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0年 2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0-06-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381 磁共振灌注及波谱成像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中的应用
吴雪斌;张伟国;谭 勇;马长锁
DOI: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增强(DSC)灌注和氢质子2D-多体素波谱扫描在鉴别脑实质内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进行了磁共振DSC灌注和氢质子2D-多体素波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高级别胶质瘤及9例脑转移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瘤体最大灌注区、瘤周水肿区及T2高信号边缘区的相对脑血容量,同时测量波谱扫描层面瘤体最大灌注区及瘤周区波谱代谢物比率Cho/NAA、Cho/Cr、NAA/Cr,统计分析上述结果在两类肿瘤中的差异。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瘤体最大灌注区、T2高信号边缘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灌注值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瘤周区高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高于转移瘤组(P=0.023);2D-多体素波谱结果显示高级别胶质瘤组瘤体最大灌注区Cho/NAA、Cho/Cr值及瘤周水肿区Cho/NAA值显著高于转移瘤组。结论:磁共振DSC灌注成像及氢质子2D-多体素波谱扫描技术能提供肿瘤瘤体及瘤周肿瘤血管新生和代谢物的情况,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2010 Vol. 21 (6): 381-384 [摘要] ( 121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7 )
385 99Tcm-phytate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影响因素的研究
魏玲格;百濑充浩;角谷真澄
DOI:
目的:分析99Tcm-phytate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显像时,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及注射位置是否影响乳腺癌SLN显像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前日在乳腺癌皮下注射0.2ml及肿瘤两侧(3、9点或6、12点)各注射99Tcm-phytate 0.1ml(122MBq/ml),注射示踪剂后5min、2h分别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行早期及延迟SLN显像。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χ2检验。结果:210例患者中,204例患者5min及?蛐或2h显像阳性,成功率为97.1%。乳腺癌所在的部位、大小、注射位置5min及2h显像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患者5min SLN显像阳性率分别为59.4%,44.7%(χ2=4.03,P<0.05);2h SLN显像阳性率,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的分别为98.5%,90.7%(χ2=4.49,P<0.05)。结论:乳腺癌SLN显像的成功率不受乳腺癌所在的部位、大小、注射位置的影响,而年龄对其成功率有一定的影响。
2010 Vol. 21 (6): 385-387 [摘要] ( 10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36 )
388 心肌灌注SPECT显像采用X线CT衰减校正的临床应用
闫新慧
DOI:
目的:评价SPECT/CT复合成像装置采用CT X线对心肌灌注显像衰减校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受检者65例,35例经临床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冠心病患者;3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常规心肌断层显像及X线衰减校正显像,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下壁和后壁放射性摄取率由未采用X线CT衰减校正方法的(77.0±4.77)%和(76.0±5.7)%、(31±4.3)%和(35±5.5)%增至采用X线衰减校正方法的(85.0±4.5)%和(83.0±5.2)%、(38±5.1)%和(42±5.5)%,两组校正后均P<0.001。②35例非冠心病患者经目测定性分析,衰减校正后,原下后壁放射性减低明显改善者82.8%,中度改善14.3%;30例冠心病患者经X线衰减校正后有改善者73.7%。③非冠心病35例和30例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经X线衰减较正后心肌灌注显像符合率分别提高了8.6%和15.4%。结论:SPECT/CT复合显像装置对心肌灌注显像行X线衰减校正技术,方法简便,可以使大多数由于γ射线在组织中的衰减造成的放射性计数减低得到校正,尤其对左室下后壁的衰减校正更明显。经衰减校正后提高了心肌灌注图像质量,在临床诊断中减少了假阳性的发生,使诊断符合率提高。
2010 Vol. 21 (6): 388-391 [摘要] ( 1265 ) HTML (0 KB)  PDF  (0 KB)  ( 221 )
39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动态增强CT、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陈建波;周建军;马周鹏;章顺壮;毛旭道
DOI: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2010 Vol. 21 (6): 392-395 [摘要] ( 122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5 )
396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评价
李晓东;吕宝涛;张云亭
DOI: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显示价值。方法:对74例BCS病人术前行CTA检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类型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74例均诊断为混合型BCS,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每一例病人均有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门静脉-体静脉交通。肝内侧支循环分为6种类型:①肝静脉-副肝静脉引流型(n=47,63.5%);②肝静脉-肝静脉引流型(n=5,6.7%);③肝静脉-副肝静脉加肝静脉引流型(n=6,8.1%);④腔-肝-房引流型(n=4,5.4%);⑤肝静脉-脐静脉引流型(n=4,5.4%);⑥肝静脉-肝被膜下静脉引流型(n=8,10.8%)。上述6型肝内侧支均通过数量不等、内径不同的交通支经引流静脉引流入肝段下腔静脉、右心房、脐静脉或被膜下肝静脉与体循环相通。肝外侧支循环分为4种类型:①腰静脉-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侧支型(n=74,100%);②左肾静脉-腰升静脉-半奇静脉侧支(n=74,100%)和左肾静脉-左膈下静脉侧支型(n=48,64.8%);③肾静脉-肾包膜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侧支型(n=26,35.1%);④腹壁浅静脉侧支型(n=10,13.5%)。结论:64层螺旋CTA可无创性清晰显示BCS患者各种类型的侧支循环途径,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2010 Vol. 21 (6): 396-400 [摘要] ( 10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62 )
