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7年 28卷 8期
刊出日期:2017-08-20

中枢神经影像学
乳腺影像学
胸部影像学
腹部影像学
妇产影像学
肌肉骨骼影像学
影像技术学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中枢神经影像学
533 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评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海马灌注的对比研究
汝艳辉1,王新怡2,杨志强2,董 栋2
目的:对比分析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MB-DWI)与动脉自旋标记(ASL)在评价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海马灌注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MCI患者(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NC组)各20例,进行常规MRI平扫、MRA、ASL以及MB-DWI扫描,根据ASL-CBF图测量双侧海马最大rCBFASL值,并测量相应区域MB-DWI与灌注相关参数fast ADC-mono、fraction of fast ADC-mono、fast ADC-bi、fraction of fast ADC-bi值,对MCI组和NC组分别进行相应参数的组间统计学差异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MCI组双侧海马rCBFASL值较NC组降低(P<0.05);MCI组双侧海马fast ADC-mono、fraction of fast ADC-mono、fraction of fast ADC-bi值与NC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海马fast ADC-bi值较NC组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fast ADC-bi值外,MCI组fast ADC-mono、fraction of fast ADC-mono、fraction of fast ADC-bi值与rCBFASL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DWI和ASL在检出MCI患者海马的灌注改变方面具有一致性,可用于评估MCI患者灌注改变,有利于指导临床。
2017 Vol. 28 (8): 533-537 [摘要] ( 668 ) HTML (1 KB)  PDF  (0 KB)  ( 121 )
538 动态容积CT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诊断价值
黄文才,吴 倩,周佳妮,陈信坚,李国雄
目的:探讨动态容积CT“中风一站式”检查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动态容积CT诊断的VBD患者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9~79岁),在后台工作站上测量各例患者的基底动脉(BA)最大内径,进行BA高度评分和位置评分,并通过全脑灌注分析软件分析后循环区脑血流灌注状态。结果:22例VBD患者的BA最大内径平均为(6.12±1.73) mm(范围3.9~10.1 mm),BA的高度评分、位置评分分别为2.32±0.48、2.32±0.78(范围1~3)。增强CT及全脑灌注分析示22例VBD中11例出现后循环灌注异常(占50%),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延长,严重者还伴有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局部脑血流量(rCBF)增加及脑梗死灶的出现。后循环灌注异常组的BA位置评分、BA内径与灌注表现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P<0.05)。结论:对于VBD患者,动态容积CT一站式检查能全面评价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异常和后循环脑组织的灌注状态。
2017 Vol. 28 (8): 538-541 [摘要] ( 6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21 )
542 儿童及青少年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夏正荣,刘 明,曹雯君,郑 慧,李玉华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不同部位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特点。结果:7例(16%)位于松果体区,均为男性,平均1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71%),3例行CT平扫,显示等高密度含钙化的类圆形肿块,MRI显示T1WI及T2WI等信号、DWI等(27%)或稍高(73%)信号的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24例(53%)位于鞍区,75%为女性,平均1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崩症(83%),6例行CT平扫,肿块显示为等高密度,但无一钙化,MRI显示94%为形态各异的肿块,其中36%伴小囊变,实性部分影像表现类似松果体区肿瘤,6%仅表现为垂体柄结节样增粗。10例(22%)位于丘脑基底节区,90%为男性,平均1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轻偏瘫(70%),7例行CT平扫,显示肿块实性部分高密度,57%含钙化,MRI显示不规则的T1WI及T2WI等信号、DWI等(44%)或稍高(56%)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50%伴囊变或出血,38%伴偏侧脑萎缩。多中心病变占9%,75%为男性,临床表现与其中某一部位损害类似,影像学表现也与该部位特点相同。结论:10~12岁是颅内生殖细胞瘤主要发病年龄,松果体区、鞍区及丘脑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松果体区及丘脑基底节区男性占绝对优势,不同部位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各具特点,两者结合能提高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2017 Vol. 28 (8): 542-545 [摘要] ( 938 ) HTML (1 KB)  PDF  (0 KB)  ( 144 )
546 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诊断
