾庆思;关玉宝;高 怡;岑人丽;张超亮;侯欣然
DOI:
目的:评价MSCT定量成像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相关性,分析COPD患者与正常志愿者MSCT定量参数的对比性,确定COPD患者MSCT定量成像参数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正常志愿者30例,COPD患者40例,通过常规肺功能检查及MSCT检查,在最大吸气末及最大呼气末屏气扫描,所有数据通过肺计算机辅助检查系统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与肺功能检查(PFT)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正常志愿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OPD患者最大呼气容积/最大吸气容积(Vex/Vin)与残气量/肺总量(RV/TLC)有显著的相关性(r=0.90,P<0.01),Vin和Vex与TLC及RV亦有很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0和0.81,P<0.01),(Vin-Vex)与FVC亦有很好的相关性(r=0.76,P<0.01)。深呼气相时EV-910与FEV1/FVC%有很好的相关性(r=-0.84,P<0.01)。PI-910in、PI-950in及PI-910ex、PI-950ex与FEV1及FEV1/FVC%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以呼气相时的相关性更好,其中以PI-910ex时的相关性为佳(r分别为-0.86和-0.85,P<0.01)。深吸气末肺容积为(5318.15±1200.74)ml,平均肺密度为(-898.04±35.36)HU,单位体积密度为(0.102±0.035)g/cm3,三者与正常志愿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深呼气末肺容积为(3878.21±1202.75)ml,平均肺密度为(-855.04±50.41)HU,单位体积密度为(0.144±0.051)g/cm3,与正常志愿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MSCT肺功能检查能很好的评估COPD患者的情况,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2011 Vol. 22 (3): 157-161 [
摘要
] (
140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病例报告
161
医源性输尿管阴道瘘1例
何 佶
DOI:
2011 Vol. 22 (3): 161-161 [
摘要
] (
8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论著
162
三维超声在膈疝胎儿肺容积测量中的应用
张 波;杨太珠
DOI: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测量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胎儿肺容积的准确性,并初步探讨CDH胎儿肺容积改变规律。方法:对10例拟引产的CDH胎儿于引产前1~3d应用三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技术(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 VOCAL)测得其肺容积值,引产后6h内对胎儿进行病检,用水置换法得到其实际容积。同时测量150例正常对照组胎儿肺容积,并与CDH胎儿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三维超声测量CDH胎儿肺容积与病检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9,偏倚及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68cm3及(-4.59~3.24)cm3;②CDH胎儿肺容积较同孕周对照组明显减小。结论:先天性膈疝时胎儿肺脏受压体积明显缩小;三维超声测量CDH胎儿肺容积的准确性较好,可能成为评估其肺发育不良程度的重要方法。
2011 Vol. 22 (3): 162-164 [
摘要
] (
98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4
)
165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张卫国;郭 亮
DOI: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7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稳定性心绞痛两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的数量、形态、CT值及延迟扫描后CT值的变化。比较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致病斑块和非致病斑块的CT值和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并分析斑块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的重构指数。结果:两组斑块数量无统计学差异,急性冠脉综合症Ⅱ型斑块显著多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致病斑块中,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斑块的CT值显著低于稳定心绞痛患者斑块的CT值。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致病斑块的CT值显著低于非致病斑块的CT值。延迟增强扫描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致病斑块CT值的下降显著低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致病斑块。ACS组患者斑块部位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为58.1%,SA组患者斑块部位冠状动脉的正向重构率为24.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通过对斑块形态的识别和密度的测量以及延迟扫描的变化能够有效的鉴别斑块的稳定性,但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2011 Vol. 22 (3): 165-169 [
摘要
] (
10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170
双源CT血管成像检出内脏动脉瘤的临床意义
吴新生;张龙江;周长圣;罗 松;卢光明
DOI:
