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0年 21卷 1期
刊出日期:2010-01-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1 脑节细胞胶质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联系
李 峰;贾传海;朱宗明;张龙江;徐 艳;朱建国
DOI:
目的:探讨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与临床病理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和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病灶全部为单发,幕上18例,幕下2例。额叶8例,颞叶7例,顶叶、枕顶叶、额颞叶及小脑、延颈髓各1例。17例为术前检出肿瘤,3例为术后检出肿瘤,其中2例为原发灶复发,1例为非原发灶部位新发肿瘤。MRI上肿瘤信号呈多样性,根据MRI表现可分囊性为主型和实性为主型,增强后,肿瘤强化呈多样性,囊性为主型可无强化或伴壁结节强化,实性为主型可局灶强化、弥漫强化。瘤周水肿多较轻或无。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最大激活区与病理灶位置一致。结论: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应用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价。
2010 Vol. 21 (1): 1-4 [摘要] ( 1392 ) HTML (1 KB)  PDF  (0 KB)  ( 238 )
5 儿童局灶性颞叶癫痫:3.0T 1H-MRS及MR海马容积分析
孙 鹤;刘兆玉;郭启勇
DOI:
目的:探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与磁共振容积测量(vMR)对儿童局灶性颞叶癫痫(fTLE)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对30例经24小时动态脑电图确诊的fTLE患儿(年龄5~14岁,平均8.5岁)行3.0T 1H-MRS分析及vMR测量,并以随机的30名儿童(年龄5~14岁,平均8.8岁)对照,计算患者组双侧海马区代谢产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海马容积、对照组任一侧海马NAA/Cr及容积,比较患儿病灶侧与病灶对侧、病灶侧与对照组、病灶对侧与对照组之间有否差异。分析癫痫发作频率等临床相关因素与海马萎缩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病灶侧海马区NAA/Cr(1.47±0.24)较病灶对侧(1.79±0.35)及对照组(1.81±0.27)明显减低,而病灶对侧NAA/Cr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患儿病灶侧海马容积(2.75±0.35)较病灶对侧(3.06±0.46)和对照组(3.11±0.17)亦明显减小(对照组NAA/Cr值及海马容积参考值范围为标准)。此外,fTLE患儿癫痫发作频率与病灶侧海马容积缩小不具有相关性,而热惊厥史对海马体积具有显著影响。结论:3.0T 1H-MRS及vMR测量对儿童局灶性颞叶癫痫病灶具有定位作用,并且能够定量反映患儿海马代谢性异常及形态学改变,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2010 Vol. 21 (1): 5-8 [摘要] ( 1395 ) HTML (1 KB)  PDF  (0 KB)  ( 173 )
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囊变坏死与P73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魏晓辉;周俊林;黎卫平;董 驰
DOI: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表现囊变坏死与P73因子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用抗P73抗体对2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标记并分析,对肿瘤MRI图像上囊变坏死情况进行评分,对照做相关分析。结果:2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P73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血管瘤型脑膜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肿瘤囊变坏死MRI评分的增高,P73阳性表达水平也提高(P<0.05)。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囊变坏死与P73的表达程度相关,可做为分析肿瘤治疗和预后的参考。
2010 Vol. 21 (1): 9-12 [摘要] ( 14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79 )
13 甲状腺单发结节三维超声定性诊断及其ROC曲线分析
张 渊;章建全;江 泉;陈 剑;顾晓鸣
DOI: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三维超声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价甲状腺结节的三维灰阶特征及三维血管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三维灰阶超声特征、结节内部三维血管形态及分布、结节周边三维血管形态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三维灰阶超声特征来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8,诊断价值较高;以结节周围血管形态来鉴别结节良恶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1,诊断价值中等;以三维超声灰阶和血管三维能量图整体评价结节良恶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8,诊断价值最高。结论:三维超声成像能评价甲状腺结节的灰阶特征及结节内部及周边血管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可以提高甲状腺单发结节的鉴别诊断能力。
2010 Vol. 21 (1): 13-16 [摘要] ( 1373 ) HTML (1 KB)  PDF  (0 KB)  ( 220 )
17 基于超声图像边缘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判别
陈秋霞;马步云;彭玉兰;刘 奇
DOI:
目的:提取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边缘,判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即根据图像不同的梯度选择不同的扩散系数的扩散方程,滤除噪声的同时很好地保留了图像的边缘信息。然后在Level Set方法中提出一种新的变分公式,完全避免了重初始化步骤,且水平集函数的初始化灵活,采用手工勾画粗略边界的半自动分割流程,不仅提高了分割准确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分割效率。结果:采用综合灰度共生矩阵计算乳腺肿瘤的纹理特征和模糊C均值的方法进行良恶性判别,正确率为72.64%。结论:实验证明,本文算法能高效准确地提取出肿瘤边界,为肿瘤良恶性的判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0 Vol. 21 (1): 17-20 [摘要] ( 2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160 )
21 彩超与左室造影对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的临床价值
王 洁;邓劲松;袁明远;吴朝辉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与左室造影对室间隔缺损(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DFI与左室造影二种方法,对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27例患者进行检查,分别观察VSD并膜部瘤的位置、大小、膜部瘤的形态及距主动脉瓣环、三尖瓣环的距离,术前二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DFI对VSD并膜部瘤检出率92.6%、左室造影检出率10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DFI与左室造影二种方法对VSD口的大小测量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但对VSD并膜部瘤,其VSD上缘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对人体无损伤,重复性好,对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可提供较淮确的依据,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有重要价值。
2010 Vol. 21 (1): 21-23 [摘要] ( 1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73 )
24 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张海栋;王仁法;宋少辉;杨海涛;周俊芬;祁 良
DOI:
目的:分析脊柱原发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阅片,对肿瘤的发生部位、侵犯范围、肿瘤形态、钙化或骨化、强化表现及肿瘤性质分析评价。结果:颈椎1例,胸椎7例,骶椎3例。11例均呈溶骨性破坏,4例椎体破坏,5例椎体和附件破坏,2例肋椎关节破坏,11例肿瘤均有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有明显钙化,4例累及相邻两个椎体。结论: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与其它部位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相似,CT对于钙化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对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MRI对于显示软组织肿块和椎管内侵犯具有明显优势,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2010 Vol. 21 (1): 24-27 [摘要] ( 1297 ) HTML (1 KB)  PDF  (0 KB)  ( 425 )
       病例报告
27 黄色素瘤血管超声表现1例
张新华;张学兰
DOI:
2010 Vol. 21 (1): 27-27 [摘要] ( 1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211 )
       论著
28 MRI在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林飞飞;韩镜明;向 葵;孙 洁;曹卫国;王宏伟
DOI: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MR信号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1例临床怀疑肘关节不典型损伤在我院行MR检查的患儿的MR表现。均有伤后肘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加做CT检查3例。结果:41例中,31例(75.6%)经MR检查确诊为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其中X线平片或CT检查未见骨折病例中,骨骺骨折7例,关节软骨骨折但X线未显示骨折片3例,骨挫伤18例;肌腱损伤0例。6例X线或CT检查虽可诊断骨折但不能显示损伤是否累及关节面,MR检查证实平片所见,并进一步确诊骨折并伴不典型损伤者3例。单纯骨折不伴不典型损伤者3例,仅有单纯软组织损伤或关节积液5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应作为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在儿童肘关节不典型损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2010 Vol. 21 (1): 28-30 [摘要] ( 1333 ) HTML (1 KB)  PDF  (0 KB)  ( 158 )
31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滑膜改变的MRI表现
丁小南;袁建华;程爱萍
DOI:
目的:探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滑膜改变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MRI表现,重点观察其滑膜的改变。结果:MRI表现有关节滑膜水肿20例;关节积液20例;关节滑膜增生13例;滑膜增生骨化1例;滑膜性关节游离体1例。结论: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关节滑膜的改变是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其在MRI上可得到良好的显示,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2010 Vol. 21 (1): 31-33 [摘要] ( 1380 ) HTML (1 KB)  PDF  (0 KB)  ( 216 )
34 活体前交叉韧带MRI功能解剖学研究
陈 新;潘晶晶
DOI:
目的:研究活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 ACL )功能解剖学的变化。方法:本组30例自愿者,共40侧膝关节,平均年龄23岁。应用3维MRI扫描序列,每个膝关节行4种体位扫描。膝伸直位(0°)屈膝位(30°、60°、90°),经斜矢状和斜冠状面图像重建,测量ACL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长度和上倾角的变化,并观察解剖形态学变化。结果:随不同屈膝度AMB和PLB长度发生变化,屈膝90°AMB最长,张力最高。而PLB最短,张力最低。屈膝时AMB与PLB可形成平行结构型和绞扭结构型。膝伸直位时,AMB与PLB上倾角分别为38.5°±4.9°和48.3°±6.9°。结论:应用MRI技术可行ACL功能及解剖学研究。
