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7年 18卷 2期
刊出日期:2007-02-20

病例报告
 
       论著
77 MCAO脑缺血后同侧黑质MRI动态改变
杨艳梅;冯晓源;姚振威;蒋胜洪;刘含秋;张 放;童 彤;王 非
DOI:
目的:分析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黑质的MR信号变化特点。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70~320g)16只,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两组: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4只。应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1h、3h、6h、9h、12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扫描。主要序列包括T2WI、T2map,观察脑缺血范围,计算并测量两侧纹状体、皮质和黑质T2值。结果:假手术对照组磁共振图像上双侧纹状体、皮质及黑质等脑组织各部均未出现异常表现。MCAO组大鼠MR扫描显示脑缺血范围累及脑皮质和左侧纹状体及其它皮质下结构,脑缺血区T2信号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1h、3h、6h、9h、12h、1d时双侧黑质未见异常MR表现。3d时MCAO组动物均显示脑缺血同侧黑质T2高信号,境界清楚,由T2map测得T2值增高。对侧黑质信号无明显变化,两侧黑质T2值差异有显著意义。7d MCAO组大鼠左侧黑质异常信号消失,双侧黑质T2值未见差异。MCAO后同侧黑质T2值的变化曲线与脑皮质和纹状体T2值的变化不同步。结论: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后3d同侧黑质出现MR异常信号。
2007 Vol. 18 (2): 77-80 [摘要] ( 17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5 )
81 3.0T磁共振脑深部核团T2信号值与脑铁浓度相关关系研究
许化致;孙 波;李建策
DOI:
目的:研究3.0 Tesla磁共振成像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主要包括红核、黑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T2信号值与局部脑组织非色素性铁浓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5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正常人T2WI 1192例,其中男689例,女503例,年龄1~87岁。将年龄按5年分组,共分17组。使用Efilm workstation 2.0图形工作站测量T2WI脑深部核团和额叶皮层T2信号值,并计算脑深部核团相对额叶皮层比值R。结果:红核、黑质、苍白球、壳核R值与相应局部铁估计浓度存在直线负相关(红核P=0.001,r=-0.748;黑质P<0.001,r=-0.863;苍白球P<0.001,r=-0.965;壳核P<0.001,r=-0.816)。尾状核头部R值与铁估计值不存在直线相关(P=0.336>0.05)。结论:红核、黑质、苍白球、壳核R值可半定量反应相应部位脑组织内非色素性铁含量。
2007 Vol. 18 (2): 81-84 [摘要] ( 1215 ) HTML (0 KB)  PDF  (0 KB)  ( 323 )
85 3D-CTA成像技术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评价
刘占川;韩锦山
DOI:
目的:探讨3D-CTA成像技术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3D-CTA检查确诊动脉瘤42例,3D-CTA诊断结果和空间成像结果与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手术病变暴露过程与3D-CTA空间成像相同。手术结果与3D-CTA诊断结果相同40例,不吻合2例。结论:3D-CTA可做为临床诊断动脉瘤首选方法和术前确定手术方案重要参考。对于前交通和后交通动脉瘤应进一步用MIP、SSD技术明确诊断。
2007 Vol. 18 (2): 85-87 [摘要] ( 112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0 )
88 颅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0例报告)
吴 越;张雪林;关长群;杨本强
DOI:
目的:提高影像学对颅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方法: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经CT检查,其中3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额颞顶部、额部、颅中窝、顶部各2例,额顶部、额颞部各1例,CT显示不均匀高密度区或混杂密度区,不均匀强化,2例伴颅骨破坏向颅外生长,MRI(2例)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全部肿瘤边缘呈分叶状。脑血管造影(3例)见大脑前、中动脉受压或弧形移位,可见肿瘤血管显影。结论:对中老年颅脑CT、MRI等影像学表现酷似恶性脑膜瘤、胶质瘤或脑转移瘤者,结合病程短和病情急剧加重,应考虑本肿瘤诊断。
2007 Vol. 18 (2): 88-90 [摘要] ( 1244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病例报告
90 B超首诊早期胃癌1例
杜 娟;刘 丽
DOI:
2007 Vol. 18 (2): 90-90 [摘要] ( 1111 ) HTML (0 KB)  PDF  (0 KB)  ( 259 )
       论著
91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杨海涛;王仁法;高小玲;程娟娟;夏黎明;王承缘
DOI:
目的:分析颅底部脊索瘤的MR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16例颅底脊索瘤中,肿瘤局限于斜坡者9例,累及鞍内、鞍旁、蝶窦、鼻咽部者7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病变在T1WI呈不均匀长?蛐等T1信号软组织肿块影,T2WI 9例呈等或稍长T2信号,7例呈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10例呈不均匀强化,6例呈明显强化。5例术后复查肿瘤复发。结论:MR可明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位置、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2007 Vol. 18 (2): 91-93 [摘要] ( 13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5 )
94 颞下窝原发肿瘤的MR诊断
陶 冉;崔进国;孙兴旺;祝玉芬;杜昱平
DOI:
目的:探讨颞下窝原发肿瘤的MR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颞下窝原发肿瘤的MR资料。结果:12例肿瘤均起源于颞下窝,其中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3例,纤维血管瘤1例,滑膜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边界清晰,信号较均匀,多呈等T1、等T2信号,强化均匀,神经鞘瘤内常可见囊变。纤维血管瘤T1呈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多呈明显均匀强化。滑膜肉瘤T1呈均匀等信号,T2呈较均匀稍低信号,呈均匀中度强化。软骨肉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强化不均匀,可见下颌骨升肢及髁状突骨质破坏。结论:MR可以准确显示肿瘤部位、边界及侵犯范围,对神经源性肿瘤和纤维血管瘤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2007 Vol. 18 (2): 94-96 [摘要] ( 122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5 )
97 多层CT多向多平面重组引导肺内局灶性病变活检的价值
全冠民;袁 涛
DOI:
目的:前瞻性研究多层CT多平面重组(MPR)在引导肺内局限性病灶活检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连续的33例及31例肺内局限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轴位CT扫描(非MPR)及多向MPR导向活检,比较2组的穿刺难度、操作总时间、成功活检时进针次数、并发症出现率、平均剂量-长度积(DLP)及定性诊断率。结果:2组穿刺难度与定性诊断率无差异。MPR组导向活检平均操作时间33min,非MPR组为44min(P<0.001)。活检成功时MPR组平均进针1.16次,非MPR组为1.61次(P=0.001)。MPR组仅6例(19.35%)出现少量气胸或咯血,而非MPR组15例(45.45%)出现并发症(P<0.05)。MPR组平均DLP为81.84mGy·cm,非MPR组为91.18mGy·cm(P<0.001)。结论:多层CT多向MPR导向直观显示穿刺路径、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进针次数及术中扫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辐射剂量,因此对肺内局灶性病变、尤其是肺深部肿块CT导向活检有一定价值。
2007 Vol. 18 (2): 97-100 [摘要] ( 1238 ) HTML (0 KB)  PDF  (0 KB)  ( 267 )
101 Riolan动脉弓的CTA影像表现
王新江;蔡祖龙;赵绍宏;赵锡海;黄 辉;赵林芬;杨 立
DOI:
目的:分析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2月腹部大血管病变行CTA检查,合并有Riolan动脉弓显示的病例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80岁,平均52.1岁。8例男性患者有动脉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1例男性患者为先天性腹主动脉缩窄;5例女性患者均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史。结果:14例中腹主动脉闭塞7例,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例、狭窄7例、正常5例。肠系膜下动脉闭塞6例、狭窄3例、正常5例。Riolan动脉弓直径为4~10mm,平均6.9mm。结论:Riolan动脉弓的出现通常提示肠系膜上或下动脉出现了严重的狭窄或闭塞,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Riolan动脉弓,而且可以很好显示相关血管狭窄与闭塞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7 Vol. 18 (2): 101-103 [摘要] ( 15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97 )
       病例报告
103 膀胱原位移行细胞癌并良性间叶瘤1例
安瑞馥;张 伟
DOI:
2007 Vol. 18 (2): 103-103 [摘要] ( 1068 ) HTML (0 KB)  PDF  (0 KB)  ( 412 )
       论著
10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叶 艺;赵宝珍;汤敬东
DOI: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胸降主动脉血流,探讨胸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在Stanford B型动脉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组(87例)和高血压组(20例),多点测量主动脉弓降段多普勒血流频谱。结果:两组胸降主动脉段均发现高速血流区域;组间高峰值距离、两组不同部位流速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从内侧壁到外侧壁速率递减。结论:人体胸降主动脉内存在高速血流区可能与动脉瘤发生机制有关。