目的:定量评价双源CT增强横断面图像和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内脏动脉瘤检出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0年4月经双源CT血管成像检出的内脏动脉瘤14例,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评价,以先横断面图像后阅读后处理图像的顺序共同分析了所有图像,预先知道这些患者有动脉瘤,但不知道其部位及数目。记录动脉瘤的部位及数目,若1条血管发现1个或多个动脉瘤,即为阳性。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以血管为分析单位,评价横断面和后处理图像检出内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记录分析横断面图像和后处理图像的时间有无差别。结果:14例患者中,综合诊断23条血管有动脉瘤,61条血管无动脉瘤。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横断面图像正确诊断17条血管有动脉瘤,4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57条真阴性;对应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4%、93%。后处理图像观察到所有动脉瘤,对应于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和100%。相比于后处理图像,横断面增强图像漏诊或误诊了较多的小动脉瘤。分析横断面图像的时间[(58.5±15.6)s]也明显长于分析后处理图像[(30.6±8.2)s]的时间(P<0.001)。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尤其是VR和MIP技术能很好显示内脏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尤其对小动脉瘤的显示有重要价值;对确立临床诊断和患者的处理有重要价值,且能节省读片时间。
2011 Vol. 22 (3): 170-173 [
摘要
] (
1003
)
HTML
(0 KB)
PDF
(0 KB) (
227
)
174
超声诊断非肿瘤性肠梗阻205例病因分析
黄 梅;王光霞
DOI: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不同病因的非肿瘤性肠梗阻,探讨其诊断意义和价值,并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经手术证实的非肿瘤性肠梗阻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包括小肠管径、肠壁的厚度、病变范围、肠壁回声、肠蠕动状况、肠壁和肠系膜血供等。结果:205例中超声诊断确定肠梗阻病因180例,病因诊断符合率87.8%(180/205);漏/误诊率12.2%(25/205),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腹部超声检查诊断非肿瘤性肠梗阻及其病因准确可靠,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可作为非肿瘤性肠梗阻的常规检查方法。
2011 Vol. 22 (3): 174-177 [
摘要
] (
8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病例报告
177
CT诊断左侧十二指肠旁疝1例
赵淑红
DOI:
2011 Vol. 22 (3): 177-177 [
摘要
] (
96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7
)
论著
178
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成像正常椎管内臂丛神经根解剖研究
陈 新;刘 伟;王丛颖;牛琰鑫;潘晶晶
DOI:
目的:应用MRI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Balance SSFP)序列成像多平面重建描述椎管内臂丛正常形态解剖。材料与方法:本组20例自愿者行MRI检查;从283例同时行CTM和MRI检查中筛选CTM未见椎管内臂丛神经根结构损伤的28例与MRI比较。行冠状、矢状及斜横轴位重建,测量20例自愿者各组神经根。结果:冠状图像显示完整的神经前、后根结构,前根表现为“机翼状”,后根表现为“毛刷状”;矢状位脊髓旁层面显示各组神经根与相应椎体位置关系;斜横轴位图像显示神经根连续性更完整,避免了上下组神经根重叠。结论:应用Balance-SSFP序列成像,冠状位、矢状位及斜横轴位重建图像,可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臂丛的形态解剖学信息。
2011 Vol. 22 (3): 178-180 [
摘要
] (
1024
)
HTML
(0 KB)
PDF
(0 KB) (
222
)
综述
181
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X线测量与诊断
何宪国;樊新云;刘向东
DOI:
2011 Vol. 22 (3): 181-183 [
摘要
] (
94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5
)
短篇论著
184
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的MRI特征及临床意义
叶晓雪;宋樟伟;谢品楠;许崇永;葛 文;王营营;方必东;陈梅魁
DOI:
目的:探讨MRI对婴幼儿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患儿的头颅及颈髓MRI检查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0例中8例累及脑干(80%),其中脑桥被盖5例,延髓4例,中脑2例;累及小脑齿状核4例,颈髓2例(分别为C2~C4,C4~C7水平),小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各1例;病变在T1WI上为稍低或低信号,T2WI上为稍高或高信号,FLAIR上为稍高或高信号,D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结论:婴幼儿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常累及脑桥被盖、延髓及小脑齿状核,MRI是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早期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手段。
2011 Vol. 22 (3): 184-186 [
摘要
] (
91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1
)
186
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Cyfra21-1、NSE、降钙素检测诊断骨转移的临床意义
韩 亮;王中彬;宋丽萍;向 阳
DOI:
目的: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血清细胞角蛋白19(CK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降钙素的联合检查,探讨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前后1周内进行Cyfra21-1、NSE、降钙素测定。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71例发生骨转移,占59.17%,其中单发者为14例,占19.72%,多发者为57例,占80.28%.肺癌骨转移患者以肋骨转移最多,其次是脊柱,再次是骨盆。肺癌骨转移组Cyfra21-1、NSE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肺癌骨转移组、未转移组Cyfra21-1、NSE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肺癌骨转移组降钙素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及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血清Cyfra21-1、NSE、降钙素水平与骨转移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发骨转移中此3项值最高。血清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尤其是肺鳞癌;血清NSE在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Cyfra21-1、NSE、降钙素测定,对于诊断骨转移,特别是肺癌术前发生的单发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1 Vol. 22 (3): 186-188 [
摘要
] (
101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2
)
189
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离断的诊断价值
宋樟伟;葛 文;许崇永;陈梅魁;吴爱琴;周忠洁;方必东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组技术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和离断(IAA)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CoA和IAA患儿18例,均行心脏大血管薄层增强扫描,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与超声心动图(UCG)对比分析CoA和IAA的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中CoA 13例(单纯型7例,复杂型6例,其中导管前型4例,导管后型2例),IAA 5例(A型3例,B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室间隔缺损(VSD)14例,房间隔缺损(ASD)7例,大动脉转位(TGA)2例,永存动脉干(PTA)1例,Taussig-Bing综合征(TBS)1例,主动脉瓣狭窄(AVS)1例,肺动脉瓣狭窄(PVS)2例。MSCT及重组技术对CoA及IAA诊断准确率为100%,伴发畸形ASD漏诊2例,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狭窄均未检出。UCG检出CoA 11例,误诊双主动脉弓1例,疑诊1例;检出IAA 3例,误诊右位主动脉弓1例,PDA漏诊1例;UCG对CoA及IAA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6%及60.0%。结论:MSCT及重组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CoA及IAA心外畸形较UCG有一定优势,结合UCG可以进一步提高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
2011 Vol. 22 (3): 189-191 [
摘要
] (
17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9
)
19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体-肺侧支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刘良华;黄文萍;杜正隆;陈丽媛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体肺侧支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1例合并体肺侧支循环的先天性心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肺侧支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前超声明确诊断26例,漏诊5例。与造影相符6例,不符2例;侧支1~11支,平均4支,内径0.1~1.6cm。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体肺侧支有肯定的价值。
2011 Vol. 22 (3): 191-193 [
摘要
] (
87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0
)
193
超声诊断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探讨
黄 威;夏礼锋;郑达聪;李 霞;邹颖君
DOI:
目的:探讨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对超声诊断的10例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声诊断的10例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均为Ⅰ型,其中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永存动脉干及室间隔缺损。结论:3VT切面及连续追踪扫查法是诊断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较好的切面及方法。
2011 Vol. 22 (3): 193-194 [
摘要
] (
11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19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诊断
温 锋;孙 巍;梁宏元;毛晓楠;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2011 Vol. 22 (3): 195-197 [
摘要
] (
977
)
HTML
(0 KB)
PDF
(0 KB) (
173
)
198
四维超声、断层成像和容积对比成像对胆囊疾病的应用价值
张玉良