2010 Vol. 21 (1): 34-37 [摘要] ( 1273 ) HTML (1 KB)  PDF  (0 KB)  ( 169 )
       病例报告
37 肠梗阻并Meckel憩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
胡雪飞;高建国
DOI:
2010 Vol. 21 (1): 37-37 [摘要] ( 1252 ) HTML (1 KB)  PDF  (0 KB)  ( 348 )
       综述
38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志宏综述;伍建林审校
DOI:
2010 Vol. 21 (1): 38-40 [摘要] ( 12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96 )
       短篇论著
41 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异物的实验研究
王 娟;程敬亮;张 勇;李华丽;李 丹;李彩霞;李建灵
DOI: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异物的检出价值。方法:实验动物12只,右眼玻璃体内植入5根长1cm,直径0.2~0.3mm自体睫毛异物,均于术后2小时行SWI序列检查,并于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中共有8只玻璃体内植入自体睫毛异物可在SWI序列幅值图及磁敏感加权图像上呈线状低信号,相位图像呈线状高信号。结论:SWI序列幅值图、磁敏感加权图及相位图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的检出。
2010 Vol. 21 (1): 41-43 [摘要] ( 1294 ) HTML (1 KB)  PDF  (0 KB)  ( 258 )
43 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TIA的应用研究
周 勇;苗延巍;伍建林
DOI: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测量患者感兴趣区的CBF、CBV、MTT值,计算其与TIA发作频率、NIHSS评分的关联程度,并与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77.4%)CTP上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MTT不同程度延长,伴或不伴有CBF下降,其中Ⅰ期7例(29.2%),Ⅱ期17例(70.8%)。TIA发作时NIHSS 评分≥4分组的CTP阳性率(86.2%)明显高于<4分组的(37.5%,P=0.024)。TIA发作频率≥2次TIA/24h组的CIP阳性率显著高于<1次TIA/24h组的(P=0.038)。结论: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TIA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2010 Vol. 21 (1): 43-45 [摘要] ( 1375 ) HTML (1 KB)  PDF  (0 KB)  ( 223 )
46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分析
骆韵青;章燕锋;单桂英;于尚坤;陆建军
DOI: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以期提高超声诊断正确率。方法:对29例(32个)经手术病理确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声像图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灰阶声像图、血流特征以及颈区淋巴结受累情况,并将其前后径 /长径之比值与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个良性结节的前后径/长径之比值作对照分析。结果:29例PTMC(32个)术前超声发现结节25例(28个),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25个(89.3%),不规则形21个(75.0%),边界不清19个(67.9%),内见微钙化9个(32.1%);颈区淋巴结受累9例(32.1%)。肿瘤的形态、边界、回声、晕环、钙化、血流特点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肿瘤部位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8个恶性结节前后径/长径:0.86(0.64~1.05),63个良性结节其前后径/长径:0.67(0.46~1.02),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TMC声像图特征以结节呈不规则、不均质低回声,饱满或竖立感,前后径/长径较良性结节为大,边界模糊不清、毛刺样,内见点状或簇状钙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以内部血供为主。
2010 Vol. 21 (1): 46-48 [摘要] ( 1361 ) HTML (1 KB)  PDF  (0 KB)  ( 322 )
48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左房功能
管 敏;夏稻子;朱阿丽;宋 敏;邢桂英;许光瑜;卢亚光;张 丹
DOI: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9例(心室律<120次/分),窦性心律冠心病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健康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包括左房大小(LAD),双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左房容量(LAVmax, LAVmin);应用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参数:E峰、A峰及积分、E峰减速时间(DT),计算E/A;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及舒张期速度和心房收缩期反流速度(S、D、Ar峰)及积分,计算S/D;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房灌注分数(LA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合并房颤组左房收缩功能减低,冠心病组左房主动收缩增强(P<0.05)。冠心病伴房颤和不伴房颤患者左房舒张功能均减低,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价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左房功能。
2010 Vol. 21 (1): 48-50 [摘要] ( 1300 ) HTML (1 KB)  PDF  (0 KB)  ( 154 )
