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7年 28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中枢神经影像学
头颈部影像学
乳腺影像学
胸部影像学
腹部影像学
影像技术学
病例报告
中枢神经影像学
1
3.0T磁共振的SWI和MRA对小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栓形成及责任血管关系研究
许开喜,陈新建,左涛生,马先军,卞光荣,王 金,胡方云,王 惠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对小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栓形成、责任血管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急性小脑缺血性卒中(<72 h)行常规头颅MRI、MRA、SWI检查,比较SWI显示小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责任血管有无血管磁敏感征(SVS)检出数及MRA显示动脉狭窄后闭塞数及相关性。结果: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在DWI显示小脑动脉供血区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其中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为21例,占70%,小脑前下动脉7例,占23.3%,小脑上动脉2例,占6.7%。14例患者在MRA显示小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占46.7%,16例未能显示狭窄或闭塞供血动脉,占53.3%。在SWI上梗死责任动脉内低信号的SVS有26例,占86.7%,其中双SVS征7例,未见显示4例,占13.3%。SWI和MRA显示小脑动脉SVS及责任血管检查数显示有显著差异(?字2=10.800,P=0.002)。结论:SWI和MRA对小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责任血管均可显示,但SWI对小动脉血栓检出率明显优于3D-TOF-MRA。
2017 Vol. 28 (1): 1-4 [
摘要
] (
844
)
HTML
(1 KB)
PDF
(0 KB) (
215
)
5
单纯性高热惊厥患儿小脑磁共振波谱成像初探
邹 静,徐爱华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探讨单纯性高热惊厥(SFC)患儿的小脑代谢物变化。方法:选取9例确诊为SFC的患儿(实验组)和7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采集小脑的MRS数据,测量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代谢物比值NAA/Cr、NAA/Cr2、NAA/Cho、Cho/Cr、Cho/Cr2,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MRS代谢参数之间的差异;并统计两组间Lac峰出现的例数,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小脑的NAA/Cr低于对照组(0.91±0.12比1.03±0.07,P=0.023),实验组小脑的NAA/Cr2、NAA/Cho、Cho/Cr、Cho/Cr2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9例患儿中5例小脑区域发现明显的Lac峰,对照组7例儿童小脑均未发现Lac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应用MRS技术可敏感的探测SFC患儿脑组织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从生化角度评价SFC导致的脑损害。
2017 Vol. 28 (1): 5-7 [
摘要
] (
648
)
HTML
(1 KB)
PDF
(0 KB) (
124
)
8
DTI对急性颈髓损伤ASIA不同残损等级的研究
邹志孟1,都美玲1,李 军1,曹庆勇1,连慧秀1,沈晓君1,王 滨2
目的:研究急性颈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DTI各参数值在ASIA不同残损等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SCI常规MRI T2WI高信号34例患者,48小时内行MR-DTI检查,测量病变区FA、ADC、λ∥、λ⊥值,临床采用ASIA等级标准,A级5例、B级6例、C级10例、D级13例,健康组15例相近年龄段志愿者,测量C3/4~C5/6相应椎间盘平面。采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DTI参数值在ASIA A~D级差异,t检验分析DWI高信号(DWI高信号区)与边缘区(T2WI高信号区)DTI参数差异。结果:A~D级与健康组比较FA、ADC、λ∥、λ⊥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1.90,13.30,24.70,13.01,P<0.001)。A级与B、C、D级两两比较FA值、ADC值、λ∥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λ∥值随着ASIA残损等级降低呈下降趋势,ADC值在A级降低、B~D级升高,λ⊥值升高,B级与A、C、D级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A、B级损伤区域神经纤维束肿胀、中断,C、D级损伤区神经纤维束完整。DWI高信号区与T2WI高信号区ADC、λ∥、λ⊥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均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DWI高信号区神经纤维束连续性中断。结论:FA值、λ∥值是评价急性SCI AISA不同残损等级敏感指标,ADC值越低损伤程度越重,DTT直观显示神经纤维束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影像学证据。
2017 Vol. 28 (1): 8-11 [
摘要
] (
625
)
HTML
(1 KB)
PDF
(0 KB) (
145
)
头颈部影像学
12
超声对颈部淋巴结性质鉴别及治疗价值的观察
王文莉,韩灵敏
目的:探讨超声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73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淋巴结病理学确诊前后的B超声像图特征,记录相关指标。对确诊为恶性病变的患者伴随治疗进行监测及随访,记录淋巴结变化情况。结果:良性淋巴结病变12例,恶性淋巴瘤7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54例。不同性质的淋巴结病变超声特征各不相同,其中淋巴结形态、直径、皮髓质分界情况、血流分布特点是鉴别其性质的要点。对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或恶性淋巴瘤患者,颈部淋巴结变化情况也是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对肿瘤活动情况的简便、直观、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结论:超声检查对颈部肿大淋巴结性质的鉴别及诊断具有简便、无创、高效、经济的特点,对进一步确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恶性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治疗随访的良好监测手段,可作为颈部淋巴结的常规检查。