DOI: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断层成像和容积对比成像对胆囊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Voluson-E8超声系统和4D view分析软件对60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超声研究。结果:57例胆囊疾病均获得满意图像。四维超声显示胆囊结石、息肉形状直观、立体、逼真;多平面断层成像技术显示出不同断层、不同平面的丰富超声信息;容积对比成像技术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结论:①四维超声、断层成像和容积对比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能使病灶组织显示出逼真的动态立体图像、丰富的断层超声信息和良好的分辨率及信噪比。②三种技术联合应用对于胆囊疾病有着独特的诊断价值,能节省检查时间,减少操作者的技术因素影响,提高诊断正确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 Vol. 22 (3): 198-199 [
摘要
] (
9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62
)
200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中的诊断价值
丁庆国;贾传海;陆永明;张红强
DOI: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32例33个PAD患者,均做了常规MRI抑脂T2WI扫描及T1W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检查。结果:33个PAD直径0.6~3.5cm,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缘,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囊袋状影,抑脂T2WI上见19个(57.6%)有气-液平面,10个为单纯液体的囊样信号影,4个单纯气体影,MRCP上均清晰显示呈高信号囊袋状或“草莓”状影,22个(68.8%)清晰显示PAD与十二指肠降部黏膜相连的细长窄蒂。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单纯胆总管扩张,1例胆总管囊肿,1例单纯胆囊结石,4例胰腺炎,1例胰管扩张。结论:MRCP对PA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011 Vol. 22 (3): 200-201 [
摘要
] (
9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202
肿瘤性肠梗阻的超声诊断价值
黄春旺;王光霞
DOI:
目的:探讨超声对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肠道肿瘤性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超声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在102例肠道肿瘤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超声全部提示肠梗阻,符合率100%,其中检出肠道肿瘤91例,病因诊断率89.2%(91/102),超声准确提示病变部位85例,定位符合率93.4%(85/91),肠道肿瘤超声分型与病理符合率90.5%(86/95);超声诊断肠道恶性肿瘤79例,符合率84%(79/94);超声诊断肠道良性肿瘤5例,符合率62.5%(5/8);超声显示74例肠壁壁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均为恶性,壁层结构消失是诊断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结论:超声检查对肠道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2011 Vol. 22 (3): 202-204 [
摘要
] (
1022
)
HTML
(0 KB)
PDF
(0 KB) (
431
)
204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间接征象分析
张 魁;俞子东;吕银祥;俞远成;陈亚新;裘钦军;张琪荣;杨志刚
DOI: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间接征象声像图特征,评价其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超检查160例急性阑尾炎病人,分析其间接征象:①回盲部水肿;②回肠末端蠕动增加;③右下腹局部强回声;④局部肠间隙积液;⑤气体多层反射回声;⑥右下腹淋巴结肿大;⑦右下腹不规则混合性包块;⑧局部探头压痛及反跳痛。结果:各项超声间接征象检出率:回盲部水肿为75.6%;回肠末端蠕动增加为20.6%;右下腹局部强回声为36.9%;局部肠间隙积液为24.4%;气体多层反射回声为1.3%;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为21.9%;右下腹不规则混合性包块为8.8%;局部探头压痛及反跳痛为96.3%。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P<0.01)。结论:超声间接征象有助于临床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回盲部水肿、右下腹局部强回声、局部探头压痛及反跳痛和右下腹不规则混合性包块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2011 Vol. 22 (3): 204-207 [
摘要
] (
102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5
)
207
CT在肾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葛 湛;潘 恒;谢长浓;肖 衍
DOI:
目的:探讨CT在肾淋巴瘤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肾脏的淋巴瘤共13例,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确诊。结果:CT表现为肾内肿块5例;双侧肾脏弥漫增大2例,单侧肾脏弥漫肿大1例;肾周肿物3例;肾盂肿块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淋巴瘤3例,继发性肾淋巴瘤10例。结论:CT可发现肾淋巴瘤及其位置、累及范围、临床分期,在肾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1 Vol. 22 (3): 207-209 [
摘要
] (
13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37
)
210
DSA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胡可明;孙志先;张 毅;汪志超;陈康海;汪长胜
DOI:
目的:探讨DSA深静脉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56例(71条)DVT的患者,先行超声检查,然后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结果:DVT的超声检查:髂静脉13条(18.3%),股静脉40条(56.3%),腘静脉38条(53.5%),胫前静脉11条(15.5%),胫后静脉22条(31%)和腓静脉9条(12.7%)。DSA静脉造影检查:髂静脉16条(22.5%),股静脉42条(59.2%),腘静脉41条(57.7%),胫前静脉38条(53.5%),胫后静脉47条(66.2%)和腓静脉35条(49.3%)。大腿DVT的两种检查的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小腿DVT的两种检查的结果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SA静脉造影对小腿DVT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超声检查。
2011 Vol. 22 (3): 210-212 [
摘要
] (
10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84
)
212
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
徐 峰;朱蒙蒙;秦国初;牛 磊;龚 健;周正扬
DOI:
目的:探讨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PVN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关节PVNS的MRI影像资料和病理学资料。结果:13例中弥漫性11例,其中膝关节10例和肩关节1例;局限性2例,均为膝关节。11例弥漫性PVNS均见关节腔积液,其中6例髌上囊积液高信号中见低信号结节,7例前后交叉韧带表面可见不规则增厚的滑膜覆盖,呈中等或者中等稍低信号;8例伴有软骨及软骨下骨的侵蚀,周围有低信号硬化边;3例关节内脂肪垫受侵并被推压移位;6例增强扫描显示增厚的滑膜均明显强化,2例局限性PVNS表现为单发性低信号结节伴关节腔积液。结论:MRI能准确显示关节PVNS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有定性诊断价值。
2011 Vol. 22 (3): 212-215 [
摘要
] (
980
)
HTML
(0 KB)
PDF
(0 KB) (
407
)
215
MRI在牙齿正畸治疗测量中的应用
赵振华;王伯胤;张国兴;张雅萍;冯国灿;钱伟永
DOI:
目的:探讨MRI在牙齿正畸治疗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牙齿正畸治疗病例,行X线头影摄片、多层螺旋CT和MRI 3种影像方法检查,分别测量颌骨前后向、垂直向关系指标、牙齿角度及线距,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X线头影测量、多层螺旋CT测量与MRI测量颌骨前后向、垂直向关系指标、牙齿角度及线距的测量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在显示颌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上较X线头影测量、多层螺旋CT具有优势,而且无辐射危害。结论:MRI在牙齿正畸治疗测量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11 Vol. 22 (3): 215-217 [
摘要
] (
104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218
1.5T磁共振IFIR技术对肝门静脉成像的初探
邢金子;刘爱连;王 艺;董 越;宁殿秀
DOI:
目的:探讨1.5T MR扫描仪上插入有限脉冲响应(IFIR)序列对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采用GE signa 1.5T HD echospeed MRI超导型扫描仪,8ch Body Upper线圈,呼吸门控,采集时间约3~4min;饱合带的预加方式:以冠状位FIESTA序列做为定位图,设定采集框范围为76~84cm,饱合带的下缘为心尖与肝右叶下缘的斜行连线,带宽为20cm,覆盖心脏与肝脏,尽量避开脾脏与肠系膜上静脉供血区。在ADW4.4工作站上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门静脉各级分支显示程度及清晰度进行评分。并与呼吸是否规律、受试者是否肥胖因素对比分析。结果:36例受试者中,图像质量4分13例(36%,13/36),3分14例(39%,14/36),2分4例(11%,4/36),1分5例(14%,5/36)。低分(1~2分)受试者中6例受试者呼吸异常,3例受试者肥胖。结论:1.5T磁共振IFIR序列无需造影增强便可清楚显示门静脉的各级分支,是具有很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无创、安全、可行的肝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
2011 Vol. 22 (3): 218-220 [
摘要
] (
10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8
)
病例报告
221
误诊为左肺下叶中心肺癌的肺门Castleman病
曹殿波;郭 亮;李 叶;孙晓艳
DOI:
2011 Vol. 22 (3): 221-221 [
摘要
] (
97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6
)
222
ERCP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真菌感染伴梗阻性黄疸1例
蔡 懿;任德安
DOI:
2011 Vol. 22 (3): 222-223 [
摘要
] (
9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223
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吴卿杰
DOI:
2011 Vol. 22 (3): 223-224 [
摘要
] (
90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4
)
225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黄朝晖;周尚军;黄必飞;吴金忠
DOI:
2011 Vol. 22 (3): 225-225 [
摘要
] (
937
)
HTML
(0 KB)
PDF
(0 KB) (
196
)
226
右侧冈下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伴右侧肩胛骨转移1例
杨林根
DOI:
2011 Vol. 22 (3): 226-226 [
摘要
] (
958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227
全身多发关节巨大痛风结节1例
王国松;郑继爱;杨建荣
DOI:
2011 Vol. 22 (3): 227-228 [
摘要
] (
91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2
)
228
先天性单侧腓骨缺如1例
单云鹏;韩耀华
DOI:
2011 Vol. 22 (3): 228-228 [
摘要
] (
96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0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