51 超声心动图检测中青年肥胖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姜克新;张 颖;田芳硕;杨 军
DOI: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中青年肥胖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60例肥胖者和21名健康者:肥胖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应用常规二维、M型超声测量心脏结构[收缩末期左室内径(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EDD)、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LVPW)厚度,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收缩功能指标[左室每搏量指数(SVI),射血分数(EF)];应用脉冲多普勒(PWD)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分别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及二尖瓣环舒张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收缩期运动速度(S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肥胖组同健康组比较,EDD、ESD增宽,IVS、LVPW增厚,LVM、LVMI增加,E峰降低,A峰升高,E/A比值降低,IVRT延长,Em降低,Am升高,Em/Am比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随肥胖程度的加重有加重趋势;肥胖组收缩功能参数(SVI、EF)与健康组比较变化无显著性(P>0.05),但Sm差异显著(P<0.05)。结论:肥胖可引起中青年人群心脏肥大,使中青年人群心脏舒张功能下降,并随肥胖程度而加重;组织多普勒可以较早检测肥胖者收缩功能的异常。
2010 Vol. 21 (1): 51-52 [摘要] ( 1318 ) HTML (1 KB)  PDF  (0 KB)  ( 201 )
53 应用重组改良型人膜联蛋白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宋丽萍;华子春;张 欣;邢海燕;轩 楠
DOI:
目的:探讨99mTc标记重组改良型人膜联蛋白(H-AnnexinV)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方法:7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4只(其中1只用于模型对照研究)大白兔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5%猪油的高脂饲料15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只正常对照组大白兔饲喂普通饲料15周。15周后取3只模型组大白兔自耳缘静脉注射99mTc-H-AnnexinV 37~55.5MBq/kg(含500μg H-AnnexinV),进行活体及离体血管显像。正常对照组显像方法相同。对模型组兔降主动脉分段,测定各段质量和放射性计数,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剩余1只模型对照组兔静脉注射99mTcO4- 37~55.5MBq/kg。结果:3只模型组兔注射99mTc-H-AnnexinV后10分钟降主动脉可见放射性摄取,随着时间的延长,显像剂摄取增加,显像剂注射后2小时,模型组兔降主动脉显影最为清晰。正常对照组兔在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可见降主动脉放射性摄取,随着时间的延长,显像剂摄取减少,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降主动脉放射性摄取不明显。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模型组靶/非靶(T/NT)比值(2.68±0.25)明显高于对照组(1.57±0.24,t=5.44,P<0.01)。含AS斑块血管片段的放射性摄取为(63.33±14.11)cpm/mg,明显高于非斑块的血管片段(21.75±8.30)cpm/mg(t=9.53,P<0.01)。1只模型对照组兔静脉注射后10分钟到2小时均未见明显主动脉影像。结论:99mTc- H-AnnexinV核素显像可成为一种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2010 Vol. 21 (1): 53-55 [摘要] ( 12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60 )
59 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初步临床研究
李志欣;刘秀荣;高登鹏
DOI:
目的:评价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分成两组,A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B组采用肝脾动脉双介入联合门静脉瘤栓的放疗法。结果:A组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29.03%(9/31)、12.9%(4/31)、6.45%(2/31)和3.22%(1/31),门脉瘤栓消失率为3.22%(1/31),B组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6.66%(14/30)、26.66%(8/30)、16.66(5/ 30)和13.33%(4/30),门脉瘤栓消失率为13.33%(4/30)。两组生存率(P<0.05)及门脉瘤栓消失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脾动脉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效果优于肝动脉化疗栓塞。
2010 Vol. 21 (1): 59-60 [摘要] ( 1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174 )
61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热化疗、热栓塞术后疗效早期检测中的价值
金 军;郭顺林;王文辉;张兴强;李奋强;李 博
DOI: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肝癌经肝动脉“双热”(热化疗加热栓塞,DT)治疗后疗效早期检测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对49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行经肝动脉DT治疗后的患者,术前1~2天、术后1~2天、术后7~10天、术后28~30天内行MR常规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经肝动脉DT治疗前、后不同b值下ADC值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术后各组ADC平均值较术前高,术后7~10天及28~30天ADC平均值较术后1~2天平均值高,术后28~30天较术后7~10天平均ADC值低。结论:ADC值与肝癌DT术后的肿瘤坏死密切相关,可用于DT术后疗效早期检测;术后28~30天之间ADC值较7~10天平均值降低,可在此期行第二次DT术。