2017 Vol. 28 (1): 12-14 [
摘要
] (
726
)
HTML
(1 KB)
PDF
(0 KB) (
199
)
15
术前及术后Tg值变化及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br# 近期预后的预测分析
李 霜,刘保平,常 伟,王瑞华,谢新立,程 兵,韩星敏,阮 翘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Tg值变化及BRAFV600E基因突变对131I近期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方法:对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术前1周、术后1月及术后半年血清Tg、TG-Ab值测定,及监测术后病理有无BRAFV600E基因突变。近期疗效及预后以刺激状态下血清Tg值<2 ng/mL及颈部甲状腺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放射性碘全身扫描结果阴性为预后较好的判断标准。结果:43例术后1月血清Tg值较术前1周内降低患者中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6例(13.9%);35例术后血清Tg值高于术前或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中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24例(6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53例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中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28例(49.1%),25例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中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4例(1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术后1月血清Tg值较术前1周内降低的患者,并且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2例(9.5%);32例术后血清Tg值高于术前或与术前无明显变化的患者,并且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131I治疗后半年复发阳性例数23例(7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血清Tg值高于术前或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及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2017 Vol. 28 (1): 15-18 [
摘要
] (
769
)
HTML
(1 KB)
PDF
(0 KB) (
174
)
19
超声引导下穿刺细胞检测Galectin-3和CK19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表达差异
贾丽琼,潘 炯,李小强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细胞检测Galectin-3和CK19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甲状腺滤泡状癌(FTC)患者34例分为FTC组,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A)40例分为FA组。检测患者的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标本和病理组织的Galectin-3、CK19表达,分析两组FNAC标本的Galectin-3、CK19表达情况;以病理组织的Galectin-3和CK19表达情况为标准,分析FNAC标本表达Galectin-3和CK19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Galectin-3、CK19与FTC患者的临床参数资料的关系。结果:Galectin-3、CK19在FTC组和FA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Galectin-3:Z=-4.478,P=0.000;CK19:Z=-2.307,P=0.021);FNAC标本检测CK19、Galectin-3表达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76.3%、81.3%,和84.7%、91.2%、87.5%。Galectin-3的表达在FTC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Galectin-3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93.3%)和TNMⅢ+Ⅳ分期(100%)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63.2%)和TNMⅠ+Ⅱ分期(66.7%)患者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期:T=4.359,P=0.037;淋巴结转移:T=4.242,P=0.039);CK19的表达在这些临床参数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TC患者的FNAC标本检测Galectin-3和CK19的表达明显高于FA患者,可为临床工作用鉴别诊断FTC和FA提供一定的协助作用。
2017 Vol. 28 (1): 19-22 [
摘要
] (
659
)
HTML
(1 KB)
PDF
(0 KB) (
149
)
乳腺影像学
23
三阴性及非三阴性乳腺癌超声、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贾志莺,张银华,冷晓玲,马富成
目的:探讨三阴性(TNBC)及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46例TNBC及50例NTNBC,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声像图及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其差异。结果:TNB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49±11.66)岁,肿块大小平均(4.69±3.78) cm,声像图常见边缘小分叶征(P<0.01)。NTNB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83±9.12)岁,肿块大小平均(2.61±0.91) cm,声像图常见毛刺征(P<0.01)、内部微钙化(P<0.01)、后方回声衰减(P<0.05)。两组间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BC与NTNBC两组间超声及临床病理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