401 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成像与组织学对照研究
吴 越;梁长虹;杨本强;刘文源;李子浩
DOI: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参数值。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种瘤后第14d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0 Vol. 21 (6): 401-404 [摘要] ( 183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405 双源CT双能扫描测量骨密度的实验研究
蒋宝国;李松柏;陈晓朝;宣 扬;鲍 楠;康 彦;卑贵光;李 响
DOI: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自行设计开发的DSCT双能CT定量法(DEQCT)骨密度测量软件,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双能骨密度测量仪(DEXA)及理论单能定量CT测量法(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猪腰脊椎骨骨密度,并将测量值同猪脊骨煅烧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观察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结果:DEQCT方法测量值[(0.5023±0.0353)g/cm3]最为接近煅烧值[(0.5050±0.0434)g/cm3],两者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SEQCT140kV方法测量值[(0.4813±0.0314)g/cm3]小于煅烧值及双能测量值,两两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别。DEXA所测量值[(0.4527±0.0360)g/cm2]明显小于煅烧值及DEQCT和理论SEQCT140kV法测量值,且与三者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优于临床应用的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及DEXA测量法。
2010 Vol. 21 (6): 405-408 [摘要] ( 118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综述
409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肺栓塞诊断的应用及进展
杨 梅;王荣福
DOI:
2010 Vol. 21 (6): 409-412 [摘要] ( 102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3 )
413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PET/CT扫描在肿瘤检查应用的进展
赵周社;辛 军;郭启勇;王 爽;陆 喆
DOI:
2010 Vol. 21 (6): 413-418 [摘要] ( 100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短篇论著
419 乳腺癌相关临床检查对评价肿瘤大小准确性的研究
刘 婷;黎 庶;张丽娜;刘兆玉
DOI:
目的:评价物理检查、超声、钼靶和MRI测量乳腺癌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2月,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采用相关检查测出肿瘤最大径。限期手术,以手术切除新鲜标本测量肿瘤最大径为标准,比较各种方法测量肿物大小的准确性。结果:49例乳腺癌病理的最大径为1.0~4.0cm,平均直径(1.92±0.57)cm。MRI、超声、物理检查、钼靶测得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3、0.228、0.170、0.019。MRI标准误最小(0.085)。结论:本研究显示,MRI对乳腺癌原发肿瘤大小测量的准确度明显好于超声、物理检查和钼靶。MRI可为测量乳腺癌肿瘤大小提供准确的依据。
2010 Vol. 21 (6): 419-421 [摘要] ( 1075 ) HTML (0 KB)  PDF  (0 KB)  ( 210 )
421 兔乳腺VX2肿瘤前哨淋巴结间接CT淋巴造影观察
刘 欣;王志铭;雷 振;牛玉军
DOI:
目的:探讨间接CT淋巴造影(CTLG)定位兔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雌兔24只,随机等分为2组,1组于右侧第2乳腺接种VX2肿瘤,另1组做空白对照。种瘤3周后,于每只兔右侧第2乳腺注射碘普罗胺1ml并按摩30s,分别于注射前及之后1、15、30、45、60min进行CT扫描。其后,以亚甲蓝按相同方法注射,按摩30s后解剖右侧腋窝,寻找蓝染淋巴结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所有动物右侧腋窝SLN明显强化,1min时CT值达最高,为(106.24±28.26)HU,其输入淋巴管全部显影。非SLN轻度强化,输入淋巴管部分显影。形态上,转移SLN明显增大,并可见造影剂充盈缺损;正常SLN较小,造影剂充盈良好。采集1min数据进行3D重建,可很好观察SLN形态及与其他结构关系。在MIP影像上测量SLN长短径为:正常(6.38±1.61)mm、(3.31±1.10)mm;转移(10.33±2.63)mm、(7.50±1.82)mm。在CTLG过程中,邻近胸壁肌未见强化,邻近小静脉轻度强化。CTLG与亚甲蓝染色对比,SLN显示情况一致。结论:CTLG对于定位兔乳腺肿瘤SLN具有可行性。
2010 Vol. 21 (6): 421-423 [摘要] ( 100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424 非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研究
沈严严;刘 瑛;曾绮卿
DOI:
目的:探讨非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7例非典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根据97例非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分为5种类型:小结节型、导管扩张型、腺体结构紊乱型、微钙化型、隐匿型。结论:超声对非典型乳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有一定局限性,结合其它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2010 Vol. 21 (6): 424-426 [摘要] ( 9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4 )
427 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
史维雅;张志勇;单 飞;施裕新;孙 静
DOI: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CT表现,以期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3月~2009年7月间收治经病理学或实验室检查证实的10例PC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实验室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多数合并免疫抑制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特异性,其胸部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4种:结节或肿块型6例,病灶孤立或多发,合并“晕征”及空洞等;浸润实变型2例;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1例;混合型病变1例。多数病灶位于外周肺野或胸膜下区,且以右肺下叶多见。结论:PC的CT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征象,影像工作者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结合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诊断。
