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4年 15卷 9期
刊出日期:2004-09-20

病例报告
 
       论著
483 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刘海波;常 红;田 晶;李艳辉;崔 勇
DOI:
目的:探讨SPE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表现为低密度灶分布,其中6小时以内0例,6~24小时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0例,且SPECT所见病灶明显多于CT所见,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可探查到脑组织代谢和功能性损伤,可灵敏的探查到损伤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此时尚未发生形态学变化。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2004 Vol. 15 (9): 483-485 [摘要] ( 1065 ) HTML (0 KB)  PDF  (0 KB)  ( 404 )
486 106例正常人正中矢状面颅底及颅颈交界距离及角度的MRI测量
邢春礼;刘吉华;孟广君;卢 敏;陈玉平
DOI:
目的:建立颅底及颅颈交界(CCJ)夹角的MRI正常参考标准并提出MRI诊断颅底陷入症(BI)的新方法。方法:在MRI正中矢状面T2?觹WI上测量106例正常人及2例BI病人鞍背后上缘处蛛网膜下腔颅底缘夹角(ACBM)、CCJ处蛛网膜下腔前缘夹角(AACC)和CCJ处蛛网膜下腔后缘夹角(APCC)。结果:ACBM、AACC的正常范围,男性分别为105.4°~129.5°、139.2°~163.9°,女性分别为110.1°~131.2°、135.5°~160.7°。APCC正常范围为115.5°~147.7°。BI病人中,男女各1例,其ACBM为155.8°和146.8°,AACC为118.5°和121.1°。结论:所建立的ACBM、AACC的正常范围及AACC与ACBM和APCC大小比较,可用于BI的MRI诊断。
2004 Vol. 15 (9): 486-490 [摘要] ( 2066 ) HTML (0 KB)  PDF  (0 KB)  ( 375 )
491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 ——影响诊断正确率因素分析
杨高忠;樊 洁;孟祥鸿
DOI:
目的:探讨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因素。方法:回顾复习有手术病理、临床随诊的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244例,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有无肺气肿)、病灶相关因素(病灶良恶性、大小、位置、病灶深度及有无空腔)、操作相关因素(病人的体位)。对所有观察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结果:①244例胸部病变最终诊断165例为恶性、79例为良性,CT导引下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为82.4%(201/244)。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CT导引下穿刺活检对良、恶性病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9.6%(55/79)和88.5%(146?蛐165),χ2=13.1,P=0.003;诊断正确组和非正确组病灶大小分别为(3.97±1.80)cm和(3.11±1.44)cm,F=8.81,P=0.033。②应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病灶的良恶性(Wald χ2=7.126,P=0.008)、病灶大小(Wald χ2=4.951,P=0.026)是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因素。其它因素对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的良恶性和病灶大小是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主要因素。
2004 Vol. 15 (9): 491-495 [摘要] ( 118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4 )
       病例报告
495 右侧胫骨骨膜骨肉瘤1例
拉 孜
DOI:
2004 Vol. 15 (9): 495-495 [摘要] ( 9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论著
49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鉴别诊断
陆普选;朱文科;周伯平;刘锦清;杨根东
DOI: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各自临床表现、实验室改变、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SARS流行期间,以SARS收治后确诊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4例病人的临床和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4例病人均有发热,38°C~40°C,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气促3例;外周血白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降低,CD8+ T淋巴细胞正常或代偿性增高。影像学改变:沿纹理分布的淡片状阴影3例,双肺斑片状影融合成大片状阴影1例。治疗后,肺内见网格影及小囊状影1例,按PCP治疗后,渗出性病灶吸收明显。结论:病人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外周血白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降低,肺部表现为渗出性磨玻璃样影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共同之处;卡氏肺囊虫肺炎无明确SARS病人接触史,高热和全身中毒表现突出,CD8+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高,胸部影像学表现无游走性征象,但可见网格状和?蛐或小囊状改变。仔细动态观察胸片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2004 Vol. 15 (9): 496-498 [摘要] ( 11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69 )
499 99mTc-MIBI心肌显像评价犬急性心肌梗塞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治疗的效果
刘 生;陈 矩;梁 宏;李伟明;李春亿
DOI:
目的:评价心肌灌注显像在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R)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作用。方法:心梗犬(n=9)和心梗后即刻TMR犬(n=12)术后24小时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靶心图定量测定缺损分数,与术后24小时以上不同时间的TTC测定的梗塞面积与左室面积之比的比较。同时,进行心肌组织学检查和评价犬的生存率。结果:①所有犬均见左室前壁和心尖区放射性分布明显稀疏或缺损,但激光组所见的缺损范围明显较梗塞组小,心梗组缺损分数DF(0.35±0.05,n=9)高于激光处理组(0.30±0.06,n=12),P<0.05。激光组梗塞面积和左室面积比IS?蛐LV(0.07±0.05,n=11)明显小于心梗组(0.18±0.06,n=8),P<0.05。②HE染色显示心梗组(术后14~90天)均见广泛的陈旧性心梗;激光组(术后30~90天)可见心肌坏死和炎性肉芽及瘢痕形成呈灶性分布,不同时期切片还可见到开放或半开放的陈旧激光管道,伴有内皮形成,腔内和周围心肌间隙均可见较多红细胞。管道周围见丰富的新生小血管。③心梗组生存时间?眼(18.0±2.7)天?演明显短于激光处理组?眼(51.3±3.4)天?演,P<0.05。结论:TMR能有效地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减轻AMI后的心肌细胞损害,缩小心梗范围,提高AMI动物的生存率;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可准确评价犬AMI行TMR后的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状况,并能预测TMR治疗效果。