2007 Vol. 18 (2): 104-105 [摘要] ( 123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106 超声检测小叶间血管对慢性肾脏病诊断价值探讨
项飞翔;谢明星;吴 限;熊润青;付 玲;吴 亮;王新房
DOI:
目的:探讨超声eflow成像检测小叶间血管在慢性肾脏病(CKD)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常规超声探查43例健康对照者及57例CKD不同分期患者肾脏,测量肾脏各段动脉阻力指数(RI)。超声eflow成像显示小叶间血管,根据其血流信号分布范围进行分型。结果:各期CKD患者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RI均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KD患者轻度肾损害小叶间动脉RI较中重度肾损害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eflow显像对小叶间血管的分型分析表明CKD各期的小叶间血管较健康对照组均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轻度肾损害小叶间血管较中重度肾损害丰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超声eflow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评价CKD血流变化的方法。
2007 Vol. 18 (2): 106-109 [摘要] ( 24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7 )
110 动态增强MRI评价股骨头血流灌注状态的实验研究
程少容;王仁法;高小玲;杨海涛;冯定义;夏黎明;王承缘
DOI:
目的: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方法,并结合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vNFH)模型不同时期的股骨头血流灌注状态,以探讨DCE-MRI在AvNFH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于用药前和用药后2周、4周、6周、8周,以相同方法行常规及DCE-MRI检查,根据股骨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股骨头DCE-MRI参数。并于用药后的4周、8周取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动物处死后取双侧股骨头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①反映早期激素性AvNFH血流灌注状态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斜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P<0.01),相应的骨小梁空虚骨陷窝数逐渐增多(P<0.01)。②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升高,其中低切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的升高有显著性(P<0.05)。③动态增强参数SS与低切全血黏度呈负相关,r=-0.65,P<0.05。结论:DCE-MRI可以评估AvNFH的血流灌注状态,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07 Vol. 18 (2): 110-114 [摘要] ( 129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7 )
       病例报告
114 Castleman’s病B超表现1例
黄 茜;陶 宁;丁淑玉
DOI:
2007 Vol. 18 (2): 114-114 [摘要] ( 10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8 )
       论著
115 采用化学选择性策略两步法标记[18F]-FB-HYNIC-Octreotide方法研究
辛 军;郭启勇;赵周社
DOI:
我们基于GE公司TRACERlab FXn正电子化学合成器采用化学选择性方法使用两步法合成高产率的[18F]-FB-HYNIC-Octreotide,并对影响[18F]-FB-HYNIC-Octreotide产率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两步法合成[18F]-FB-HYNIC-Octreotide简单、易行、稳定,能够满足临床常规使用。
2007 Vol. 18 (2): 115-117 [摘要] ( 1254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118 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超声诊断结果
韩治宇;李 欣;邵秋杰
DOI:
目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对171例经穿刺病理及随访证实良恶性的浅表淋巴结声像图进行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超声检查指标,并检验这些指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前进法逐步回归的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入方程的超声检查指标包括:有无淋巴门结构、长短径比值的赋值、是否有透声区、血流是否丰富、血流类型以及协变量年龄和性别,所有这些指标均为良恶性淋巴结比较χ2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同时显示,血流信号类型变化,淋巴结为恶性可能性也有变化。结论: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元分析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的超声鉴别诊断的过程, 并能筛选出有意义的鉴别诊断指标。
2007 Vol. 18 (2): 118-120 [摘要] ( 21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83 )