2017 Vol. 28 (1): 23-26 [
摘要
] (
8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62
)
胸部影像学
27
侵袭性肺曲霉菌患者CT影像学与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检测阳性之间关系
龚 正1,龚 萍2,金 柱1,张凌云1,王永全1,向光明1,高宝安1,陈世雄1
目的:观察侵袭性肺曲霉菌(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感染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实验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20例确诊IPA感染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侵犯肺叶数、空气新月征、晕轮征与肺泡灌洗液GM的关系。结果:IPA感染患者CT侵犯肺叶数、晕轮征与肺泡灌洗液GM实验阳性率显著相关。结论:CT影像学特征与肺泡灌洗液GM实验阳性率显著相关。
2017 Vol. 28 (1): 27-29 [
摘要
] (
756
)
HTML
(1 KB)
PDF
(0 KB) (
210
)
30
18F-FDG PET/CT在肺内多发病灶穿刺部位选择中的临床价值
杨 超,丘建燊,张 芨,雷 娟,张鸿文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选择肺内多发病灶穿刺部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64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经皮肺穿刺的患者,其中60例经18F-FDG PET/CT指导选择穿刺部位,104例行CT增强指导选择穿刺部位。结果:60例患者根据18F-FDG PET/CT指导选择的穿刺部位,59例获得准确病理结果,穿刺准确度98.3%,其中57例穿刺部位为SUV最浓聚处;104例患者根据CT增强指导选择穿刺病灶,其中86例获得准确病理结果,穿刺准确度82.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5)。结论:依据18F-FDG PET/CT指导选择SUVmax最高的病灶及位点作为穿刺部位,比根据CT增强指导选择穿刺部位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
2017 Vol. 28 (1): 30-34 [
摘要
] (
8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79
)
35
胸部CT平扫在诊断慢性高原病中的价值
曹成瑛,陈 红,王生元,罗 焕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胸部CT平扫主肺动脉影增宽,左、右心室腔内CT值与慢性高原病血红蛋白增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慢性高原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居住地海拔2 500~4 600 m之间的53例确诊为慢性高原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并与正常胸部CT检查对比,对主肺动脉增宽,左、右心室腔内CT值,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进行统计,不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近期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53例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56.14±6.27) HU、(56.86±6.69) HU)增高,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12.17±4.09) HU)增大,与无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38.02±3.42) HU、(38.85±3.86) HU)、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2.02±3.07) HU)对比,t值分别为18.470、16.976、1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3、0.701、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高原病患者主肺动脉直径增宽,t值16.411,不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地区胸部CT平扫主肺动脉直径增宽、左、右心室腔内密度增高程度、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增大与慢性高原病有显著关系,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2017 Vol. 28 (1): 35-38 [
摘要
] (
775
)
HTML
(1 KB)
PDF
(0 KB) (
237
)
腹部影像学
39
单、双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肝脏富血供病变良恶性的价值
应明亮,舒锦尔,潘江峰,卢金花,潘勇浩,蒋 杨,傅建飞
目的:探讨单双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在脏脏富血供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手术病理、临床或随访结果明确诊断的44例患者(48个病灶),其中恶性25例(26个病灶),良性19例(22个病灶)。上述患者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多b值DWI(b=0、50、100、150、200、400、600、800、1 000、1 200 s/mm2)获得单指数模型参数ADC值(b=0、800 s/mm2)及IVIM双指数模型参数:快速扩散系数Dfast值、慢速扩散系数Dslow值及快速扩散成分所占百分比F值。数据分析包括:肝富血供良恶性病变组的ADC值、Dfast值、Dslow值、F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参数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及富血供乏血供病变评定中的价值。结果:富血供良性病变组的ADC值、Dslow值、Dfast值、F值分别为(1.75±0.68)×10-3 mm2/s、(1.61±0.39)×10-3 mm2/s、(30.93±20.00)×10-3 mm2/s、(34.01±11.48)%高于恶性病变组(1.21±0.21)×10-3 mm2/s、(0.99±0.19)×10-3 mm2/s、(28.56±18.56)×10-3 mm2/s、(31.37±9.86)%,两者之间ADC值、Dslow值具有统计学差异,Dfast值、F值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评价ADC值、Dslow值、Dfast值、F值鉴别诊断肝脏 富血供良恶性病变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35×10-3 mm2/s、80.76%、86.36%、83.33%、0.875;1.25× 10-3 mm2/s、92.30%、95.45%、95.83%、0.945;20.61×10-3 mm2/s、46.12%、72.72%、60.87%、0.534;32.36%、53.84%、68.18%、60.41%、0.545。结论:单指数模型参数ADC值、IVIM双指数模型参数Dslow值对肝脏富血供良恶性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其中Dslow值的诊断价值最大。