2010 Vol. 21 (6): 427-429 [摘要] ( 110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430 3-D CEMRA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及应用
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丁忠祥
DOI:
目的:评价3-D CEMRA肺静脉-左心房成像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关系的显示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1月间行3.0T增强MRA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共43例,其中房颤组19例,非房颤组24例。使用Siemens 3.0T MR机器。结果:43例完成3.0T增强MRA扫描,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肺静脉及左心房形态,房颤组共发现变异3种共9例,占47.4%(9/19)。3种变异为左、右中肺静脉和左侧上下静脉共干注入左心房,其中最常见的是右中肺静脉7例;左中静脉和左侧上下静脉共干注入左心房各1例。非房颤组共发现变异2种共12例,占50%(12/24),其中右中肺静脉9例,左中肺静脉3例。在MRA的原始图像上测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处的直径。房颤组右上肺静脉上下径为10.9~27.7mm,平均(19.6±5.3)mm;右下肺静脉上下径为14.1~24.8mm,平均(17.9±2.7)mm;左上肺静脉上下径为13.2~21.8mm,平均(18.2±2.2)mm;左下肺静脉上下径为11.1~18.2mm,平均(15.3±2.0)mm;右中肺静脉上下径为5.6~10.1mm,平均7.9mm;1例左中肺静脉上下径为6.6mm;1例左侧上下静脉共干上下径为25.2mm。房颤组左心房上下径为48.1~71.5mm,平均(60.3±6.2)mm;左右径为48.7~89.6mm,平均(70.8±10.8)mm。非房颤组的肺静脉与左心房内径也进行了测量与分析,非房颤组肺静脉与房颤组间除左下肺静脉无显著性差异外,右上、右下、左上3支静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左心房的内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静脉-左心房MRA成像可清晰显示左心房的结构及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关系,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提供详细的左心房与肺静脉的形态学信息。
2010 Vol. 21 (6): 430-432 [摘要] ( 120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432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左室重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钟永凤;李玉宏
DOI: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冠心病左室重构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收集60例经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左室未发生重构组患者30例,左室重构组患者30例)均采用M型超声、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s法及RT-3DE测量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门电路心血池显像(Gated blood pool imaging,GBPI)为参考标准。结果:左室未重构组RT-3DE、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双平面Simpson’s法及M型超声测量LVEF值与GBPI结果呈较高的正相关性(r>0.7,P<0.001)。左室重构组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双平面Simpson’s法及M型超声测量LVEF值与GBPI的结果呈中度正相关(0.4<r<0.7,P<0.005),RT-3DE测量LVEF值与GBPI的结果呈较高的正相关性(r>0.7,P<0.001)。结论:RT-3DE比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s法及M型超声能更准确评价冠心病左室重构组患者左心室容积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2010 Vol. 21 (6): 432-435 [摘要] ( 1040 ) HTML (0 KB)  PDF  (0 KB)  ( 169 )
436 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董娇楼;赵亚丽;周策勋;马志新
DOI: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对1660例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观察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动脉导管弓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及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结果: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8例,其中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法洛氏四联征1例,右室双出口1例。通过出生后随访,漏诊房间隔缺损1例,特异性86%,敏感性100%,另1例合并其它器官畸形行引产,因家属不同意尸检未得到证实。结论: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是准确、可行的,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婴儿死亡率起重要的作用。
2010 Vol. 21 (6): 436-437 [摘要] ( 970 ) HTML (0 KB)  PDF  (0 KB)  ( 237 )
438 胃肠道外间质瘤超声诊断价值
罗洪霞;倪双双;林益怡;黄福光;黄品同;赵淑丹;张 超
DOI: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超声表现,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均探及12例腹部肿块,内部回声以低回声为主10例,以无回声为主2例。12例患者手术后病理均为恶性间质瘤。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10 Vol. 21 (6): 438-439 [摘要] ( 10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2 )
440 CT引导下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之光;刘兆玉;畅智慧