刘 洁,程敬亮,张 勇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MRI和病理表现,复习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4例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RI表现均为混杂信号实性软组织肿块,其中瘤体较大者偏居椎管一侧,相邻椎间孔扩大,横跨椎管内外,形态似哑铃状,余呈类椭圆形;肿瘤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神经源性肿瘤,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2017 Vol. 28 (8): 546-548 [摘要] ( 69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8 )
       乳腺影像学
549 乳腺癌TIC曲线类型与ER/PR、CerbB-2的相关性研究
陈俐君1,魏清顺2,朱建文1,郑晓霞1,杨晓萍1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时间-信号(TIC)曲线类型与生物因子ER/PR、CerbB-2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DCE-MRI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绘制并分析病灶的TIC曲线,统计ER/PR及CerbB-2表达水平,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分析病灶TIC曲线与生物学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3例病灶中,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皮脂腺癌、导管内癌各1例;动态增强后31例呈肿块型强化,2例呈局灶型强化;TIC曲线以Ⅱ型、Ⅲ型曲线为主,其中有12例病灶同时表现为Ⅱ型和Ⅲ型曲线,Ⅱ型曲线23例,Ⅲ型曲线2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R/PR表达阳性者22例,阴性者11例;CerbB-2表达阳性者14例,CerbB-2阴性者19例。认为增强后的TIC曲线与ER/PR(χ2=0.012,P>0.05),CerbB-2(χ2=0.030,P>0.05)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乳腺癌MRI动态增强扫描后的TIC曲线类型与患者体内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相关性。
2017 Vol. 28 (8): 549-552 [摘要] ( 1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351 )
553 超声弹性成像在BI-RADS 3、4级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肖 静1,董 洋1,张心茹1,郭丙成1,刘 鲲2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BI-RADS 3、4级乳腺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6例患者128个BI-RADS 3、4级病灶,联合弹性成像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价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28个病灶中,恶性病灶62个,良性病灶66个。调整前BI-RADS分类对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79.7%、82.8%、75.8%和89.4%;联合弹性成像调整后的BI-RADS分类对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4.0%、94.5%、93.5%和94.5%。调整后的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明显高于调整前的0.826(Z=2.63,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提高BI-RADS 3级病变中恶性病变的检出率,能够减少BI-RADS 4级病变中不必要的活检。
2017 Vol. 28 (8): 553-555 [摘要] ( 89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8 )
       胸部影像学
556 正常成人前心膈角区肺内斑片影的原因探讨
蔡文君,舒 健,唐光才,兰永树
目的:统计正常成人前心膈角区肺内局灶性斑片状高密度影(Focal patchy clouding opacity in lung adjacent to the anterior cardiophrenic angle,FPCOLACA)的发生率,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行胸部CT平扫的常规体检人员。所有人员均无咳嗽、咳痰等肺部相关症状;无肺部肿瘤、结核及大片渗出病灶等疾病;无心脏疾病;既往无肺部、心脏手术史;无心、肺、胸廓发育畸形。最后在符合标准的受检者中随机抽取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女269例,男231例,年龄(53.8±15.5)岁。统计FPCOLACA的发生率,利用Logic回归分析探讨其与心型、心胸比、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及局部胸膜增厚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0例受试者中右侧FPCOLACA为15.6%,左侧为19.6%。Logic回归分析显示FPCOLACA和年龄、心型有关(P<0.05),和性别、肥胖程度和局部胸膜增厚无关(P>0.05)。右侧FPCOLACA常见于≥55岁者,左侧常见于>56岁者。横位心更易出现FPCOLACA(P<0.05)。结论:正常成人可以出现FPCOLACA,它是没有重要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的影像征象,其出现与年龄、心型有关。
2017 Vol. 28 (8): 556-559 [摘要] ( 788 ) HTML (1 KB)  PDF  (0 KB)  ( 134 )
       腹部影像学
560 超声测量肝前脂肪厚度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价值