2017 Vol. 28 (1): 39-43 [
摘要
] (
864
)
HTML
(1 KB)
PDF
(0 KB) (
206
)
44
单源双能CT平扫能谱曲线对不典型小肝癌与异常灌注灶鉴别的价值
徐明哲,刘爱连,孙美玉,刘义军,李 烨
目的:评价单源双能CT平扫能谱曲线鉴别不典型小肝癌与异常灌注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经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为小肝癌(SHCC)及动脉期异常灌注(HPD)的患者32例,共35个病灶(SHCC 16个,HPD 19个)。入组不典型SHCC的CT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近等密度,呈“快进不出”。测量平扫及动脉期SHCC、HPD及相应背景肝的混合能量CT值、单能量为40 keV及140 keV的CT值,计算能谱曲线斜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观察者测量结果一致性。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平扫时SHCC与背景肝、HPD与背景肝的混合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平扫及动脉期SHCC与HPD的混合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两观察者测量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动脉期SHCC与HPD混合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扫时,SHCC与背景肝、HPD与背景肝、SHCC与HPD混合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HCC与背景肝、SHCC与HPD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12)与(0.00±0.12),(0.19±0.12)与(0.04±0.17),P<0.05),HPD与背景肝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源双能CT平扫能谱曲线为鉴别常规CT三期强化难以区分的不典型SHCC与HPD,提供了全新的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
2017 Vol. 28 (1): 44-48 [
摘要
] (
826
)
HTML
(1 KB)
PDF
(0 KB) (
148
)
病例报告
48
Berry综合征产前超声心动图表现1例
缪 伟,姜伊娜,王翠翠
2017 Vol. 28 (1): 48-48 [
摘要
] (
663
)
HTML
(1 KB)
PDF
(0 KB) (
217
)
腹部影像学
49
IVIM-DWI在胰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马婉玲,赵娓娓,宦 怡,魏梦绮,任 静,杨 勇,张劲松,潘 奇,张广文,董军强
目的:探讨IVIM-DWI诊断和鉴别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最佳量化参数。材料与方法:应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手术证实的22例胰腺癌和1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行胰腺多b值DWI。应用IVIM双指数模型测量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非瘤区胰腺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覼),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癌的ADC和?覼低于非癌区胰腺组织(0.803×10-3 mm2/s vs 0.974×10-3 mm2/s;54.527% vs 64.486%),D高于非癌区胰腺组织(0.659×10-3 mm2/s vs 0.535×10-3 mm2/s),鉴别胰腺癌和非癌区胰腺组织时D诊断效能最高。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ADC、D和?覼均高于非瘤区胰腺组织(0.933×10-3 mm2/s vs 0.753×10-3 mm2/s;0.549×10-3 mm2/s vs 0.429×10-3 mm2/s;67.275% vs 59.655%),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瘤区胰腺组织时ADC诊断效能最高。胰腺癌的ADC、D*和?覼低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0.803×10-3 mm2/s vs 0.933×10-3 mm2/s;4.852×10-3 mm2/s vs 11.301×10-3 mm2/s;54.527% vs 67.275%),鉴别胰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是D*诊断效能最高。胰腺癌的D*明显低于G2~3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852×10-3 mm2/s vs 11.937×10-3 mm2/s)。结论:IVIM-DWI相关参数(ADC、D*、D、?覼)可以有效鉴别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非瘤区胰腺组织,IVIM-DWI是无创性诊断和鉴别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理想方法之一。
2017 Vol. 28 (1): 49-54 [
摘要
] (
937
)
HTML
(1 KB)
PDF
(0 KB) (
204
)
55
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相关性分析