2004 Vol. 15 (9): 499-501 [摘要] ( 1017 ) HTML (0 KB)  PDF  (0 KB)  ( 235 )
502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在鉴别生理性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诊断中的价值
郭文清;郭瑞强;陈金玲;成 燕;初洪钢;孙有刚
DOI: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生理性肥厚和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进行鉴别,并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8例经临床与超声诊断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高心组)、8例有心肌肥厚的职业运动员(运动员组)和2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各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舒张早、晚期峰值运动速度(分别是Vs,Ve,Va)、内外膜峰值速度差(ΔV)及峰值速度阶差(VG)、Ve?蛐Va比值、等容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心肌运动频谱持续时间(IVC,IVR),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员组各期的峰值速度及速度阶差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组虽反映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EF是正常的,但是其E波运动速度及Ve、舒张早期速度阶差(VGe)均较正常组和运动员组有显著下降。结论:DTI技术可实时、准确地反映心肌舒缩功能状况,并可依此对生理性肥厚心肌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进行鉴别。
2004 Vol. 15 (9): 502-505 [摘要] ( 1099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506 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贾立群;王晓曼;曾津津;孙国强;何乐健
DOI: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影像学表现(CT,US),为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 6例IHE的CT和超声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增强扫描;5例行超声检查,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超声显示为高低相混不均匀回声4例,1例回声相对较均匀,1例可见小囊状无回声。肿瘤均边界清楚。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肿瘤不均匀强化1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3例,病理证实为I型。结论:本病多好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单发亦可多发,超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低回声相混不均匀实性包块,界清,可以表现为囊状无回声。增强CT的典型表现为从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病理表现分I型及II型,I型为临床常见,II型可合并充血性心衰,并有潜在恶性。AFP多为阳性。
2004 Vol. 15 (9): 506-508 [摘要] ( 10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7 )
509 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肝癌TACE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商健彪;刘方颖;李彦豪;裴著果
DOI: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TACE后残留及转移病灶的检出能力。材料与方法:8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其中高分化肝细胞癌20例、中分化肝细胞癌44例、低分化肝细胞癌11例、肝胆管细胞癌3例、肝腺癌2例。以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及部分病理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TACE后1.5~2个月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对肿瘤残留及转移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80例患者肝内共104个病灶,经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及部分病理结果证实,有肿瘤残留病灶62个,PET正确检出56个,CT正确检出38个,血管造影正确检出58个;无肿瘤残留病灶42个,PET正确检出40个,CT正确检出40个,血管造影正确检出42个。PET和血管造影对肝癌TACE后肿瘤残留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0.3%、92.3%和93.6%、96.2%,明显高于CT(61.3%、75.0%),差异显著(P<0.01)。同时PET检出了CT和血管造影无法发现的肝外转移病灶5例。结论:CT是肝癌TACE后最常用的随访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碘油在病灶内的分布情况。18F-FDG PET显像能够更加准确的鉴别肿瘤存活,特别是CT无法明确的病变,而且对于肝外转移病灶的检出具有独特的优势。血管造影的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最高,但是属于有创性检查。将多种影像学方法相结合,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依据。
2004 Vol. 15 (9): 509-512 [摘要] ( 1052 ) HTML (0 KB)  PDF  (0 KB)  ( 288 )
513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评价
季仲友;倪希和;段 青;卢赠华;王 华