周冰冰,王学梅,张 茜,徐世燚,王浩宇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肝前脂肪厚度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对496例内分泌科随访的社区人群按代谢综合征相关各组分疾病分组,用超声测量肝前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分析肝前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与腰围之间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肝前脂肪厚度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最佳临界值。结果:肝前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均与腰围呈正相关(P<0.01);肝前脂肪厚度与腰围的相关系数大于腹内脂肪厚度与腰围的相关系数。男性肝前脂肪厚度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最佳临界值为1.30 cm,敏感度为0.70,特异度为0.81,ROC曲线下面积为0.82(P<0.01);女性肝前脂肪厚度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最佳临界值为1.27 cm,敏感度为 0.88,特异度为0.74,ROC曲线下面积为0.87(P<0.01)。结论:超声测量肝前脂肪厚度可替代腰围,作为评价腹内脂肪堆积程度的准确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指标之一。
2017 Vol. 28 (8): 560-563 [摘要] ( 746 ) HTML (1 KB)  PDF  (0 KB)  ( 150 )
564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与MR影像分析
李伟伟1,余日胜2,崔 凤1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MR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MR影像表现。结果:28例患者中,胆囊壁增厚28例,其中弥漫性增厚22例(78.57%),胆囊/胆管结石21例(75%),胆囊壁内结节10例(35.71%),增强后黏膜线连续25例(89.29%),邻近结构浸润24例(85.71%)。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主要特点是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增强后黏膜线连续、胆囊壁内结节及胆囊/胆管结石。
2017 Vol. 28 (8): 564-567 [摘要] ( 88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9 )
568 CT鉴别粘连性小肠梗阻所致肠缺血和梗死的价值
王玉强,庞闽厦,刘 磊
目的:探讨CT鉴别粘连性小肠梗阻所致肠缺血和梗死的价值。方法:3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按照手术结果分为小肠缺血组(25例)和梗死组(12例),回顾性比较两组间CT表现有无差异,分析有意义的CT表现鉴别肠缺血和梗死的价值。结果:肠壁积气、肠系膜浑浊、肠壁强化减低、肠系膜动脉和静脉强化减低出现的几率在梗死组显著高于缺血组(P<0.05),预测小肠梗死的比数比分别为3.78、11.91、10.15、16.50、19.55。同时具备4个以上征象,预测梗死的阳性预测值达83.3%(10/12)。结论:CT有助于鉴别粘连性小肠梗阻所致的肠缺血和梗死,肠系膜静脉强化减低为最有价值的CT表现。
2017 Vol. 28 (8): 568-570 [摘要] ( 729 ) HTML (1 KB)  PDF  (0 KB)  ( 129 )
571 多模态超声血流成像技术探查前列腺结节内微小血管的应用研究
詹 嘉,陈 悦,戴文斌,周 俊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血流成像技术探查前列腺结节内微小血管的价值。方法:对50例前列腺活检穿刺前的患者二维超声发现的70个结节,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超级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 ultrasound,CEUS),以CEUS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3种血流成像技术的一致性。结果:SMI相对于常规CDFI,和CEUS呈现更加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2、0.36。结论:SMI技术对于前列腺内及前列腺结节内微小血管的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7 Vol. 28 (8): 571-573 [摘要] ( 8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27 )
       妇产影像学
574 超声诊断子宫疤痕妊娠及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袁 方,魏 伟,曹庆玲,张晓静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后疤痕妊娠的临床价值,及其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1月40例超声检查考虑疤痕妊娠患者经门诊清宫及住院治疗的效果。记录妊娠物大小、是否有卵黄囊及胚芽、局部肌层厚度、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后超声图像转归。结果:①根据超声图像分为包块型3例和孕囊型37例。②3例包块型均手术切除。③25例部分或大部分位于宫腔内孕囊型,行清宫或者手术切除。④12例位于疤痕处肌层内孕囊型,口服米非司酮、甲氨喋呤化疗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手术切除。结论:超声检查对于辨认是否为疤痕妊娠及妊娠囊与疤痕嵌合多少有意义,并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017 Vol. 28 (8): 574-576 [摘要] ( 8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38 )
       肌肉骨骼影像学
577 跟腓韧带损伤:MRI斜冠状位扫描的优势
王志斌,马春忠,于明珠,张 乐,陈 奇