121 V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于淑靖
DOI:
目的:探讨V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12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V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分析VCT确诊的33例壁冠状动脉的CTA表现。结果:33例共59段壁冠状动脉,发生率为27%。其中前降支占40%,对角支和钝缘支分别占27%和22.3%,回旋支为6.7%,右冠(后降支)5.0%。壁冠状动脉长度为5~49mm,平均(22±11)mm,心肌桥深度为1.2~5mm,平均(2.3±1.0)mm。CTA表现为壁冠状动脉轻度平直,管腔光滑,未见明显狭窄,两端亦未见软硬斑块。结论:64排VCT是确诊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但不能评价其收缩期的血流变化。壁冠状动脉与动脉硬化无明显关系。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桥患者,应及时接受CAG检查。
2007 Vol. 18 (2): 121-122 [摘要] ( 1164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123 CT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沈训泽;吴瑾秀;周合山;张广强;杨 斌
DOI:
目的:评价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及与壁厚型胆囊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测量13例XGC与19例壁厚型胆囊癌的胆囊壁最大厚度,并对其以下CT征象进行分析:①胆囊壁间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②黏膜线,③胆囊内壁改变情况,④肝内浸润,⑤肝内胆管扩张,⑥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3例XGC平均壁厚(24.7±16.0)mm,10例病灶区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8例存在黏膜线,8例病变处胆囊内壁光整,5例出现肝内浸润,1例出现肝内段胆管扩张,均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而19胆囊癌平均壁厚(18.3±8.6)mm,6例病灶区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该6例且均存在黏膜线,8例病变处胆囊内壁光整,7例出现肝浸润,12例出现肝内段胆管扩张,4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增厚的胆囊壁间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肝内胆管无扩张,是XGC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CT征象。
2007 Vol. 18 (2): 123-125 [摘要] ( 14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126 16-MDCT仿真内窥镜检查猪结肠模拟息肉的实验研究
马 巍;赵贵辛;王 啸;冯艳丽;林均会;朱海波
DOI: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10mm以下不同大小的猪结肠模拟息肉的敏感性以及充气压力的选择。方法:猪结肠40cm 24段。每段制作1~2mm、3~4mm、5~6mm、7~8mm、9~10mm息肉模型5枚。24段猪结肠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段。3组分别注入37.5mmHg、52.5mmHg、67.5mmHg压力的气体。每段猪结肠均行3个角度扫描,即猪结肠纵轴与扫描架平面成0°、45°、90°角。结果:不同角度、压力下息肉检出的敏感性较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气压为37.5mmHg时1~2mm的息肉检出的敏感性为75.0%,其它均为100%。结肠充气的3种压力37.5mmHg与52.5mmHg和67.5mmHg之间,结肠袋深距有显著性差异,52.5mmHg与67.5mmHg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对1~2mm、3~4mm、5~6mm、7~8mm、9~10mm的息肉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建议52.5mmHg的气压应作为CT仿真内窥镜充气的首选压力。CT扫描时应始终维持这个压力,直到扫描结束。
2007 Vol. 18 (2): 126-129 [摘要] ( 2212 ) HTML (0 KB)  PDF  (0 KB)  ( 247 )
130 动态排粪造影的采集速度选择及其对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雷志丹;贾武林;文泽军;李建民;任金祥
DOI:
目的:研究动态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检查中的采集速度选择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数字胃肠机对便秘患者进行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分别选用1帧/s、3帧/s及4帧/s的采集速度造影68、76及73例,然后分别对直肠前突、会阴下降及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3类疾病进行测量。将3种采集速度检查所测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动态排粪造影的最佳采集速度,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帧/s采集速度的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在3类疾病的测量及显示上与3帧/s和4帧/s检查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以后两种采集速度为好。而3帧/s与4帧/s采集速度的检查在3类疾病的测量与显示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选用3帧/s及4帧/s的采集速度进行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均能很好且准确地显示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3类疾病,但综合患者接受射线剂量及X光机球管损耗的因素分析,3帧/s采集速度的动态排粪造影是最佳的检查方法。
