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06年 17卷 7期
刊出日期:2006-07-20

病例报告
 
       论著
361 CT在Graves病眼眶改变中的诊断价值
黄新文;吕红彬;兰永树;唐光才;李春志
DOI:
目的:研究Graves病(GD)眼眶改变的CT扫描表现,探讨CT检查在GD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GD患者的136只眼眶进行CT扫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患者常表现为眼外肌增粗,其眼外肌大小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内直肌最常受累(67.6%),其次为下直肌(58.8%)、上直肌(45.6%),最后是外直肌(30.9%)。在136只眼眶中发现眼球突出118只眼,其中I度突眼97只眼,Ⅱ度突眼21只眼,突眼发现率86.8%(临床上突眼诊断率66.9%)。GD患者还存在眼外肌密度变化等影像学改变。结论:眼眶CT扫描可作为GD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指导Graves眼病(GO)的诊断和治疗。
2006 Vol. 17 (7): 361-364 [摘要] ( 12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3 )
365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陈 冉;杨 军;任卫东;马春燕
DOI: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肺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DTI技术对3组不同程度肺高压患者的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进行分析, 测量三尖瓣前叶、后叶及隔叶瓣环的收缩期峰值速率(Sa)、舒张早期峰值速率(Ea)及舒张晚期峰值速率(Aa),对3组患者各参数进行比较,并与正常组对照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较正常组诸参数有显著差异:肺高压Ⅱ组及Ⅲ组,三尖瓣环前叶、隔叶Sa较对照组减小(P<0.05)。肺高压Ⅲ组前叶Sa较Ⅰ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后叶瓣环Sa较对照组减小(P<0.05)。肺高压Ⅲ组,前叶瓣环Ea较对照组减小(P<0.05),隔叶Ea值较对照组与Ⅰ组减小(P<0.05),隔叶和后叶瓣环Aa肺高压Ⅲ组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肺高压Ⅱ组,Ⅲ组前叶瓣环Ea/Aa均较对照组减小(P<0.05),隔叶、后叶Ea/Aa值Ⅲ组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能引起右心室舒缩功能的减低,收缩功能出现损害早于舒张功能。
2006 Vol. 17 (7): 365-367 [摘要] ( 13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92 )
368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改变
徐冬梅;范崇伦;张 梅;张 运
DOI: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TI)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其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以34例心衰患者为心衰组,3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DTI测量二尖瓣环的后间隔和侧壁处(心尖四腔切面观)及前壁和下壁处(心尖二腔切面观)4个位点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分别为Sa,Ea,Aa)。计算Ea/Sa、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速度VMS。结果:二尖瓣环侧壁位点的收缩速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较好(rs=-0.65,P<0.0001),而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最好(rs=-0.69,P<0.0001)。心衰组治疗前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Ea/Sa较正常组增高(P<0.01)。心衰组治疗后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Ea/Sa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DTI可定量分析心衰患者左室壁的舒缩功能及动态变化。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关系最密切。
2006 Vol. 17 (7): 368-371 [摘要] ( 238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3 )
       病例报告
371 腰椎棘突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马文龙;张 诚;郑 国
DOI:
2006 Vol. 17 (7): 371-371 [摘要] ( 1108 ) HTML (0 KB)  PDF  (0 KB)  ( 235 )
       论著
372 腺苷试验201Tl心肌灌注显像不良反应及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初步临床研究
陈贵兵;蒋宁一;刘 生;卢献平;梁九根;张 弘;吴 华
DOI:
目的:评价腺苷试验201Tl心肌灌注显像的不良反应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min·kg)。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 1.295×108Bq,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休息2分钟后采集负荷相;2~4小时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2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腺苷试验201Tl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分别为92.86%,57.14%,81.25%,80.0%,80.95%。对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3.33%,100%,100%,总体诊断阳性率为92.86%。结论:腺苷试验201Tl心肌灌注显像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冠心病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2006 Vol. 17 (7): 372-375 [摘要] ( 19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7 )
376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诊断