DOI: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介入病房经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ICC患者,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实质内及其边缘,术前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计算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所需粒子的数量。结果:在治疗后1、3、6个月进行螺旋CT增强检查,6个月后每半年复查一次,把治疗前后影像学上两个相互垂直的肿瘤最大直径的乘积进行比较,按WHO 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1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9例,无变化(NC)2例,进展(PD)1例。随访至今12例患者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18个月,最短8个月,平均生存期12个月。总有效率(CR+PR)/(CR+PR+NC+PD)=7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ICC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
2010 Vol. 21 (6): 440-442 [摘要] ( 101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1 )
443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表现
安 阳;马达智
DOI:
目的:探讨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OP)的临床特点及主要X线表现。方法:对6例临床表现符合MOP的患儿进行病变部位摄片。结果: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诊断为MOP。结论:MOP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X线摄片可以显示病变区肌肉软组织内广泛的多种形态的骨化影,部分骨化影可见到骨皮质、骨松质及髓腔。75%的患儿伴有骨骼先天发育异常,多见于拇趾及拇指。尽管超声、CT、MRI对早期MOP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传统X线摄片仍为诊断本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010 Vol. 21 (6): 443-444 [摘要] ( 1016 ) HTML (0 KB)  PDF  (0 KB)  ( 165 )
445 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MR-DTI初步研究
冯鸿燕;王丰哲;潘诗农;郭启勇
DOI: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评估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特征性变化,为骨骼肌损伤诊治提供结构及生理变化信息。方法:根据损伤压力将30只We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500N组和1000N组,模拟骨骼肌挤压伤模型后进行MR-DTI扫描,测量ADC值与FA值。损伤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500N组、1000N组的ADC值分别为(1.36±0.04)×10-3、(1.79±0.05)×10-3、(1.91±0.07)×10-3mm2/s,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500N组、1000N组的FA值分别为0.45±0.03、0.23±0.04、0.16±0.05,500N组与1000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TT结果显示纤维走行扭曲,纤维束数量明显减少,部分分离、移位,出现横向纤维。HE染色显示肌细胞水肿,染色变淡,出现纤维中断。结论:DTI能够无创性定量反映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为骨骼肌损伤的影像学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导意义。
2010 Vol. 21 (6): 445-447 [摘要] ( 108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4 )
447 超声引导在PICC困难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余 力;沈超君
DOI: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59例经护理部检查属于困难穿刺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PICC导管配套的带鞘穿刺针直接穿刺并置管。结果:59例患者一次性穿刺并置管成功率81.4%(48/59),二次及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18.6%(11/59)例,总的成功率为100%,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直接穿刺PICC置管可获得较高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穿刺的痛苦,非常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2010 Vol. 21 (6): 447-448 [摘要] ( 974 ) HTML (0 KB)  PDF  (0 KB)  ( 220 )
449 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
范志奎;王胜林;崔志新;赵兴家;陈贺明;王富泉
DOI:
目的:探讨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腰椎侧弯患者的195个L1~S1椎间盘。4名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诊断后,用轮廓勾画法再行诊断,逐个对比两次诊断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运用轮廓勾画法有16.9%(11/65)的正常椎间盘被重新诊断为膨出, 26.9%(18/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4.5%(3/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突出,26.1%(6/23)的不对称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20.6%(7/34)的突出被重新诊断为不对称膨出, 6个膨出并突出中有2个被否定膨出,2种方法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阅片相比,轮廓勾画法更有利于准确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的突出、膨出,值得临床试用、推广。
2010 Vol. 21 (6): 449-451 [摘要] ( 115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5 )
       病例报告
452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3例
刘 羽;尹吉林;王欣璐;欧阳习;周 峥;李金山
DOI:
2010 Vol. 21 (6): 452-454 [摘要] ( 99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4 )
454 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弓术后动脉瘤1例
朱 鹏;王 勇;吕绍茂
DOI:
2010 Vol. 21 (6): 454-455 [摘要] ( 10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88 )
456 CT诊断盆腔木质异物存留7年1例
王连友
DOI:
2010 Vol. 21 (6): 456-456 [摘要] ( 9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