高晶晶,李绍东,代 岳,徐慧婷,王 琪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max和DWI ADC分别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直肠腺癌SUVmax和DWI AD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PET/CT和DWI图像,测量出病灶的SUVmax和ADCmin值,分别与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这两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腺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T分期的平均SUVmax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化程度各组内的SUVmax多重比较中高分化与中分化(P<0.05)、高分化与低分化(P<0.05)的平均SUVmax有统计学差异,其他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腺癌ADCmin值分别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多重比较显示各分化程度间的平均ADC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期分别与T1、T2、T3期间的平均ADCmin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T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UVmax和ADCmin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540,P<0.05)。结论:SUVmax和ADCmin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腺癌的病理分级。直肠腺癌SUVmax和ADCmin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肿瘤的代谢活性与肿瘤的细胞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
2017 Vol. 28 (1): 55-59 [
摘要
] (
873
)
HTML
(1 KB)
PDF
(0 KB) (
219
)
60
基于PI-RADS v2研究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曾 浩1,杨国庆1,付泉水1,陈 洪1,赵林伟1,牛翔科2
目的: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评分一致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变176例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表现。由两位观察者盲法对病灶进行评分。Kappa检验对两位观察者评分一致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I-RADS v2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PI-RADS v2在外周带和移行带病灶中的评分一致性Kappa系数分别为0.63和0.60;对于外周带和移行带癌,PI-RADS v2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76%,87%和81%,69%,64%,72%。结论:对于前列腺外周带和移行带病灶,PI-RADS v2观察者间一致性均为高度。对于外周带癌,PI-RADS v2可取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对于移行带癌,虽然诊断敏感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增加诊断特异性的方法。
2017 Vol. 28 (1): 60-63 [
摘要
] (
709
)
HTML
(1 KB)
PDF
(0 KB) (
195
)
影像技术学
64
基于全模型迭代重组算法(IMR)在头颈联合动脉CTA双低扫描中的应用
高思喆,张 斌,赵福新,郭文力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头颈联合动脉CTA成像中,应用低kV、低注射速率及全模型迭代重组(IMR)技术对头颈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头颈动脉CTA检查患者60例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及高级混合迭代重组(iDose4),B组(双低组)采用低kV、低注射速率,并采用IMR技术重组。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颈总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远端及颅内动脉各组客观评价指标(噪声、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CT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度、锐利度、主观噪声)。结果:B组噪声(17.4±1.8,8.3±0.8,10.0±0.8)低于A组(25.5±3.2,9.0±0.6,1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3.83,3.80,P均<0.01)。B组对比噪声比(30.7±4.7,67.6±8.0,37.7±5.8)高于A组(19.0±3.7,58.0±7.3,37.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4.86,7.37,P均<0.01)。B组显示了很好的主观图像质量,各部分主观评分在对比度及主观噪声方面均优于A组,而在锐利度方面略差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0.07,0.61,P=0.64,0.81.0.49,P均>0.05)。B组有效辐射剂量值为(0.84±0.03) mSv,较A组剂量(1.43±0.06) mSv降低约41%。结论:新型全模型迭代重组算法(IMR)较高级混合迭代重组算法(iDose4)可以进一步降低噪声,而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
2017 Vol. 28 (1): 64-67 [
摘要
] (
688
)
HTML
(1 KB)
PDF
(0 KB) (
192
)
综述
68
经颈超声检查鼻咽癌进展
王东林,吴汤娜,景香香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头颈部超声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超声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力的优点,可获得鼻咽部侧壁及部分后壁的图像,并判断病灶与同侧咽旁间隙的关系。本文将经颈超声对鼻咽癌检查应用进展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2017 Vol. 28 (1): 68-69 [
摘要
] (
735
)
HTML
(1 KB)
PDF
(0 KB) (
402
)
病例报告
70
原发性肝脏副神经节瘤超声表现1例
李 青,曾 汪,孙 琰
2017 Vol. 28 (1): 70-71 [
摘要
] (
874
)
HTML
(1 KB)
PDF
(0 KB) (
156
)
71
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仲玲珊,曹振东
2017 Vol. 28 (1): 71-73 [
摘要
] (
686
)
HTML
(1 KB)
PDF
(0 KB) (
193
)
73
原发性尿道透明细胞腺癌1例
吴梦楠1,任明达2,黄志明1,韩志江3
2017 Vol. 28 (1): 73-75 [
摘要
] (
738
)
HTML
(1 KB)
PDF
(0 KB) (
201
)
75
阴道斜隔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贺 艾,冯平勇
2017 Vol. 28 (1): 75-76 [
摘要
] (
614
)
HTML
(1 KB)
PDF
(0 KB) (
200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