目的:旨在探讨MRI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疑似CFL损伤患者的MRI资料,计算斜冠状位扫描与其他方位扫描诊断CF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通过P值及Kappa值分析斜冠状位扫描与其他方位扫描的差异及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斜冠状位扫描与其他方位扫描具有统计学差异,联合传统MRI扫描诊断CF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1%、97.3%和94.7%,且与手术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MRI斜冠状位扫描极大的提高了诊断CF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2017 Vol. 28 (8): 577-579 [摘要] ( 755 ) HTML (1 KB)  PDF  (0 KB)  ( 142 )
       影像技术学
580 比较TOF和PSF PET图像重建技术对肿瘤病灶定量参数的影响
王 娇1,朱佳研2,徐文贵2,吕 达3,刘举珍3,辛 军1
目的:对比分析TOF-PET和PSF-PET重建技术对全身不同部位及不同大小恶性肿瘤病灶18F-FDG代谢参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多中心原发恶性肿瘤接受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病例共270例,男121例,女149例,平均年龄(59.07±11.82)岁(29~87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92±3.35(16.61~34.34);胸部、腹部、盆腔及浅表部位恶性肿瘤分别为97、62、104和9例;病灶直径(Dmax)为(4.16±2.27) cm(0.5~15.2 cm)。将PET/CT数据VUE Point HD、TOF+VUE Point HD、SharpIR+VUE Point HD及TOF+SharpIR+VUE Point HD分别进行重建,其中VUE Point HD(GE Healthcare)为三维迭代重建技术,SharpIR(GE Healthcare)是基于PSF技术原理的PET图像重建技术。应用AW工作站PET VCA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及测量18F-FDG代谢参数(SULmean、SULmax、SUVmean、SUVmax)并计算变化率(%)。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One-way ANOVA分析TOF、PSF与TOF+PSF组代谢参数变化率的比较。结果:TOF和PSF对所有恶性肿瘤病灶的代谢参数均有提高,以TOF+PSF组最为显著。对于胸部病灶,PSF对SUVmax提高的百分比明显优于TOF,为8.96% vs 5.26%(P<0.05);对于浅表部位病灶,PSF对SULmax、SUVmean及SUVmax提高的百分比明显优于TOF,分别为9.22% vs 1.22%、8.56% vs 1.78%及9.33% vs 1.11%(P<0.05);对于盆腔病灶,TOF对SULmax、SUVmax提高的百分比则优于PSF,分别为18.72% vs 12.29%与20.69% vs 15.41%(P<0.05);对于腹部病灶,TOF与PSF代谢指标提高无明显差异(P>0.05)。BMI>25组,TOF对SULmax、SUVmax提高的百分比也优于PSF,分别为10.45% vs 6.16%与10.27% vs 6.43%(P<0.05)。Dmax≤2.0 cm组,PSF对SUVmax提高的百分比明显优于TOF,为11.68% vs 4.78%(P<0.05)。对于BMI<25组及Dmax>2.0 cm组,两者对代谢参数的提高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TOF+PSF组重建技术能显著提高恶性肿瘤病灶代谢参数,对于胸部、浅表部位病灶及较小病灶,PSF明显优于TOF;对于盆腔病灶及BMI>25的患者TOF具有优势。
2017 Vol. 28 (8): 580-583 [摘要] ( 8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52 )
584 低剂量联合迭代技术在喉部CT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张任华,邓波红,龙江涛,黄和平,何琛波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喉部CT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0例患者的喉部CT扫描分为两组: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重建组(FBP组)和低辐射剂量联合ASiR50%重建组(ASiR50%组),每组各110例。所有重建图像传送至AW 4.6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别由3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影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t检验对两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ASiR50%组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P<0.001),CTDIvol、DLP、Total DLP和mSv的降低率分别为80.22%(6.65/8.29)、82.95%(78.61/94.77)、82.95%(157.23/189.54)和83.04%(0.93/1.12)。FBP与ASiR50%组图像质量显示能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辐射剂量联合ASiR50%重建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2017 Vol. 28 (8): 584-587 [摘要] ( 626 ) HTML (1 KB)  PDF  (0 KB)  ( 335 )
       综述
588 经会阴超声评价女性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王 彤,解丽梅
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会引起产后妇女会阴疼痛、性交困难(性交疼痛)以及肛门失禁等症状,对妇女产后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肛门括约肌损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修复对产后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十分有利。因此,一项可以准确且容易被患者接受的评估肛门括约肌的检查方法显得十分必要。经会阴探查肛门括约肌作为一项十分经济、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断。
2017 Vol. 28 (8): 588-591 [摘要] ( 80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1 )