2007 Vol. 18 (2): 130-132 [摘要] ( 17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48 )
133 高分辨CT在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书玲;王振常;鲜军舫
DOI: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在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头面部外伤高分辨CT检查346例,详细观察蝶骨受损情况。结果:蝶骨骨折86例,发生率为24.9%,明显高于颞骨骨折,其中蝶骨大翼骨折81例(占94%),蝶骨体部骨折66例(占76.7%),蝶骨小翼骨折49例(占56.9%),蝶骨翼突骨折19例(占22.1%),2个以上部位的多处骨折81例,占94.1%;合并头面部其它部位骨折79例,占91.1%。结论:水平位和冠状位结合高分辨CT可准确及时发现蝶骨骨折及其部位,蝶骨骨折多为多部位骨折,头面部外伤合并蝶骨骨折提示病情复杂。
2007 Vol. 18 (2): 133-135 [摘要] ( 11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60 )
136 动态Gd增强MR成像在诊断超早期股骨头骨骺缺血和观察骨骺血供特征研究中的运用
李小明;漆剑频;王仁法;夏黎明;郑红伟;邵景范
DOI:
目的:运用新的MR技术-动态Gd增强MR成像,观察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仅30min时股骨头骨骺血流灌注的变化;观察在骨骺的供养血管被阻塞时,干骺端血管对骨骺软骨及生长板软骨的血供所起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项实验包括16例两周龄大小的乳猪。在正常对照组,6例乳猪按自然体位进行双侧髋关节MR扫描,主要扫描序列为Gd增强MR成像,即包括动态Gd增强成像和SE T1WI。在外展固定组,将10例乳猪的双侧髋关节持续外展固定30min,进行相同序列的MR扫描,扫描完毕后允许乳猪自由行走,24h后按双侧髋关节自然体位进行MR重复扫描。将外展固定时股骨头各个不同解剖区域的增强率与自然体位时的增强率进行比较对照,并作相应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外展固定时股骨头的生长板、干骺端的Spongiosa、股骨头前部及后部增强率明显低于自然体位时各相应部位的增强率(P<0.05),且强化时间显著减慢(P<0.05),但在Gd增强SE T1WI却无异常发现。24h后MR成像显示血液的再灌注已恢复,且相应组织学研究显示,未见股骨头的损伤及坏死。同时在缺血组,强化的顺序是从干骺端开始,然后到生长板和骨骺,所有缺血性股骨头的组织学研究显示了生长板内较正常股骨头更多的穿通血管。结论: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仅30min即可引起股骨头骨骺缺血,动态Gd增强MR技术能够检出这种股骨头骨骺的超早期缺血。在骨骺血管阻塞时,干骺端的血管提供骨骺和生长板的血供。
2007 Vol. 18 (2): 136-139 [摘要] ( 1152 ) HTML (0 KB)  PDF  (0 KB)  ( 389 )
       论著摘要
140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耿丽莉;李海波;刘 玲
DOI:
2007 Vol. 18 (2): 140-141 [摘要] ( 968 ) HTML (0 KB)  PDF  (0 KB)  ( 351 )
142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
王惠芳;刘兰芬;王月美;张素阁;尹 虹;王 惠
DOI:
2007 Vol. 18 (2): 142-143 [摘要] ( 1248 ) HTML (0 KB)  PDF  (0 KB)  ( 426 )
14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假阴性分析
骆韵青;章燕锋;沈春富
DOI:
2007 Vol. 18 (2): 143-144 [摘要] ( 10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50 )
144 子宫脂肪瘤的临床及综合影像诊断
栾智勇;徐卫东;史 跃;王全英;周 军
DOI:
2007 Vol. 18 (2): 144-146 [摘要] ( 1019 ) HTML (0 KB)  PDF  (0 KB)  ( 262 )
14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李 明
DOI:
2007 Vol. 18 (2): 146-147 [摘要] ( 100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0 )
148 成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
陈建华;康五根;盛 亮;李军苗
DOI:
2007 Vol. 18 (2): 148-149 [摘要] ( 109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150 颌骨直线断层摄影对牙体裂纹骨折的诊断价值
王传堂
DOI:
2007 Vol. 18 (2): 150-151 [摘要] ( 908 ) HTML (0 KB)  PDF  (0 KB)  ( 239 )
       病例报告
15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
陈 纲;叶建军;马强华
DOI:
2007 Vol. 18 (2): 152-152 [摘要] ( 94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1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