徐秀芳;陈祖华;余日胜
DOI: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在12例中,病灶位于颈髓7例,胸髓3例,颈胸段、胸腰段水平各1例。其中3例为多发灶,1例合并脑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受侵脊髓局限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结节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片状高信号(因出血);T2WI为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结节显著强化,边界清晰。在T2WI或增强扫描上,见特征性瘤内或瘤周迂曲的畸形血管流空信号9例,肿瘤上下继发性脊髓空洞或囊肿10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006 Vol. 17 (7): 376-378 [摘要] ( 2078 ) HTML (0 KB)  PDF  (0 KB)  ( 254 )
379 超声导引下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邓东安;侯传举;朱鲜阳;韩秀敏
DOI:
目的:本文报告1998年10月~2005年3月应用超声导引介入治疗11例多发性ASD体会。方法:11例中男2例,女9例。年龄4~60(26.1±4.2)岁。11例中8例2处缺损,2例3处缺损,1例4处缺损。2例合并房间隔膨出瘤,1例合并心房纤颤和心包积液。使用仪器日本东芝6000型和美国惠普1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和食道超声(TEE),探头频率为2.5MHz和5MHz。术前用体表超声TTE诊断,必要时配合TEE诊断,术中均用TEE配合,术后第2天及随诊均应用TTE。TTE常选择切面为胸骨旁、心尖及剑突下四腔心切面,剑突下两房心切面及大动脉短轴切面。TEE常选择切面为房间隔长轴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及四腔心切面。结果:应用TEE和TTE选择11例多发性ASD介入治疗,其中9例应用一个闭合器功闭合,闭合器型号12~40mm,2例应用两个闭合器闭合缺损,2例超声证实术后残余分流。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多发性ASD介入治疗,必用TEE监测,确定ASD数目、直径和间距,尽量用1个闭合器闭合多处缺损。
2006 Vol. 17 (7): 379-380 [摘要] ( 18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24 )
381 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
周东海;周海霞;雷军强;何 宁;李 刚;位春萍
DOI: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评价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患者,对其术前MRI资料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23例肝包虫诊断正确22例,误诊1例,诊断正确率为95.65%(22/23)。结论: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CT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有效补充。
2006 Vol. 17 (7): 381-384 [摘要] ( 1286 ) HTML (0 KB)  PDF  (0 KB)  ( 320 )
       病例报告
384 额骨尤文肉瘤1例
高西杰;郑春长;韩海林
DOI:
2006 Vol. 17 (7): 384-384 [摘要] ( 961 ) HTML (0 KB)  PDF  (0 KB)  ( 231 )
       论著
385 肾动态显像与IgA肾病病理学改变相关性研究
高再荣;朱红艳;张 军;李贞琼;刘建社;张永学;朱忠华
DOI:
目的:研究肾动态显像与IgA肾病(IgAN)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证实为IgAN患者67例,对其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损害程度进行Katafuchi’s积分和Lee氏分级。全部患者均接受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计算出灌注指数(PI)、肾小球滤过率(GFR)和20min清除率(C20)。分析不同病理分级之间显像指标与病理积分间的关系。结果:PI与血管损害积分正相关(P<0.01),GFR与肾小球损害(P<0.01)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P<0.05)负相关,C20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P<0.05)负相关。随着病理分级增高,GFR和C20值逐渐降低,PI值逐渐增高,且各级之间显像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动态显像结果与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病理损伤的进程,对IgAN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具有实用价值。
2006 Vol. 17 (7): 385-387 [摘要] ( 11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31 )
388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分期
李新华;杨有优;王思云;郭永飞;李胜男
DOI:
目的:评价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7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共在33个肾脏中检出原发肿瘤36个,右肾11例,左肾10例,双肾6例;36个肾母细胞瘤中病理组织学类型包括上皮型10例,胚芽型7例,间质型9例,混合型7例,间变型3例;术前分期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2例,Ⅴ期6例,术前分期的准确率为88.89%。结论: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轮廓,精确确定病灶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定性、分期、评估预后及随访有重要价值。
2006 Vol. 17 (7): 388-391 [摘要] ( 269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0 )
392 经阴道超声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的价值
查艺葆;杨岳州;叶旭萍
DOI:
目的:用经阴道超声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以提高其诊断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用经阴道超声观察186例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病灶形态并检测血流分布情况。结果:186例中用经阴道超声探及包块而正确诊断了158例,准确率为85%。其中58例于病灶内探及血流而72例于包块周边探及血流。根据包块大小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结论:经阴道超声是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2006 Vol. 17 (7): 392-393 [摘要] ( 1058 ) HTML (0 KB)  PDF  (0 KB)  ( 292 )
394 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
郑奎宏;马 林;郭 勇;林 伟;黄敏华;陶丽冰;赵书臣
DOI: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颈髓的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MRI均显示颈髓不同程度范围的后?蛐和侧索长T2信号,其颈髓正中矢状位T2加权图像均呈连续束带状异常信号;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其中2例可见条片状强化。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颈髓矢状位束带状改变有比较典型的特点,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2006 Vol. 17 (7): 394-396 [摘要] ( 1295 ) HTML (0 KB)  PDF  (0 KB)  ( 248 )
397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赵 晖;王林森;韩 悦
DOI: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006 Vol. 17 (7): 397-400 [摘要] ( 11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1 )
40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
张海深;王 勇;杨义军;钟 涛;黄平波
DOI: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以及与组织病理学联系。方法:7例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局限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例弥漫型为浆细胞型;局限型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轮廓清,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强化幅度接近主动脉强化幅度;弥漫型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密度欠均,边界欠清,周围脂肪层模糊,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部分结节呈不完全环形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型(透明血管型)术前可以明确诊断,弥漫型(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2006 Vol. 17 (7): 401-403 [摘要] ( 1284 ) HTML (0 KB)  PDF  (0 KB)  ( 212 )
404 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钱根年;陈自谦;李天然;赵春雷;许尚文;栗 莉;李铭山
DOI: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16层螺旋CT对31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检查,所有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法(VR)重建,从而得到清晰而满意的临床诊断图像。结果:所有受检者血管重建显示良好,31例MSCTV检查中, 26例可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MSCTV主要征象包括:受累肢体肿胀,原始轴位图上血管腔内的充盈缺损,重建图像上显示管腔狭窄、中断或变细,明显浅静脉、侧支静脉扩张、纡曲。结论: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技术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情况,并可显示静脉血管情况,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多普勒超声及数字血管减影(DSA)检查,MSCTV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2006 Vol. 17 (7): 404-407 [摘要] ( 1194 ) HTML (0 KB)  PDF  (0 KB)  ( 267 )
       综述
408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影像学评价
李文婵;胡道予
DOI:
2006 Vol. 17 (7): 408-409 [摘要] ( 1101 ) HTML (0 KB)  PDF  (0 KB)  ( 263 )
       论著摘要
410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
佟咸利;宫大鑫;杨绍波;孔垂泽;徐 克
DOI:
2006 Vol. 17 (7): 410-411 [摘要] ( 991 ) HTML (0 KB)  PDF  (0 KB)  ( 215 )
411 腹内隐睾恶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附3例报告)
徐洪恩;吴恩福
DOI:
2006 Vol. 17 (7): 411-413 [摘要] ( 11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40 )
414 产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段君华;孙晓龙;岳伟东;石红春
DOI:
2006 Vol. 17 (7): 414-415 [摘要] ( 100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6 )
       影像技术
416 柯达CR-900系统标准铝梯检测初步研究
沈毅强;邓新达;汪 维;严 郁
DOI:
2006 Vol. 17 (7): 416-417 [摘要] ( 103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1 )
       病例报告
418 Balo’s同心圆硬化的MRI表现1例
郝大鹏;徐文坚;杨学东;汪贯习
DOI:
2006 Vol. 17 (7): 418-419 [摘要] ( 11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70 )
419 骨韧带状纤维瘤X线诊断5例报告
郭 青;董方晓;颜玉茂
DOI:
2006 Vol. 17 (7): 419-420 [摘要] ( 100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4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