DOI: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诊断的45例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左侧肾上腺单发17例,右侧肾上腺单发15例,双侧肾上腺单发2例,右侧肾上腺多发1例,异位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USG、CT、MRI、131I-MIBG SPECT检查定位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6%,95%,100%。结论:应用综合影像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 Vol. 15 (9): 513-516 [摘要] ( 1927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517 MSCT曲面重建肠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王礼同;李 澄;薛贞龙;汤晓明;颜 虹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肠管成像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肠道病变患者,十二指肠腺癌3例,空肠脂肪瘤1例,回肠淋巴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腺癌4例,回肠及结肠Crohn病1例,结肠腺癌19例,结肠淋巴瘤1例,直肠腺癌11例。采用10mm层厚层距行全腹部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轴面源像(ASI),传输至AW4.0诊断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局部肠管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肠管图像,再沿肠管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结果:CPR肠管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均清楚地显示肠道病变。结论: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肠管图像,CPR肠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肠道病变,是对轴位CT图像一种很好的补充。
2004 Vol. 15 (9): 517-519 [摘要] ( 194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7 )
520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张玉明;刘魁中
DOI: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2004 Vol. 15 (9): 520-522 [摘要] ( 1001 ) HTML (0 KB)  PDF  (0 KB)  ( 260 )
       病例报告
522 肝右叶后胆囊1例
李 康;马千红
DOI:
2004 Vol. 15 (9): 522-522 [摘要] ( 928 ) HTML (0 KB)  PDF  (0 KB)  ( 174 )
       论著
523 儿童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胡克非;鲍家启;王 悦;黄 河;刘 翔
DOI: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7例,均为男性,平均6岁3个月。CT平扫7例,6例同时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多房、薄壁水样密度肿块,沿血管神经轴生长,不破坏其结构。单发囊肿1例,多发和(或)多房囊肿6例,囊壁菲薄、光整,其内密度不均匀呈分层征象。来源于肠系膜者包绕肠管,境界欠清。手术发现4例源于小肠系膜、1例源于大网膜、1例源于乙状结肠系膜、1例源于腹膜后间隙,1例囊肿扭转,1例伴肠系膜扭转。结论:儿童腹部淋巴管瘤多为薄壁、多房、囊内容物无强化肿块,沿血管神经轴和组织间隙生长。囊肿并发症有出血、扭转、感染。
2004 Vol. 15 (9): 523-525 [摘要] ( 101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526 CT早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的临床应用
王 颖;肖国宏;江魁明;彭文明
DOI:
目的:通过早期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提高卵巢肿瘤定性诊断。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120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50例,交界性肿瘤20例。术前全部经CT动态增强扫描。重点分析早期瘤灶血供状况与肿瘤性质相关性。结果:良性组强化率为9/50例,占18%;分别见于肿瘤的囊性部分1例、囊实性部分6例、实性部分2例;恶性组强化率为31/50例,占62%;分别见于囊性部分4例,囊实性部分17例,实性部分10例;交界性组强化13例分别见于囊性部分1例,囊实性部分7例,实性部分5例,强化率为65%。统计学显示了不同性质瘤灶血供的差异性:良性组分别对比恶性组及交界性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而恶性组与交界性组之间对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性质的卵巢肿瘤可能存在着血供差异。良性肿瘤缺乏血供或血供甚微,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血供现象。CT动态增强扫描能为瘤灶的血供状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04 Vol. 15 (9): 526-529 [摘要] ( 1062 ) HTML (0 KB)  PDF  (0 KB)  ( 311 )
530 Bolustrack在3D CE MRA中的应用
常英娟;孙立军;彭 涌;舒茂国;赵海涛;张劲松
DOI:
目的:探讨Bolustrack在3D CE MRA中的应用优势。方法:收集32例疑有胸、腹部动脉及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造影剂0.2mmol/kg;8例健康志愿者,使用前者一半的剂量0.1mmol/kg,均在Bolustrack引导下行3D CE MRA扫描,后期利用MIP重建。结果:40例均获得满意的动脉血管影像,满足诊断需要,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利用Bolustrack能准确地观察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团时间,抓住动脉期成像的最佳时机,使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达到100%;还可以将造影剂用量降到最低。它的应用使3D CE MRA的技术更趋完善。
2004 Vol. 15 (9): 530-532 [摘要] ( 106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0 )
       论著摘要
533 山楂结块体外凝结、离解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中应用
杨兆红;刘红光;卢明花;刘晓亮;董 涛
DOI:
2004 Vol. 15 (9): 533-534 [摘要] ( 1013 ) HTML (0 KB)  PDF  (0 KB)  ( 511 )
535 肝移植胆管并发症的超声诊断
刘利民;黄备建;张 晖;张韵华;丁 红;齐 青
DOI:
2004 Vol. 15 (9): 535-536 [摘要] ( 1038 ) HTML (0 KB)  PDF  (0 KB)  ( 404 )
537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殷薇薇;黄朝晖;郑祥武;陈国荣;洪瑞镇
DOI:
2004 Vol. 15 (9): 537-538 [摘要] ( 9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7 )
       病例报告
539 上纵隔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
杨 平;陶远思
DOI:
2004 Vol. 15 (9): 539-539 [摘要] ( 87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8 )
540 骶骨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
邓亚安;喻 波
DOI:
2004 Vol. 15 (9): 540-540 [摘要] ( 88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