2010 Vol. 21 (1): 61-63 [摘要] ( 1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199 )
64 肾透明细胞癌的MRI分析
连世东;谭晓天;徐 哲;欧阳汉
DOI:
目的:分析、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及特点。材料及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212例(222灶),男159例(168灶),女53例(54灶);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55.6岁)。结合病理改变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MRI平扫90.5%的病例信号不均匀,T1WI肿瘤以中低信号及低信号为主(73.4%),T2WI及T2WI/SPIR肿瘤以混杂信号为主(70.3%),部分呈高信号(23.4%)。增强扫描91.4%的肿瘤强化不均匀,以中、重度强化为主(88.6%)。病理上透明细胞癌质地不均匀,常见出血(27.5%)、坏死(47.3%)及囊性改变(24.3%)。出现假包膜、肾周组织(肾周脂肪囊及其以外的组织)侵犯、静脉瘤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病例分别达68.5%、11.7%、8.6%、5.8%及3.2%。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较有价值。
2010 Vol. 21 (1): 64-66 [摘要] ( 1372 ) HTML (1 KB)  PDF  (0 KB)  ( 196 )
67 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彭 软;谢红宁;杨建波;何 花;梁润彩
DOI: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分析影响其产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2003年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产前超声检查、住院分娩或引产,产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病例,分析其产前超声表现,按照有无合并产后出血、胎盘位置及超声人员经验等不同,分组比较其产前检出率。结果:54例胎盘植入病例中,产前正确超声诊断13例,检出率为24.1%。超声声像以胎盘内漩涡形成(10/13)、胎盘后间隙消失(9/13)及局部子宫肌层菲薄(5/13)为主。合并产后出血组产前检出率(45.8%)高于未合并产后出血组(6.7%);合并前置胎盘组检出率(50.0%)高于未合并前置胎盘组(8.9%);胎盘位于前壁组检出率(47.6%)高于非前壁组(9.1%);具有8年以上产科超声经验者诊断率(45.0%)高于其他人员(11.8%)。结论:胎盘植入产前超声诊断率较低;胎盘植入深度、胎盘附着位置及超声诊断人员经验是影响其检出率的主要因素。
2010 Vol. 21 (1): 67-69 [摘要] ( 1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189 )
69 碘对比剂剂量对犬血浆ET-1和CGRP的影响及意义
钱 颖;吴宗霞;雷 振;王志铭
DOI:
目的:探讨碘对比剂剂量对犬血浆ET-1和CGRP的影响,为临床使用低剂量碘对比剂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家犬静脉高压(1.2ml/s)注射不同剂量(2.93ml/kg,2.20ml/kg,1.47ml/kg)碘海醇,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和CGRP含量。结果:①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浆ET-1含量明显增加,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呈量效关系;②组间比较高、中剂量组CGRP下降水平(P=0.099)无统计学差异,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高、中剂量组ET-1与CGRP呈显著负相关,血浆ET-1在注射对比剂后30min达峰值,CGRP在30min降至最低值。结论:血浆ET-1和CGRP含量变化与剂量有关,使用低剂量碘对比剂可降低对比剂副反应发生。
2010 Vol. 21 (1): 69-71 [摘要] ( 1245 ) HTML (1 KB)  PDF  (0 KB)  ( 171 )
72 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PSA的关系探讨
杨桂凤;左书耀;王国明;王叙馥;张 勤;武凤玉
DOI: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探讨其发生骨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骨显像和术后进行病理分级,同时观察这些患者的术前血清PSA的水平。结果:77例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中有33例发生骨转移,占42.86%(33/77)。其中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之间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随着PSA值的升高,骨转移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SA大于PSA 20ng/ml时骨转移率为54.9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与分化程度、血清PSA值有一定关系,低分化或PSA大于PSA 20ng/ml发生骨转移可能性越大。
2010 Vol. 21 (1): 72-73 [摘要] ( 1296 ) HTML (1 KB)  PDF  (0 KB)  ( 334 )
       病例报告
74 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李 丽;宋建勋;孙鹏飞
DOI:
2010 Vol. 21 (1): 74-74 [摘要] ( 1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207 )
7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
杨 青
DOI:
2010 Vol. 21 (1): 75-75 [摘要] ( 1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187 )
76 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炎2例
刘春鹤;杨 军;于英蛟
DOI:
2010 Vol. 21 (1): 76-76 [摘要] ( 1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240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