       短篇论著
592 误诊为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30例
郭艳飞,崔可飞,董 刚,马 笑,许聪颖
目的:通过分析误诊为甲状腺癌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无临床症状的术前误诊为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所有的病例均经过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误诊为甲状腺癌的30例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3例,甲亢2例。结论:误诊为甲状腺癌的原因很多,当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或极低回声、边缘不光整等疑似甲状腺癌征象时,应提高警惕,综合其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减少误诊和不必要的手术。
2017 Vol. 28 (8): 592-593 [摘要] ( 795 ) HTML (1 KB)  PDF  (0 KB)  ( 136 )
594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占位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娄迎阁,李亚珂,时贵阁,岳湘竹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胃占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占位性疾病的44例(男25例,女19例)患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研究及对比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42例超声造影诊断为胃占位性疾病,其中胃癌14例(胃体癌8例、贲门癌5例、转移性胃癌1例),胃息肉10例,胃间质瘤18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胃癌符合率为93%,胃息肉符合率为83%,胃间质瘤符合率为100%,超声造影检查误诊1例、漏诊2例。结论: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图像直观且无创、无痛苦、无辐射,易于患者接受,可反复多次检查,特别适合老、弱、幼小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接受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的患者,从而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患者的肿瘤检出率及生存率。
2017 Vol. 28 (8): 594-595 [摘要] ( 81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5 )
596 3.0T MRI漏诊肝外胆管结石的特征分析及对策
宋 立,尚 华,耿左军,雷建明,侯森林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确诊的肝外胆管结石的3.0T MRI的影像特征,探讨其漏诊原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9年6月—2014年10月56例同时行MRI(包含常规平扫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及ERCP检查的可疑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析MRI图像,并与ERCP结果对照。结果:3.0T MRI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漏诊率为30.23%(13/43)。将结石按最大径划分,>5 mm为大结石,≤5 mm为小结石,其余近似流体样结石为泥沙样结石。其中泥沙样结石的漏诊率为100%,小结石的漏诊率为30.77%,大结石的漏诊率为12.5%,不同大小结石的漏诊率之间有明显差异(χ2=15.938,P=0.0001),随肝外胆管结石最大径增大,MRI检查漏诊率下降。肝外胆管扩张患者结石的漏诊率为20%(6/30),肝外胆管不扩张患者结石的漏诊率为53.85%(7/13),肝外胆管扩张和不扩张患者的漏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χ2=4.926,P=0.026),肝外胆管不扩张患者漏诊率比肝外胆管扩张患者高。结论:3.0T MRI漏诊肝外胆管结石受其大小、位置、胆管扩张情况等多重因素影响。
2017 Vol. 28 (8): 596-598 [摘要] ( 854 ) HTML (1 KB)  PDF  (0 KB)  ( 350 )
       病例报告
599 脑实质室管膜下瘤1例
吕青青,张 勇,程敬亮,汪卫建
2017 Vol. 28 (8): 599-600 [摘要] ( 7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44 )
600 右中腹(鱼刺)异物并炎性包块的超声表现1例
陈燕玲,黄日林,邝宇良,张建英,谢丽玲
2017 Vol. 28 (8): 600-601 [摘要] ( 602 ) HTML (1 KB)  PDF  (0 KB)  ( 128 )
601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CT误诊2例
漆婉玲,夏 青,冷银萍,李 众,何玉麟
2017 Vol. 28 (8): 601-602 [摘要] ( 8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14 )
603 腹盆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表现(附2例报告)
许 霄1,吕杰财2
2017 Vol. 28 (8): 603-605 [摘要] ( 709 ) HTML (1 KB)  PDF  (0 KB)  ( 130 )
605 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左心室憩室2例
牛慧敏,高 洁,王亚坤,焦荣红,王小平
2017 Vol. 28 (8): 605-607 [摘要] ( 662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 )
607 深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1例影像学诊断
南彩玲,张炜阳,王 惠,姚亚宁
2017 Vol. 28 (8): 607-608 [摘要] ( 9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86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